王彥民
(天津體育學院,天津 301617)
近些年來,高校腐敗案件頻發,腐敗現象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教育領域不同于其他領域,腐敗帶來的危害不是即可就能顯現出來的,腐敗不僅僅影響著高校的辦學質量,同時也侵蝕這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危及這整個社會甚至整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反腐倡廉建設對高校來講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2011年中央紀委頒布了《關于加強廉政風險防控的指導意見》(中紀發〔2011〕42號),提出“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是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舉措,是規范權力 、建設法治政府的客觀要求,是促進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現實需要,是推進預防腐敗工作的有力抓手”。2014年,中共教育部黨組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意見》(教黨〔2014〕38號),提出“推進高等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監管,加強廉政風險防控,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建設,科學推進風險防控體系工作的進行,可以有效的預防腐敗現象,高校應當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建立健全廉政風險防控體系的建設。
高校廉政風險是指以高校教師、教職工為主體,以高校教學活動、管理活動為范圍,發生腐敗行為的可能性。高校產生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高校行為主體在思想道德層面建設不健全是腐敗產生的根本原因,相應制度缺乏是腐敗產生的主要原因,權力行使不規范,缺乏有效監督是腐敗產生的直接原因。
高校廉政風險體系是以年度為周期,分為前期預警、中期防控、后期考核修正三個階段,預警階段是指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進行風險點的分析研判,確定風險等級,制定風險防控措施的過程。防控階段是指實施防控措施的過程,后期考核修正階段是指在根據實際情況,對風險體系進行更正,對相應違規、違法行為進行懲罰、考核相關工作人員的過程。前兩個階段往往受到主要負責人的重視,工作做得很實。而后期工作容易忽視,對廉政風險防范工作“后半篇文章”認識尚不到位,導致整個防控體系“頭重腳輕”。下面筆者就廉政風險防范后期工作進行重點分析。
對重點領域、關鍵崗位的教職工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一般來講,各個學校基本上設置對本校全體教職工年度工作考核制度,但是尚未制定關鍵崗位的考核制度。考核的意義就在可以有效的查找出單位和被考核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便于把握發展方向和要求。缺乏對重點崗位的考核機制將會降低關鍵人工作的積極性,不利于風險防范工作的有效開展。
有效的問責機制可以起到警示一片的效果,對廉政風險防范工作有促進作用。然而在高校不同于其他領域,師生圈、同門圈廣泛存在,在執紀問責過程中存在“不愿問責”的情況。其次高校領導認為一旦自己本單位出現被問責的情況,會影響自己本校在整個教育系統內的形象,“好人主義”普遍存在,出現“不想問責”的情況。
廉政風險防控體系中,廉政風險點指標需要隨時更新,以便適應時代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未建立風險體系動態管理機制,因而體系中的各個風險點的內容、表現形式、防控措施都沒有進行更新,處于靜止的狀態,未將該防控體系當做是周期性的工作。缺乏動態管理機制就會導致使風險防控體系管理處于不可控的狀態,各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帶來的危害性提高。
在廉政風險防范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各高校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立專門的考核評議小組,由人事處、組織部或者其他相關部門主要負責該項考核評議工作。根據重點領域的實際工作,制定出一套科學有效的考核制度。該項制度應與單位年底考核工作一樣,以一年為周期,時間可以設置在年初,即第二年年初考核上一年的工作情況,分為自身填報、群眾評議、專家組考核三個步驟,主要考核關鍵崗位上的教職工,看其是否遵守崗位職責法規、是否嚴格執行工作流程辦事,是否有徇私舞弊的行為,是否有違法犯罪的行為,確定其結果等級,將考核結果計入到其工作檔案,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接受廣大教職工和學生群體的監督,對于優秀的教職工應給予相應的獎勵,激勵教職工向其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對于考核不合格的教職工應給予相應的處分,若出現違法行為,應移交司法機關,等待法律的處置結果。
各學校黨委應當主動承擔起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推動制度籠子越扎越緊,充分認識問責不是目的,而是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手段,是對教職工的嚴管,也是對其的厚愛。提高風險防控意識,破除“不想問責、不愿問責”的怪圈,讓紅臉出汗,咬耳扯袖成為常態。增強凝聚力、戰斗力,強化責任擔當意識,正風肅紀,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結合對關鍵崗位考核的結果,加大對不合格教職工的問責力度,以嚴肅的問責推動各項責任的落實,確保重點領域工作合規合法的進行。對于在處理過程中發現的典型案例,應當及時在全校范圍內進行通報,組織專題討論,讓全體教職工明底線、知紅線,增強先進性和純潔性,保證各項工作依規依紀開展。
廉政風險防范體系是一個動態管理體系,要針對各個階段反映出來的問題逐一進行修正,以保證該體系適應實際工作的發展。就防范體系前期階段來講,重點風險領域、重要部門、關鍵崗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制度機制發生變化,從而他們所對應的廉政風險點也會變化,對風險點的排查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將變化的內容納入到體系中去;就防范體系中期階段來講,通過對關鍵人行為、權利體系運行情況、制度建設落實情況的監管,實時更新風險防范措施和崗位責任風險防范措施;就防范體系后期階段來講,根據廉政風險考核結果及紀檢監察部門審查調查、日常監督、專項檢查情況,隨時發現腐敗行為的新動向、新表現,制定防范措施,及時堵住防范體系漏洞,將腐敗行為帶來的危害性和損失降到最低。總之,不論是防范體系前期階段、中期階段還是后期階段,都要根據相對應的指標變化隨時更新。同時要通過公開相關信息、受理舉報、關鍵崗位自查、部門抽查、專項檢查的方式實施動態管理,建立和完善動態指標管理機制,確保防范工作依照規矩依照紀律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