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
浙江省永嘉縣巖坦鎮中心小學
在基礎教育中,讓學生健康快樂地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標,這已成為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許多學校與教師在推進教學改革、強調師生互動、倡導合作學習、重視興趣激發、引導自主學習、強化主題構建等策略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收獲了較大成功。
我們不難發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一些教師并沒有真正領悟新課標精神,有的整堂課在教師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匯報、表演、操作、檢查,但卻缺少學生的思考;有的整堂課一切學生說了算,在沒有教師充分引導、創設高級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隨機發言、隨機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有的合作學習時,合作目標、合作任務分工不明確,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合作學習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推進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探討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教育教學實踐,提出如下措施,與同行交流。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它決定著教學內容的安排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的實施,因而也就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思考和行動。
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必須做到三點。首先,要在吃透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深入鉆研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把握課文的特點;其次,要關注學情,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他們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的教學目標;最后,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具體明確。教學目標的表達越清晰明白,在課堂教學中也就越容易把握,目標的達成率也就會越高。
“寫在教案,忘在腦后”,這是不少教師對待教學目標態度的現實寫照。教師在備課時,要以教學目標為靈魂,以目標的有效達成為指向,精心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將教學目標貫穿整節課的學習活動。
關注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全過程的掌控,使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許多教學細節是無法預料的,所以教師要善于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要在教學流程的調控下,朝著教學目標,既扎實又靈活地落實教學目標。學生的質疑有時就不在教師的預設范圍內,而這個問題又關乎教學目標的達成,此時教師就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教師要有恰當處理課堂的應變能力。
教師在課后要及時查看學生的作業反饋,及時發現落實不到位的目標,查看目標是不是過高,是不是脫離本班學生情況,并做好相應地調整。
營造良好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要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在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了課文生活中的生動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要通過反復地讀,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情感的脈搏。閱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獨到而見解深刻的感悟。
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語文教學課時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用活用好,用在識字、寫字、讀書、習作、口語交際上,把語文課上得既生動活潑,讓學生的各種感官特別是頭腦動起來,又扎實有效,向每個課時要效率、要質量。一些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弊端是學生課堂內的訓練太少,動筆時間太少。教師要想方設法克服課堂上“動口不動手”的頑癥,在每篇課文學完后,要騰出8~10 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練習。教師要從檢測三維目標綜合達成情況和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生成情況的視角出發,根據課文內容和特點設計情境性的語言書面練習題,讓學生練習寫一組句群或一個語段,會獲得較好的效果。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練習要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要能夠激發學生產生情境性和個性化的語言。
學習評價具有激勵性,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樹立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動機并獲得成就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催化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從尊重人的角度看,語文老師應淡化對回答內容的評價,多關注學生的回答行為,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評價點應放在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語文課堂應當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的對話過程。“蹲下來看學生,許多幼稚可笑的東西,便會覺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會覺得學生了不起。”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即表揚確有值得表揚之處,批評也是如此。評價并不排斥適當的批評,它們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批評與贊賞應相輔相成。
只有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潛能的開發、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時又有利于教師專業的發展,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實現自身的價值,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