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琪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 541000)
《紅樓夢》中林黛玉是一個反叛封建傳統的典型人物,表面遵守封建禮教,內心卻無視傳統規章典范,在她看來,封官加爵俗不可耐,三從四德更是不入她眼。她的這一系列反叛行為注定了她和賈寶玉的愛情不會被封建禮教接受,成為封建傳統的犧牲品。
簡·奧斯汀筆下的伊麗莎白超凡脫俗。和其他姐妹們不同,她更看重的是一個男人的品質,而非其家境。了解對方真實人品后,她便勇敢地去逐愛,并且收獲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女性主義運動始于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熱(法語:Olympe de Gouges)發表《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劉顯婭,2001:56)從那之后,女性的權利和地位開始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女性作家也慢慢著眼于此,創作出有關女性主義的作品。通讀兩篇文章后可以分析出林黛玉和伊麗莎白兩個人心中都有女性意識的萌芽,且為愛付出,可是一個獲得了愛情,另一個卻慘死。由此,可以看出剛萌芽的出女性主義,將在東西方有不同發展趨勢。
《紅樓夢》出版于1791年;《傲慢與偏見》發刊于1813年。從時間上看,二者處于同一時代背景下。從世界大背景著眼,在東方,鄭和下西洋后,明宣祖朱瞻基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與外界徹底失去溝通與聯系。隨后,愛新覺羅家族率領的清軍打敗了明王朝,建立清王朝。他們延續了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并像歷朝歷代一樣,強調安土重遷,雖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所發展,但是小農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清帝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一切必然會大大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在西方,18世紀末19世紀初,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而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簡·奧斯汀就生活在這樣的政治經濟背景下。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到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奧斯汀所處的時代雖然還是一個典型的父權制社會,在各個方面,女性還普遍受到歧視,但是在這個時期,女性意識開始覺醒,她們不再滿足于做男人的附屬,而想要和男人一樣獲得平等的權利、地位。因此,這時涌現出一系列中產階級女作家,她們在書中表達自己的這一想法,奧斯汀便是其中之一。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的母親班內特夫人夢想著把自己的女兒們嫁給有錢人,但是伊麗莎白不像她的母親一樣膚淺,她不是一個軟弱、無主見的人,對于婚姻、幸福與道德她有自己的一整套看法。雖然母親急于把她嫁出去,但她沒有因為母親施加的壓力與社會的輿論而妥協,而是認為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她的丈夫更應該是個品質優秀的青年,而不僅僅是個有錢的少爺。所以,在一次次地和達西先生接觸的過程中,她用自己的這種思想審視他,從一開始對他的傲慢懷有偏見,到之后消除偏見,并最終看到了達西的美好品質,嫁給了他。伊麗莎白充分反映了奧斯汀的女性主義意識,即女性和男性一樣果敢,有著高尚的品格。在同時期的中國,雖然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抑制,小農經濟仍然是主流,但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傾向不會被湮沒。清朝時期,經濟方面,商人做貿易以營利為目的,集會或廟會中有大量以經商為業的商販,或出售商品,或收購當地土特產,易地販運。(宋連生,2006:181)清朝對商人的寬容度已經大大超越了前朝;思想方面,當時的清朝是個等級森嚴的父權社會,但是,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一些新興貴族意識到傳統封建禮教,科舉入仕的弊端,于是企圖追求一種新型的男女關系,即所謂男女平等。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便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個反抗封建禮教的人物,她與賈寶玉一起讀禁書,互傳絹帕,和其他閨中小姐不一樣,她敏感多疑,又對愛情有著向往且有所行動,可稱得上為中國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林黛玉和伊麗莎白都處在即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即女性主義意識的萌芽。兩位女主人公不同的結局也暗示了女性主義在東西方發展的不同趨勢。
簡·奧斯汀筆下的伊麗莎白生活英國繁榮強盛時期。首先,在政治方面,光榮革命后,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由封建時期的專制轉向民主,人治轉向法制,社會風氣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們更加重視自身的權利。其次,在經濟方面,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上頭號強國,號稱“世界工廠”。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經濟的繁榮發展必然引起意識形態的轉化。在思想方面,英國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以及奧斯汀時代正在進行的浪漫主義時期。這一時期人們更加注重感情的表達與流露,各種報刊雜志的創辦也給文人墨客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平臺,西方文壇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是,在這樣繁榮的年代,女性仍然受到歧視,接受來自社會的各種偏見。奧斯汀作為一名女性作家,更能夠切身體會到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處處不平等以及偏見,比如在《傲慢與偏見》中有寫到財產要繼承給子嗣,女兒則只能繼承一小部分財產。
《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集中體現了奧斯汀的女性主義意識。她果敢,聰明,不趨炎附勢。初寫她時,她的與眾不同便躍然紙上。在舞會上,伊麗莎白拒絕了達西先生的邀請。她與姐妹們以及她的母親對富家子弟的不同態度讓讀者對這個女子印象頗深。她對金錢的不屑也正是對那個拜金時代的諷刺與反抗。之后,伊麗莎白去尼日斐莊園探望生病的姐姐,并注意到達西先生頻頻關注她,可是她對此無感,甚至認為他在挑毛病。若換做其他姐妹,恐怕早誤認為達西先生對自己有感情,甚至付諸行動了。而伊麗莎白并沒有,因為她厭惡達西先生的傲慢,甚至在與韋翰閑聊時說她很討厭達西。這些表現了伊麗莎白的女性主義觀,她們不再將自己看成男性的附庸,更多地是放在一個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去審視她周圍的男性,尋求美德與才華共存的伴侶。這一點也可以從表兄柯林斯欲娶她為妻時看出,根據當時的繼承法,班內特先生的侄子,即伊麗莎白的表兄柯林斯將會繼承班內特的財產,然而,他看上了班內特姐妹們的美貌,欲娶其中之一為妻,美其名為“補償”。但是,伊麗莎白并未被財產吸引,她看出了表哥的膚淺,愚蠢和虛偽,不屑于他。伊麗莎白的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不僅沒有引起達西的反感,反而讓他更加關注她。經過一次次相處后,達西愛上了伊麗莎白,并向她求婚。但是由于韋翰的挑撥以及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誤解,她斷然拒絕了求婚。在當時那個拜金的社會,拒絕一個富家子弟的求婚被人認為是愚蠢的,但是這也正表現出伊麗莎白的反叛精神,以及她的婚姻觀,即品德才是重要的擇偶標準。但是她對達西先生的偏見使他們的愛情走了很多彎路。之后,伊麗莎白在繼續和達西相處后發現了其美好品質,她便努力地追求愛情,面對達西的姨媽凱瑟琳夫人的質問時,伊麗莎白不卑不亢,她說:“我不會作這樣的保證。如果您認為我會屈服于威脅的話,那您就完全看錯我的性格了。”(奧斯丁,2008:50)伊麗莎白反抗封建家長,為愛追求,得知自己犯錯后,知錯就改。最終,二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傲慢與偏見》一書出版后廣為流傳,證明作者在書中書寫的這個大圓滿的結局在當時社會是得以存在的,并得到大家認可,即伊麗莎白的反叛精神和女性主義意識被作者肯定,也得到當時社會的認可,而那些遵循傳統觀念的人物,如伊麗莎白的母親,她的妹妹等反而是被諷刺和嘲笑的對象。伊麗莎白的美滿結局也暗示了女性主義將會在西方得到發展,并受到重視。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卻生活在一個與伊麗莎白完全不同的社會。首先,在政治方面,清朝與歷朝歷代一樣,實行君主專制。而比其他朝代更嚴苛的是,清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將封建專制制度推向了最高峰。
其次,在經濟方面,當時的中國仍然實行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商品經濟雖然得到發展,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并沒有成為主流。同時,為維護統治,清王朝延續了明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這項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統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中國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最后,在思想方面,清王朝仍然將儒家作為主流思想,在編撰古籍時大肆銷毀古籍,明末可以和百家爭鳴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終結。知識分子不敢發表獨立見解而是鉆進故紙堆去考究古書。為了鞏固統治,乾隆皇帝更是大興文字獄,因此錯殺了很多的清白人士。(宋連生,227-235)在如此環境下,知識分子的創造性被抑制,人權得不到保障。可是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曹雪芹創造出的林黛玉就是封建專制的反叛代表。可是她的女性主義思想剛開始萌芽,就被當時的社會扼殺在搖籃中。
林黛玉初次出現時,有這樣的句子介紹她:“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曹雪芹,2003:30)由此看出林黛玉多疑,且身體不好,這也為后文林的慘死埋下了伏筆。賈寶玉問她:“‘可也有玉沒有?'眾人不解其語。黛玉便忖度著:因他有玉,故問我也有也無,因答道:‘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亦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曹雪芹,2003:31)此處對話將其多疑敏感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在當時那個婦女地位低下的年代,女子被要求遵守三從四德,而林黛玉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她必然會成為社會犧牲品。但是林黛玉的疑心、尖刻、孤高自許等,也是她在頑固而殘酷的封建勢力重壓下,為自由愛情和自主婚姻而拼搏、奮爭的必然表現。
其次,第二十回,寶玉和寶釵一起去賈母處見史湘云,黛玉知道后便冷笑道“我說呢,虧在那里絆住,不然早就飛來了”,(曹雪芹,2003:204)但當她注意到寶玉沒有穿以往的大衣,便嘆道“回來傷了風,又該餓著吵吃的了。”(曹雪芹,2003:205)實際上,黛玉內心是深愛著寶玉的,她嫉妒寶玉去寶釵那里,畢竟寶釵也對他所愛之人有著不俗的感情。但她一方面內心十分渴望和寶玉的愛情,當她注意到到寶玉沒有注意身體時,內心仍然是很擔心的。林黛玉渴望愛情,但是她并不敢完完全全地表現出來,只是在這些細節方面體現。在那個時代,女子被認為是一件商品,可以供人們買賣,她們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更不能去追逐愛情。林黛玉的表現也是女性主義意識的體現,不過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她的愛只能藏在心中,她的反叛也不受人歡迎。之后,第三十四回寶玉挨打,而后黛玉去看望他,再由丫鬟晴雯替寶玉送手帕是對寶黛愛情的正面描寫。兩人借手帕互傳心事互訴衷腸,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不被接受的,甚至可以說是大逆不道,所以這也注定了他們二人的愛情將會是個悲劇。最后,在黛玉的葬花吟中,首句寫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曹雪芹,2003:280)林黛玉生性多疑,且身體欠佳,在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能為婆家生兒育女才是重中之重,作為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自然反對“木石前盟”,不樂意挑選柔弱的林黛玉作為自己的兒媳婦,而薛寶釵,她是封建禮教的規范,大家閨秀該有的樣子,自然得到賈府上上下下的歡迎,因此王夫人極力湊成釵玉的“金玉良緣”;在府中,黛玉的多疑和尖酸刻薄也不受大家的歡迎。如此一看,林黛玉可謂是腹背受敵,她自己是反叛封建禮教的代表,也是女性主義意識的象征,而王夫人薛姨媽等人則是當時主流社會的代表,黛玉面對這樣的“風刀霜劍”最終自然是沒有生存之地的,她終會消亡。最后,賈寶玉奉命和薛寶釵結婚,林黛玉含淚毀掉詩稿,淚盡而逝。在當時社會,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正統,女子的社會地位仍很低下,她們被當做商品買賣,而黛玉的慘死也正是象征了在當時社會,反叛不會有好結果,也不會被接受,女性主義在當時的中國也很難繼續發展下去,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林黛玉和伊麗莎白都有不同程度的女性主義意識覺醒,但是由于兩人所處的不同社會環境,一個為資本主義社會,政治較為開明,經濟發達,思想文化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伊麗莎白的睿智,果敢向世人證明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樣具備優秀的品質,她們敢于追求愛情,尋找理想的伴侶。她的美好結局暗示女性主義將會在西方得到發展,受到重視。另一個則為封建社會,尊崇以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為代表的的道德規范。盡管資本主義萌芽啟發了一些上進的知識分子,他們主張男女平等。但是,不難看出,這只是社會少部分人的想法,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這種想法不是也不可能成為社會主流。曹雪芹創造出的林黛玉就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犧牲品,她聰慧但又敏感,追求愛情卻又被封建勢力束縛,最終慘死,她的悲慘結局揭示了女性主義在當時的中國很難繼續發展下去,終將會被封建勢力扼殺在搖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