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從軍
茂縣文化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發展,促進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實踐至關重要。在新時代新時期發展下要堅持走文化自信之路,加強文化建設,能夠以人民為中心,深入人民群眾生活,開展社會主義文藝創造工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思想,文化館應深入到群眾文化建設中,加強群眾美術輔導工作。
群眾美術輔導工作是文化館美術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館參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助力我國文化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文化館開展群眾美術輔導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首先,有利于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群眾美術是群眾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開展群眾美術輔導工作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促進群眾美術素養、美術創造能力的提升,也為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奠定了良好基礎,助力我國精神文化建設。
其次,有利于美術人才的培養。由群眾美術輔導工作內容可知,群眾美術輔導工作是文化館對喜愛美術、熱愛美術群眾個體組織開展的公益性教育培訓工作,能夠依托文化館美術知識資源、基礎設施資源、人才資源優勢,為廣大人民群眾美術學習提供機遇,使其在群眾美術輔導活動中實現美術創造潛能的激發,助力美術人才的培養。
此外,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實現群眾身心的愉悅。美術作為源自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藝術,在創造過程中,能夠使人對生活具有全新的認識與了解,發現與挖掘生活中的美,并在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體驗美、享受美,從而實現身心的愉悅,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因此,文化館開展群眾美術輔導工作,在豐富群眾日常生活,提升群眾文化創造活力的同時,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術、對藝術的追求。
文化館又被稱之為“文化中心”,是為群眾文化娛樂活動提供服務的文化機構,其工作職責在于:通過舉辦各類展覽、培訓、講座,組織開展多元化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素質與創造能力,推動區域精神文化建設。因此,文化館美術工作具有公益性、群眾性、多樣性、綜合性等特征[1]。其中公益性主要是指:文化館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為公益性事業,無須群眾承擔美術培訓費用,人民群眾只需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美術輔導中汲取知識與技能,感受快樂。群眾性主要是指:文化館美術工作的服務對象為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知識與技術傳遞的同時,更注重群眾精神需求的滿足。多樣性是指:美術輔導內容具有多樣性特征,針對不同群體,所開展的活動也存在一定差異性。如青少年美術輔導工作多以速寫、素描等為主,也可根據其愛好,進行油畫、水墨畫等的培訓與指導;中年群體題材更多,對美術工作專業性的要求也更高[2]。綜合性是指:基于被輔導對象的復雜性以及其需求的多樣性,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綜合性較強,涉及工作內容相對較多,不僅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也注重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
在新時代發展下,文化館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為指導,立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依托自身在美術知識、基礎設施、人才資源等方面存在的優勢,從多層面出發做好美術工作,實現群眾美術輔導在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有效推進。
文化館在組織開展美術工作時,首先應明確認知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工作職責、內容與作用,樹立正確工作意識,端正工作態度。從而在領導帶領,工作人員共同參與下,將其落實到行動上,做到思想統一、行動協調,以提升群眾美術輔導工作質量與效率,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服務。
在群眾美術工作中,美術輔導不僅是美術傳遞、傳承的重要手段,也是美術創造的基礎。文化館在明確認知群眾美術輔導職責的同時,作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基礎部門,應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參與到群眾美術文化建設中去,為美術愛好者們提供指導的同時,引導其構建群眾美術創作隊伍,參與到群眾美術輔導工作中,實現農民畫家的培養,促進群眾力量的有效發揮。在此過程中,文化館工作人員需根據輔導對象實際情況與需求,采用科學、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群眾美術輔導,使其能夠利用畫筆,將所思所想、生活點滴繪制出來。與此同時,注重多樣化群眾美術活動的組織開展,通過群眾文化美術展覽、農民畫競賽、鄉間采風等活動推進輔導進程,實現在群眾美術輔導的過程中進行美術文化宣傳,影響更多的人認識美術文化、熱愛美術文化,參與到美術學習與創造中。在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層層深入下,凝聚群眾力量、發展群眾力量,促進群眾美術工作的有效推廣。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對精神需求有了更多的期許,更高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文化館在組織開展美術工作時,應明確認知與掌握群眾美術輔導工作公益性、多樣性、綜合性、群眾性等特征,進行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的不斷創新,以提升工作特色,增強工作質量。在此過程中,文化館應立足區域群眾需求,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挖掘群眾美術輔導資源與優勢,進行特色文化品牌的構建,提升群眾美術文化建設影響力、感染力、號召力,使群眾美術輔導更具生活性、原生性、地域性、持久性[3]。在此過程中,應結合鄉村文化建設,注重鄉村美術的發展以及農民藝術家的培養。與此同時,群眾美術輔導活動應與當地人民群眾日產生活相結合,實現群眾美術輔導形式、輔導工作環境的創新。此外,注重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將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與發展滲透到群眾美術輔導工作中,增強文化活動內涵、特色,保證活動內容的適宜、健康。另外,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注重現代元素的科學應用,在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經典與流行的碰撞中,擦出創新火花,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提升群眾美術輔導及其相關活動的影響力。
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文化館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要想提升群眾美術輔導工作質量與效率,推動群眾文化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需明確了解與掌握社會發展趨勢,能夠在與其他社會組織合作下,實現社會力量在群眾美術工作中的整合,為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的組織開展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資金支持,促進群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等的融合。
在當前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倡文化創新發展的背景下,文化館應充分發揮自身在文化建設中的職能與作用,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基于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的組織開展,提升群眾藝術審美理想、美術文化素養與美術創造能力,為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提供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