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附屬中學,江蘇蘇州 215000)
(1)基于煉字、意象分析,對詩歌內涵展開合理想象(多角度解讀);(2)了解本詩中所運用的比興、對寫、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
學會通過煉字、意象分析、合理想象等方式對詩歌進行個性化解讀。
如何對詩歌內涵展開合理想象。
師:說到“詩”,大家首先會想到什么?
生:唐詩、《詩經》。(大部分同學這樣回答)
師:《詩經》和唐詩確實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但在東漢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五言詩。南朝梁太子蕭統選錄了其中的十九首,將其編入《文選》之中,這就是后世廣為人知的《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南朝文學評論家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那么我們今天就學習其中的一篇代表名作《涉江采芙蓉》,一起來體會古詩的魅力。
PPT出示:《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由南朝梁太子蕭統選錄、匯編入《文選》。這十九首詩作者、標題均不詳,故習慣上以句首為標題。鐘嶸稱其:“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師:先聽老師朗讀,注意字音以及老師朗讀時的節奏和語調。(老師范讀)
師:現在請大家有感情地齊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體會詩中的情感詞。(學生齊讀)
師:你們從詩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請用1-2個詞語概括。
生1:思念(“所思在遠道”)
生2:憂傷(“憂傷以終老”)
師:現在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歌,要讀出“思念”與“憂傷”之情。(學生自由朗讀)
師:除了“思”和“憂傷”,還有哪些詞能體現出這種思念與憂傷的情感?
生3:“還顧望舊鄉”的“顧”和“望”字,說明詩人本來還在繼續往前走,現在停下腳步回頭看自己的故鄉,這體現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師:你說出了“顧”的含義,它體現出了詩人對家鄉的戀戀不舍。那么“望”字要怎么理解呢?我們不妨先來看這三句詩——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簡》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岑參《逢入京使》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勃《十五夜月寄杜郎中》
師:詩人在思鄉時很喜歡用“望”字,這說明“望”有怎樣的深刻含義呢?
生3:“望”不僅僅是用眼睛眺望,更是詩人心中的盼望與期望。
師:這個解讀很好。請你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生有感情朗讀)
生4:“漫浩浩”形容無邊無際的樣子,說明詩人離家太遠,早已看不清回家的路了。所以會自然會產生憂傷之情。
生5:“同心”與“離居”是一組對比,“同心”使得“離居”更讓人覺得憂傷。
師:是的,而且這種“離居”的狀態并不是短暫的,而是直到“終老”,這種憂傷多么令人絕望啊!——這些都是動詞或形容詞。這首詩中還有一些名詞意象也值得大家細細品味,比如——
生:芙蓉、蘭澤、芳草。
師:芙蓉是什么花?它象征著什么?
生6:荷花(蓮花)。荷花一般象征著人的高潔品質。
師:芙蓉,夫容也。除了象征著高潔的品質,它也象征著純潔的愛情。所以我們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判斷詩歌意象的內涵。那么蘭澤和芳草象征著什么呢?
生7: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師:很好。中國文人喜歡寄情芳草,借采摘芳草香花送人以表達美好的感情。這一傳統早在《詩經》《楚辭》中就已出現。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詩人要在前兩句寫這些意象呢?
生8:通過芙蓉、蘭澤和芳草表明情感的真摯美好。
生9:通過采摘芙蓉送人引出后面的思念之情。
師: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手法呢?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生:比興手法。
師小結:品讀詩歌,首先應當學會煉字和把握詩歌主要意象的含義,正如這首詩一般,我們可以從動詞、形容詞、名詞意象等字詞中挖掘出大量的關鍵信息。這樣更有利于我們感悟詩中的情感。詩中幾乎每個字都承載著深深的情意,是以鐘嶸評價稱“幾乎一字千金”。現在我們有感情地齊讀一遍,注意細細品味詩中的一字一句。
師:從字面來看,這首詩我們已經細細品析了一遍,那么老師想問大家,這首詩的內容是否完全清晰明了了?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呢?
生提問:這首詩是男的寫的還是女的寫的?他/她要送給誰?他/她思念的人為什么在遠方?為什么同心卻要離居,而且至死不能相見?……
師:是呀,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弄明白。這難道是詩人的敗筆嗎?我們先讀一讀下面這段話——
PPT出示:“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拿詩來說,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師:所以說,詩中沒有說出來的,需要我們展開想象。當然,這想象并不是天馬行空,它必須尊重詩歌文本、尊重歷史傳統。現在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對詩歌內容進行合理擴充與想象,并寫在紙上。(小組討論)
師:現在請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跟大家分享你們小組的故事。
生10:我認為這是從男子的角度來寫的。這個男子要外出求學考取功名,途經一片長滿芙蓉和芳草的濕地,他看到芙蓉便想起了家中的妻子,想摘下一朵送給她。可是摘下之后才驚覺自己無人可送,因為他身在千里之外,早已看不到回家的路了。他只能帶著對妻子的思念,繼續走在求學的路上……
師:他是從男子的角度來進行解讀的,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游子”。東漢時期社會動蕩,很多熱衷于功名和學問的中下層知識分子都會選擇背井離鄉,奔波在仕宦和求學的旅途中。可是現實殘酷,他們很難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負,所以只能一直漂泊在上下求索的人生道路上。這也能解釋“憂傷以終老”的深刻含義。
生11:我認為這是一個女子在思念他的丈夫。女子渡過江面去采摘芙蓉——這正是她與丈夫離別的地方。他的丈夫外出求取功名,不幸遭遇戰亂,客死他鄉。女子知道,丈夫即使身在異鄉,也時時刻刻在思念著自己。只是戰火無情,讓相愛之人再也無法相守。
師:她是從思婦的角度來進行解讀的,但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明顯是從游子的角度來寫的,那么她將其解讀為是女子想象丈夫在思念著自己。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法——對寫法。如王維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借想象兄弟登高場景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思親之情,這就是典型的對寫手法。
PPT出示:對寫手法即主客移位,指抒情主人公想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想象對方此時的景象,借此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
師:大家的解讀都十分精彩,看似一首簡單的詩,卻能讀出這么豐富的內涵來,這就是詩歌的獨特魅力。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解讀詩歌的方法,誰能總結一下呢?
生12:可以煉字,找關鍵的動詞、形容詞以及名詞意象。
生13:還可以借助想象。
師總結:大家說得都對。解讀一首詩,可以從字、詞、意象入手,發掘詩歌的語言內涵及其表現手法;同時,也要在尊重文本、尊重中國文學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詩歌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走進詩歌的世界。
《涉江采芙蓉》語言簡單質樸,但內涵意蘊豐富,為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提供了較為廣闊的思考空間。對詩歌作合理的個性化解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對于高一學生來說,“解讀”一詞過于抽象,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在他們和詩歌解讀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在這一首詩的教學中,筆者搭建的“橋梁”就是煉字、意象賞析與合理想象。
總體而言,這堂課的完成度比較高,課堂教學也達到預期效果,但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有待調整與改進:第一、課堂上詩歌朗讀所占比重較小,且教師對詩歌朗讀的要求不夠明確;第二、筆者刻意將煉字(包括意象賞析)與想象區別開,但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煉字還是意象的賞析,都會涉及想象,所以在今后的詩歌教學中可以考慮將二者結合起來,比如在講“芙蓉”這一意象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場景展開想象。第三、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與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煉字的方法,課堂上分享故事的時間有限,可以留作課后作業,讓學生訴諸筆頭,表達個人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