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恩施 430074)
第一,文學藝術構思要求“虛靜”。彥和言:“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前兩句要求創作時要摒除雜念、寧靜澄明。心靜之后,萬狀方能相攘,故而“執旋即以運大象,處戶牖而得天倪,唯虛與凈之故也。”而“疏瀹”二句,張立齋認為“為虛靜工夫所在,有此工夫,意境自高。”這里的“工夫”指的是疏通、洗滌、凈化的過程,是過滿則虧的人生哲理。人寫作時常被紛雜外物所累,故不如虛靜之態,則佳作難以問世。
第二,文學藝術構思要求“博學厚積”,具體表現在“積學、酌理、研閱、馴致”四個方面。“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旨在告誡世人通過不斷地積累來淵博自己,辨析事理,明是非,懂進退。“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旨在通過博覽群書歸納寫作技巧,培養并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第三,文學藝術構思要求“玄解”、“獨照”,彥和主張“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即要求寫作者要有超脫他人的玄妙見解和個人獨特意見。唯有善于主觀能動地進行創造,為心靈發聲的人才能更好得運用語言聲調韻律進行創作。
藝術構思經歷了“神思方運”、“方其搦翰”、“暨乎篇成”三個歷程,且情緒及可付出的實踐性處于一個遞減的狀態。
當寫作者剛剛有感于心時,各種思緒一起涌現,頭腦中的靈感意念還未被具體的寫作方法、規則約束,彥和描述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與陸機《文賦》所言:“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神游萬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的統計包括微信讀書、搜狗閱讀、咪咕閱讀、掌閱等一系列線上軟件,發現位于人氣榜的大多是些現代言情小說,但文學價值不大。能上榜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作品屈指可數,多為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后半階段創造出的作品,前期的優秀文化作品很少被人借閱。與這種情況相反的是,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用了較長的篇幅說了廣泛閱讀的重要性,例如“積學以儲寶;難易雖殊,并資博練。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等。所以當代大學生應關注到廣泛閱讀積累學識、增長見識對寫作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簡要總結如下:
(1)能堅持定期寫作的大學生為數寥寥。絕大多數的同學都有寫作意愿,其中有近66.7%是為校園公眾號或個人公眾號推送的同學,而更多的同學都是不定期寫作,或是心血來潮記錄生活,或是為了抒發感慨而進行寫作。也有因為個人興趣以及學校任課老師的要求進行寫作的同學,但基本只占不到總人數的20%。
(2)在有意愿寫作的同學中能做到靜心寫作這個大前提的同學數量大概占到問卷調查總人數的62%,其余近38%的同學不能靜心的理由主要是外界誘惑太大,像手機、游戲、室友約逛、男女朋友約會等。
(3)當代大學生寫作耐心缺少。為了判斷大家在寫作的過程中是否有條理,我們在問卷中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的寫作習慣是怎樣的”,通過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只有不到25%的同學會提前構思好再進行創作,這也可以從某些方面說明許多學生對寫作這件事情越來越沒有耐心。
總而言之,當代大學生一般寫作熱情不高、寫作能力不強,他們讀書太少導致積累不夠造成文章深度不夠,創作內容流水賬居多缺乏分析,文章質量不佳。
《文心雕龍·神思》篇對創作有極好的指導意義。針對大學生的寫作現狀,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神思》開篇劉勰就給神思下了定義“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說明了神思是創作構想中由此及彼的想象活動,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精神現象。其中劉勰對于如何運用想象做了三項說明:其一說“神與物游”,謂之精神層面要與外界物質聯系起來,其實首先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懂得欣賞美,學會欣賞美的時候就非常容易產生創作沖動,寫作情況也會越來越樂觀。其二“神用象通,情變所孕”,一篇文章意象使用得經典,總是會給意境著色不少,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篇經典之作,全篇運用多種意象營造出凄涼冷寂的意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羈旅漂泊的游子愁思之情。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而我們的藝術創作時的想象活動也只有扎根于生活,才能更好地得到升華。其三,“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唯有賦予了作品最真摯的情感,才能達到打動別人的境界。所以張長青說:“沒有感情的奔騰,就沒有想象的飛馳,文學藝術的生命也就會枯竭。”
第二,不管是通過專業老師的引導還是學生自己鍛煉,都要學會平靜自己的心態,劉勰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只有足夠靜心才能夠觀察到別人忽視的東西,也才能學會與自己內心最深處對話,保持這樣的心境一方面能讓創作進行下去,另一方面創作出來的內容也會有更高的質量。
第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劉勰提到的“積學以儲寶”的重要性。有足夠的素材積累,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我們了解到多數大學生寫作有困難是因為閱讀量不夠,以致文學功底薄弱,寫出來的文章往往不夠有水平,不能全然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要認識到紙質書、電子書都是充實自己的渠道。
第四,作為大學生擁有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寫作中,能夠以思辨的邏輯進行創作,才能做到條理清晰,行文周密。劉勰也提到“酌理以富才;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說要斟酌辨析各種事理來增長自己的才學,也說創作時醞釀文思,必然有兩個困難:文思抑郁阻塞的人苦于想象的貧乏,文辭泛濫的人苦于文理紊亂。可見邏輯清晰的重要性。解決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多練筆,關注社會熱點,針對事件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也可以利用學校舉辦的相應活動諸如辯論賽,讀書交流會等來鍛煉自己,將自己對于某件事某本書的見解分享出來,同時也認真聽取別人不一樣的想法,彌補自己思維的漏洞。
第五,許多大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都有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言不達意。想象活動十之八九,寫出來卻不及其二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語言功底不夠深厚。練得不夠積累不夠自然很難寫出來好句子好文章。所以劉勰不僅提到“馴致以繹辭”,他還說“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思契,不必勞情也”。一說要學會訓練個人的情致來恰當地運用文辭;也說要培養性情鍛煉技巧,方便更從容地進行創作,不致抓耳撓腮卻憋不出一個字。
第六,劉勰提到的“人之稟才,遲速異分”對能力與反應速度的有所差別的大學生有很好的啟發意義。作者的才能稟賦有快有慢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不必因為自己思考較慢就開始產生壓力。不同于應試教育下規定時間內寫出達到字數標準的文章,其實大學生寫作的關鍵反而更要注重質量,如果才疏學淺,那么一味地追求成文迅速也毫無意義。也會有一些同學文思敏捷,但是切不可因此沾沾自喜,這雖是優勢,卻也容易有表達不當、文章結構混亂等問題,所以劉勰緊接著也提出了“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所以還是呼應上文所述,增長見識,貫通行文思路才是進行創作的根基。
最后,大學生接受的碎片化信息過多,只關注到自己看到的一點點東西就大作評論,很少針對事件發表客觀辯證的看法,更喜歡在網上“自由”地發表言論,但往往這些言論沒有邏輯性,完全經不起反問。導致習慣了隨意發表言論的大學生不再愿意提前構思好再動筆,殊不知這也是影響行文成敗的關鍵要素。劉勰說:“結慮司契,垂帷制勝”,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細細斟酌,反復推敲得出的,深思熟慮后都不能保證自己的文章結構層次內容不會有錯誤,而文學積累不夠還習慣直接下筆的大學生們想必不會做得多好。所以,從現在開始改掉隨意下筆的壞習慣,辯證思考,學會對自己的觀點提問,一點點改變,才有利于寫作的時候對文章的整體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