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
四川省滎經縣嚴道第二小學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融合,即利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課程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把信息技術同教的過程、學的過程結合在一起,以其自身所具有的豐富內容,給學科課堂教學提供支撐,用以提升學、教雙方的效率,最終改善課堂應用成果。教學需要同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展規律相協調,從而給出針對性的恰當教學策略。而考慮到小學生優于形象直觀思維的特點,考慮到語文學科對資源的海量需求,信息技術的應用又可謂再恰當不過,二者的結合,有助于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給語文內容的深入探討帶來良好的預期效益。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融合,會帶動教師教學理念的變革。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教師以教為主,學生則處在被動接受的位置,因為信息技術的融入,學生學的自主性增強,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這對于其學習狀態的改善、學習興趣的提升大有幫助。
有了信息技術的融入,師生雙方完全可以從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出發,把教學內容向問題渠道轉化,且利用網絡化環境,使學生自行安排自主學習的起始點與實施路徑。比如,學習某些古詩詞時,針對性問題的設置及自主選擇便是一種可行性策略,用以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對文學作品的體悟情境中去。
在信息技術融入之后,學生可以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在領會基礎性知識以后,于課堂之中根據有關的問題實現自主探究、協作討論等。在這個過程里,教師則可以將自己視為一個普通的參與者,投入活動中來,并給予學生即時性引導。該學習模式讓教學過程從輸出型向探究型轉變,對學生探究潛力實現極大的激勵與促進。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可以使課堂更具語文學習環境氛圍,因為網絡資源優勢所帶來的文本、動畫、圖像等資料,讓語文信息具有了集成化特點,在它們所共同營造的學習氛圍下,學生對于教材語言文字的掌握將更順暢。
將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則可以讓語言文字同時具備圖、文、聲、像多重特點,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有助于其深層思維的發展。比如,教師在指導小學低年級學生認識“水”這個字的時候,便需要考慮到低年級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用信息技術直觀演示的辦法,指導學生從畫面中激發興趣,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走向形象化。除此以外,還可以借助 Flash 動畫演示的辦法,在屏幕上設計出水流之形,讓水流緩慢地變化,最終化為一個“水”的漢字,這種無言之助、無聲之教,會讓漢字的音、形、義深深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之中。大量教學實踐結果顯示:利用直觀演示方法呈現漢字,學生更容易產生深刻的印象。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顯示:人類進行認知活動時,都會由感性認識過渡至理性認識,這是普遍性的規律。然而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則是長期歷史經驗的積累,并不單純是感性的展現,很多是以理性復述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和學習心理認知規律是相矛盾的。為了緩和這個矛盾,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對教材進行由理性至感性的還原,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實現有效閱讀學習。比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說明性質的文字,像《海洋—— 21 世紀的希望》這篇文章里面涉及了一些海洋知識及專業詞匯,和學生的感性認知存在很大距離,不易為學生所理解。教師可以采取指導學生上網搜集資料的辦法,使之依靠信息技術,處理時空間隔造成的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沖突。依靠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教學,則易于產生理想的效果。
我們強調信息和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其目的當然也在于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知識獲取渠道,使之得以在應對重點、難點問題時應對自如。可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文本與圖像同時呈現,可謂聲情并茂,而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的交互應用,又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天衣無縫,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而愉悅的氣氛下自然化解重點、難點內容,也就不再是什么不可企及的任務了。通過分析我們能夠了解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可以體現出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所無法取代的優勢,特別是在信息技術作用得到充分顯現的情況下,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方式,制作集語言、圖像、文字、動畫于一體的教學方案,從情境提供、閱讀把握、重難點突破幾個角度,全面調動小學生的感覺器官,可以起到良好的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