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談談七首小詩,順便談談宇宙

2019-11-13 09:26:34胡亮
四川文學 2019年8期
關鍵詞:孔子

□文/胡亮

1

在這篇小文中,筆者預備談到《臨終歌》等七首小詩。何謂小詩?或當在十行以內?但是,這七首小詩,卻有一首,稍微超出了這個行數。

在正式落墨以前,有兩個問題,需要作個交代。其一,偶然或必然的問題。古往今來,秀句短章,多如恒河之沙,為什么選出的恰是這七首而不是另外七首?歐洲詩的三位巨匠——但丁、歌德和莎士比亞——居然沒有全部入選。中國詩的五位天才——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和蘇軾——更是全部沒有入選。這畢竟難以自圓,除了老老實實地承認:選出這七首,對于文學史而言,的確只是一次偶然。然而,對于筆者的閱讀史而言,難免卻是一次必然。筆者過眼之詩,其數以千計,以萬計,而今卻在有意無意間拈出這七首,除了主觀上的偏愛,恐怕也存有某種客觀上的宿命。是我選出了詩,還是詩選出了我?一時半會兒,也難以說個清楚。其二,個性或共性的問題。這七首小詩,時間跨度兩千年,空間跨度兩萬里,當然各有其個性。也就是說各有其國別,各有其作者,各有其語法和修辭,各有其視角、聲線和速度。每首小詩,都是一顆小星球。讓我們姑且承認:這七首小詩,就是最偉大的“詩中之詩”。那又怎么樣?難道就可以把這七首小詩編成繆斯的貼身侍女班?難道就可以從這七首小詩提取某種共性或公因數?如果沒有肯定的答案,那么這篇小文的有機性——甚或必要性——就將理所當然地受到質疑。說白了,這篇小文呢,必將要有力或無力地,回應這漸漸籠壓過來的黑云般的問號。

2

首先來讀傳為東周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所作的《臨終歌》,全詩只有三行十五字: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中國歷代學者,迄于今日,大約還沒有誰說過孔子是詩人——正如還沒有人說過老子和莊子是詩人。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部古書的真偽。這部古書就是《孔子家語》,相傳乃是孔安國所著。孔安國者,孔子十二世孫也,其生卒年可能稍早于司馬遷(前145年-前90年)。司馬遷的今文經學老師是董仲舒,古文經學老師就是孔安國。到了東漢末年,王肅(195年-256年)出來,對《孔子家語》進行編輯和注解。逐漸也便有人說,此書實為王肅所著,而假托于孔子后裔也。再往后,以訛傳訛,眾說紛紜,大都認為這部古書乃是偽書。但是,二十世紀末期,出土了一些文獻,卻傾向于證明《孔子家語》并非偽書。如果《孔子家語》并非偽書,當是《史記·孔子世家》的上游文本。《史記·孔子世家》將《臨終歌》表述為:泰山壞乎,梁木摧乎,哲人萎乎。

根據《孔子家語·終記解》的記載,《臨終歌》乃是孔子去世前數日所唱的一首歌。這首詩的首行,以泰山發端;次行,以梁木起興;末行,以哲人卒章。泰山,乃是自然之物;梁木,乃是半自然之物;哲人,乃是非自然之物。泰山最是堅固,梁木次之,哲人再次之。三者原本有很大的空間差別(物理學差別),可是呢,這樣的差別已然被時間輕輕抹平。由于這首詩需要泰山和梁木來發端起興,從表面上,甚至還可以得到反方向的差別:泰山最不堅固,梁木次之,哲人再次之。故而,始有泰山其頹,繼有梁木其壞,終有哲人其萎。當然,還可以換個讀法。比如,哲人其萎,堪比梁木其壞,亦堪比泰山其頹。頹,壞,萎,既是韻腳,也是浩嘆。這樣的韻腳,這樣的浩嘆,如狼似虎,眼看要把無論何種程度的自然,無論何種程度的堅固,重新卷入更大更不可違抗的自然。更大更不可違抗的自然,當然就是時間,無休止地來到我們面前的時間——連空間都可以被時間用來揮霍和戲耍。那么,孔子其為哲人耶,其為詩人耶?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回答:孔子始而為哲人,終而為詩人。作為哲人的竟日苦思,最終消彌于作為詩人的一聲浩嘆。

現在我們關心的是,對于死亡,孔子到底持有什么樣的態度呢?這個問題,就有些復雜。仔細分析孔子去世前的行為和言語,我們或可發現兩幀相互疊加的肖像:道家的孔子,儒家的孔子。這樣說來,似是故作驚人之語。但是,在孔子時代,儒家與道家,也許并不像后世那樣歷歷分明。《孔子家語·觀周》(還包括其他一些古書),就曾記錄孔子問禮于老子。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也已被證明是以道家思想為主體。那么,道家的孔子怎么講?《孔子家語·終記解》記載了孔子唱歌前的行為,“逍遙于門”,這說明孔子對于死亡十分超脫——這正是道家的態度。“逍遙”,乃是道家關鍵詞,可參讀《莊子·逍遙游》。儒家的孔子怎么講?《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唱歌后的言語,“孰能宗余”,這說明孔子對于死亡又十分焦慮——這正是儒家的態度。“逍遙于門”,則道家仙蹤也;“孰能宗余”,則儒家遺恨也。儒家的態度,最后呢,壓過了道家的態度。孔子最為擔心,念茲在茲,還在其學說無人奉行。可見孔子的浩嘆不是為己,而是為人,是為錯失周禮的亂世春秋。

在這里可以順便談及李白的《臨路歌》。有學者認為,《臨路歌》應該也叫做《臨終歌》。李白這樣的“道教徒詩人”,其絕筆,卻向孔子表達了敬惜:“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首詩的意思是,孔子曾經為出非其時的麒麟而流淚,卻再也不能為出非其時的大鵬而出涕。“大鵬”乃是李白自喻,這個自喻,也帶有一點兒道家色彩。現在已經可以看出:孔子,是儒家夾帶了道家,李白呢,則是道家夾帶了儒家。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每在兩者之間游移搖擺。

3

接著來讀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上邪》,全詩只有九行三十五字: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首詩的作者已不可考。漢代樂府大盛,其大類,有所謂《鼓吹曲辭》,其小類,有所謂《鐃歌十八曲》,其名篇,有所謂《上邪》。揣摩這首詩,其口吻,可能是女子。清人莊祖述《漢短簫鐃歌曲句解》認為,“《上邪》與《有所思》當為一篇”,“敘男女相謂之言”。但是聞一多先生只同意莊祖述的半個觀點:“莊祖述謂此與《上邪》為男女問答之辭,當合為一篇。案,莊說尤為妙悟,然細玩兩篇,不見問答之意,反之,以為皆女子之辭,彌覺曲折反復聲情頑艷。”但是呢,古人為詩,常用代入之法,亦即男子以女子口吻來寫作,最典型的就是唐人王建的《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所以說,筆者也不敢同意聞一多先生的全部觀點。

《上邪》雖然不難懂,也有不同的讀法。先來看前人的讀法,再來說筆者的讀法——當然,兩種讀法并非全然齟齬。有兩位清人,張玉谷,沈德潛,都曾談到這首詩。張氏《古詩賞析》認為:“首三,正說意言已盡;后五,反面竭力申說。如此然后敢絕,是終不可絕也。迭用五事,兩就地維說,兩就天時說,直說到天地混合,一氣趕落,不見堆垛,局奇筆橫。”張氏所謂“地維”,所謂“天時”,就是筆者所謂“空間”與“時間”。“山無陵”、“江水為竭”和“天地合”,三者乃是空間的變形;“冬雷震震”和“夏雨雪”,兩者乃是時間的變形。兩類,五者,皆不可能,故而“乃敢與君絕”的潛語義就是“永不與君絕”。沈氏《古詩源》認為:“山無陵以下,共五事,重疊言之,而不見其排,何筆力之橫也。”張氏與沈氏,談得大抵不錯,然而“五事”耶,“六事”耶,也許還值得商榷。筆者認為,“長命無絕衰”也是時間的變形,詩人實際上重疊羅列了“六事”:三者為時間的變形,三者為空間的變形,兩類變形不斷交錯和替換。如果筆者的讀法成立,《上邪》就應該這樣來標點:“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不管采用哪種讀法,都難掩這首詩的妙處:天地不改,此心不移,最能見出說話人的熱烈和決絕!

這種背面敷粉的寫法,屢見于中外民歌。比如,敦煌曲子詞《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通篇所寫,“要休”也;通篇潛語義,“不休”也。再如,英國中世紀民歌《斯卡布羅集市》(Scarborough Fair)。這支歌,迄今無精準的譯文,這是因為譯者并不懂得何謂背面敷粉。沉浸其旋律,懵懂其語義(潛語義):真是可憐了漢語世界的受眾。

4

接著來讀傳為唐代陳子昂(659年-700年)所作的《登幽州臺歌》,全詩只有四行二十二字: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隨武攸宜軍北征契丹,不為所用,亦不為所容,因置身幽燕之地,不免感懷燕昭王在幽州臺選賢任能的故事。陳氏有個至交,喚作盧藏用(約664-約713)。盧氏所著《陳氏別傳》說陳氏“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賦詩數首”,就是指《薊丘攬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在這個組詩的小序里,陳氏自己也說得很明白:“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樓,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時在697年,武周萬歲通天二年、神功元年。可是,《薊丘攬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并不包括《登幽州臺歌》。陳氏提及的薊樓,就是盧氏提及的薊北樓。很多學者認為薊北樓就是幽州臺,其實呢,陳氏提及的薊丘才是幽州臺。薊北樓乃是眼前之城樓,幽州臺不過是城外之遺址。《陳氏別傳》接著說陳氏“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之知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陳氏寫完《薊丘攬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隨后唱了一首歌,就是《登幽州臺歌》。如果此歌乃是陳氏作詞,為什么不與七首相并,合稱《薊丘攬古贈盧居士藏用八首》呢?陳氏死后,盧氏編成《陳子昂集》(十卷),極有可能并未收錄《登幽州臺歌》。明人楊慎《升庵詩話》就曾透露個中消息:“《登幽州臺歌》云云,其辭簡直,有漢魏之風,而文集不載。”清人楊澄重編《陳伯玉文集》(十卷),亦未收錄《登幽州臺歌》。直到清人曹寅奉編《全唐詩》,增訂《陳子昂集》,這才補錄《登幽州臺歌》。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正如《陳氏別傳》中的“時人莫之知也”,一作“時人莫不知也”,兩個版本居然出現全然相悖的表義。也許只有發現唐刻《陳子昂集》(可惜敦煌寫本《故陳子昂遺集》已殘),才能查證盧氏是否確認陳氏對《登幽州臺歌》擁有著作權。

《登幽州臺歌》,正如《流浪者之夜歌》,兩者都是登高望遠之詩。登高望遠,才曉得古今之遙、天地之大與生命之暫。這首詩前兩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面上申述了時間的無限性;第三行“念天地之悠悠”,表面上申述了空間的無限性;實則呢,前三行的潛語義,都申述了個人生命的有限性。有限性,無限性,兩者相激,不能不有電光石火,不能不有悲情與熱淚,故而才有第四行“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具有偉大的即興性,恍若天啟或神授,可在三秒鐘以內,將任何讀者替換成幽州臺的登臨者,并與之分攤那步步緊逼的悲愴感。

無論陳氏是否擁有著作權,我們都應該懷疑這首詩的原創性。這是因為,這首詩至少有兩個上游文本:近的呢,是阮籍(210年-263年)的《詠懷》;遠的呢,是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的《遠游》。筆者從《詠懷》抽出四行,重新排列,可以得到這樣一首詩:“去者余不及,來者我不留。天道邈悠悠,涕泗紛交流。”又從《遠游》抽出四行,重新排列,可以得到這樣一首詩:“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登幽州臺歌》雖然其來有自,卻比這兩個上游文本更加動人魂魄。如果這首詩果然出自陳氏,那么,后者也便算得上是克羅齊(Bendetto Croce)所說的“un piccolo-grande poeta”(錢鍾書先生譯為“小的大詩人”)。

5

接著來讀德國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1832年)所作的《流浪者之夜歌》,梁宗岱譯,譯文只有八行三十七字:

一切的峰頂

沉靜,

一切的樹尖

全不見

絲兒風影。

小鳥們在林間無聲。

等著罷:俄頃

你也要安靜。

前文談及《臨終歌》《上邪》和《登幽州臺歌》,作者都不確定;到了這首《流浪者之夜歌》,作者方可確定為歌德。歌德,沒必要多作介紹吧?那就索性只說一句話:歌德不僅是大文學家,還是大科學家,堪稱歐洲文明的代表性人物。

《流浪者之夜歌》乃是歌德的自況,因為“流浪者”恰是詩人的綽號。詩人長期擔任魏瑪小朝廷首相,冗余常去郊外漫游,于是得了這樣的綽號。也許譯為“漫游者”為宜,梁宗岱先生卻堅持譯為“流浪者”。詩人深受斯賓諾莎泛神論的影響,試圖在這首詩中呈現一種物我交融的空間秩序。彼時,詩人還沒有讀到中國或波斯國古詩,還沒有寫出那十四首著名的《中德四季晨昏吟詠》。然而這首詩,卻提前顯露出某種東方神韻。這卻不是筆者想說的重點;或可挑出一首典型的古詩,比如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來與《流浪者之夜歌》作個更仔細的比較。兩者都能物我交融,卻也有些差異:前者忘我而歸物,“江上數峰青”,物即是我;后者忘物而歸我,“你也要安靜”,我即是物——歌德的詩學需要“倒置”,方能合轍于他在多年以后才有會心的東方詩學。舍此而外,《流浪者之夜歌》的空間秩序,眼看就要被時間秩序打亂。時間最終帶來了什么?黃昏和黑暗。這首詩前六行寫時間對吉息爾漢群山的襲來:“峰頂”“樹尖”趨靜,“風影”“鳥聲”缺席;幾乎不用任何縫合線。末兩行轉寫時間對人生的襲來:“你”的即將離席。天地——非僅峰頂獵屋——都是“逆旅”,你我都是“流浪者”,沒有人能抗拒自然與人生的雙重夜景。歌德到底不能像錢起那樣丟開“主體性”,故而就有危機感,這首空間之詩也就不能不是悲傷的時間之詩。

這首詩還牽涉到一個著名的故事,梁宗岱、飛白、錢春綺、王家新等先生都講過,那就綜合幾位先生的梗概再來講講。1831年8月26日,歌德年且八十二歲,他的妻子和兒子,魏瑪公爵,席勒,都已經撒手人寰。對,就在8月26日,詩人忽然坐上馬車,前往吉息爾漢群山。他徒步登上伊爾美瑙峰頂,很快就找到那棟曾經舊游的獵屋。他爬上樓梯,直奔窗口,在木頭板壁上,再次讀到了當年用鉛筆寫下的《流浪者之夜歌》,并且依稀認出了關于成詩日期的落款:1783年9月1日。時隔四十八年,詩人潸然淚下,反復沉吟:“等著罷:俄頃你也要安靜。”老歌德抆淚下山,六個多月后,就溘然長逝,時在1832年3月22日。三十八年后,伊爾美瑙峰頂獵屋失火,時在1870年8月11日。獵屋后又重建,詩人永未復生。

詩人雖然永未復生,詩卻長留寰宇。《流浪者之夜歌》不僅成為抒情詩的經典,還激發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競賽:在歐洲,是音樂藝術的競賽;在中國,則是翻譯藝術的競賽。在歐洲,先后就有采爾特、舒伯特、李斯特等人為這首詩譜成了兩百余種曲調。在中國,梁宗岱而外,先后還有郭沫若、宗白華、朱湘、馮至、錢鍾書、綠原、飛白、歐凡、楊武能、錢春綺、寧敏等人為這首詩翻出了十余種譯文。筆者認為,有必要在這里引來錢春綺先生的譯文:

群峰一片

沉寂,

樹梢微風

斂跡。

林中棲鳥

緘默,

稍待你也

安息。

6

接著來讀愛爾蘭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所作的《隨時間而來的智慧》,沈睿譯(筆者參考傅浩先生譯文酌有微調),譯文只有四行四十七字:

雖然枝葉很多,根卻只有一條;

穿過了青春所有說謊的日子,

我在陽光下抖掉枝葉和花朵;

現在我可以枯萎而進入真理。

葉芝的名頭不如歌德,然而呢,近期似乎就要后來居上了。他是浪漫主義者,唯美主義者,神秘主義者,也是象征主義者,被視為英語詩由傳統入現代的重要人物。其名作《當你老了》,即便在中國,也是廣為流傳。這里有必要提及他的墓志銘,以便轉入本文的正題:Cast a cold eye,on life,on death,horseman,pass by!這個墓志銘出自詩人遺作,袁可嘉先生譯為:冷眼看待/生與死/騎士們,前進!

《隨時間而來的智慧》,最初的題目是《青年與老年》。這樣的題目或題旨,曾被詩人反復重寫。尤以這首詩,最是克制而精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葉芝就“樹”和“我”,正如孔子就“泰山”“梁木”和“哲人”,如此嫻熟地展開了奇妙的同構性描寫。“樹”與“我”,在時間的單行道上聯袂同行:“枝葉花朵”“青春”和“謊”是共用的起點站,“根”“枯萎”和“真理”則是共用的終點站。喻體與本體自由切換,共赴秋冬,“枯萎而進入真理”,讓人生——也許還有詩藝——都坐擁了自“器”至“道”的簡明升階書。什么是“器”?形而下者;什么是“道”?形而上者。

我們還可以再引來詩人的一首詩和一篇隨筆,來作為這首詩的注腳。一首詩,就是《長時間沉默以后》,“我們正好議論了又重新議論/藝術和詩歌這個至高的題旨:身體的衰老是智慧;年紀輕輕/我們當時相愛而實在無知”。一篇隨筆,就是《身體的秋天》,“我失去了描寫外部世界的熱望,并且發現如果不是有關精神和隱形的事物,我從書中已經不能獲得絲毫的快樂。”很顯然,正是這樣,《隨時間而來的智慧》描寫了身體的——而非樹的——秋天和冬天,托舉了時間在搶掠之余留給我們的“精神和隱形的事物”。

7

接著來讀法國普列維爾(Jacques Préver,1900年-1977年)所作的《在公園里》,高某譯,譯文只有十一行六十三字:

一千年一萬年

也難以

訴說盡

這瞬間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朧的清晨

清晨在蒙蘇利公園

公園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顆星

普列維爾的名頭,既不如歌德,也不如葉芝,然而,他在法國卻是家喻戶曉。他是口語詩人,民謠詩人,反諷詩人,也是點石成金的詞人,被視為法語詩由小眾入大眾的重要人物。他在中國遭到冷遇,可能與新詩的成長階段有關。怎么說呢,新詩,尤其是當代詩,早已走出白話詩階段,渴望得到更加復雜而精細的營養(比如葉芝和艾略特)。

《在公園里》是口語的急就章,白話的即興詩,具有電影般的鏡頭感。前七行,從無限的時間里,鏡頭不斷拉近,從“一千年一萬年”拉到“瞬間”和“冬日朦朧的清晨”,最后聚焦于一次熱吻。第八行,鏡頭從時間跳轉到空間,從“清晨”跳轉到“蒙蘇利公園”。末三行,在無限的空間里,鏡頭不斷拉遠,從“蒙蘇利公園”拉出“巴黎”和“地球”,最后擴散為無盡星空。時間是個同心圓,空間也是個同心圓。詩人手中的鏡頭,不管拉近,還是拉遠,都瞄準了這同心圓之心:“我”和“你”。一對戀人,一次熱吻,就這樣,從無限的時間里赫然現身,又在無限的空間里悄然匿跡。

后來,有人為這首詩配了照片,就是那幀著名的《Victory kiss》。北京時間1945年8月15日,紐約時間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美國人走上街頭慶祝勝利。在時代廣場,一位水兵,忽然強吻了身旁一位護士。此情此景,被人抓拍,成為了歷史與藝術的雙重經典。我們可以看到:黑衣水兵前俯,那么激動,白裙護士后仰,那么順從,兩位陌生男女,眨眼間就達成了和諧和狂喜。

就某種意義而言,的確,《在公園里》也寫到了勝利之吻:愛對于時間和空間的勝利;恰是因了這樣的勝利,“瞬間”才有可能臻于——或敵過——“永恒”。

8

最后來讀當代昌耀(1936-2000)所作的《斯人》,全詩只有三行三十二字:

靜極——誰的嘆噓?

密西西比河此刻風雨,在那邊攀緣而走。

地球這壁,一人無語獨坐。

昌耀乃是當代大詩人,在詩界或學界,這一點已經逐漸成為共識。我們應該抓緊閱讀這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苦難和孤獨,一面是愛。兩面,三者,相加就是黃金。如果我們錯失昌耀,天知道,將會錯失多少寶藏。

《斯人》像是一闋小令,更像是一個斷片(似乎被省略了太多的上下文)。這首詩以地球為墻,墻的“這壁”,是“一人”,是“獨坐”和“嘆噓”,是靜極了的微觀空間;墻的“那邊”,是“密西西比河”,是“此刻風雨”,是鬧極了的宏觀空間。詩人憑借一種怪異的空間想象力(縮地法與穿墻術),讓大者更大,讓小者更小,并讓兩者——通過地球的天秤——獲得了不對稱的對稱性、不平衡的平衡性。寫孤獨如此,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這首詩完成于1985年5月31日。昌耀此前寫苦難,每將自己放大;此后寫孤獨,始將自己縮小。故而敬文東先生認為,以《斯人》為界,可以將昌耀作品分為前期和后期,因為這首詩“自覺承認縮小自己的必要性、必然性,并由此獲得意想不到的詩學后果”。

9

自孔子開篇,而無名氏,而陳子昂,而歌德,而葉芝,而普列維爾,至昌耀收筆,筆者已然選出了浩嘆美學的北斗。但是,且慢,題目中說好的“宇宙”呢?

正文對于題目的踐諾,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多情郎,總是添枝加葉;一種是負心漢,不免缺斤短兩。眼看著,筆者就要成為負心漢。

然而,其實呢,這篇小文通篇都在談“宇宙”。“宇宙”這個詞,相當于“世界”。“宇”者,“界”者,空間也;“世”者,“宙”者,時間也。“宇宙”或“世界”,都是指時間與空間的總和。

要繼續深究這個問題,須引來司馬遷的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說空間;“通古今之變”,是說時間;“成一家之言”,是說文體或文學。時間自覺,加空間自覺,就是所謂“宇宙精神”(world spirit)。這種宇宙精神,常常是“人人意中所有”;而文體或文學精神,往往是“人人筆下所無”。只有兩者的絕配,才有可能“成一家之言”。

談到《登幽州臺歌》的時候,梁宗岱先生曾經發出浩嘆,“古今中外的詩里有幾首能令我們這么真切地感到宇宙的精神?有幾首這么活躍地表現那對于永恒的迫切呼喚?”筆者選出的這七首小詩,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泉下頷首。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日本黄色a视频|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9966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综合网址|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一区二区午夜|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一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欧美午夜小视频| 精品99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91在线中文|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人在线|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在线欧美日韩| 99er精品视频| 国产性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91美女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精品三级在线| 激情视频综合网| 欧美午夜精品|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噜噜噜|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91激情视频|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91色国产在线| 亚洲香蕉久久|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a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第五页|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一二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无码内射在线|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欧美伦理一区|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午夜影院a级片|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香蕉在线|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