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奧霜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24)
成語是人們長期習用、意義完整、結構穩固、形式簡潔、整體應用的定型詞組。源于歷史寓言、神話傳說、詩歌散文等。演變過程中,保留了古漢語的語言成分。其風格莊重典雅,表義凝練生動,薈萃中華文化精華,對于來自異文化的留學生而言難免困難。成語始終是詞匯教學的重難點。
當前教材對成語編排與注釋科學性不足,復現率低,練習匱乏。成語詞典少有對附加義的詳細注解。部分教師成語研究單薄,判斷偏誤不夠敏感。留學生普遍采取回避策略。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HSK動態作文語料庫考察法觀察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現狀并進行偏誤分析,望為中高級階段成語教學貢獻價值。
筆者從教與學兩個維度出發設置10道題目檢視留學生的成語學習現狀,共發放29份有效問卷。受試者中英國、越南各3人,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各4人,荷蘭、巴西、泰國、印尼、希臘、塞爾維亞、埃及各1人。受試者學習漢語的時長分別為:1年以下和1-2年的各5人,2-3年的8人,3年以上的11人。
就成語講解頻率而言,僅有38%的學生表示教師經常講解并注重復現。對教學效果的調查表明76%的學生聽得懂教師講解的大部分成語,56%的學生對教材中的成語編排及釋義基本滿意。學生的訴求則在于實現教材對成語的分級標記,根據使用頻率由淺入深,由易至難。希望教師通過場景化或故事化的方式解讀成語蘊含的歷史文化,全面介紹成語的語法語義語用以便活學活用。
留學生的成語學習態度較為積極,對學習成語較感興趣的占66%,認為成語學習很重要或有必要知曉一點的占45%,但成語學習路徑卻較為單一。68%的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借助紙媒、新媒體、社交活動習得成語的學生皆少于10%。就使用頻率而言,僅10%的學生頻繁使用,甚至有17%的人從不主動使用。這啟示教師引導學生多同漢語母語者交流并聯想成語的使用場景。在難度認知方面,79%的學生認為成語難學難用,無人認為成語簡單。筆者于問卷中列出了語音語形、寓意典故、語法特征和語境語用四方面難點。34%的學生將語境語用列為最大難點,難度次之為語法特征和寓意典故,將讀音書寫列為難點的人最少,僅占17%。
筆者以“不言而喻”、“釜底抽薪”、“含沙射影”、“四面楚歌”為代表,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相較于語法特征,學生對語義語用的掌握程度略微遜色。尤其對帶有神話和歷史色彩的“含沙射影”和“四面楚歌”掌握較差。
偏誤是因目的語掌握不到位而產生的規律性錯誤。通過偏誤分析,教師能了解學生對目的語的掌握情況,學生也可檢驗對所學語言規則的假設。常見的成語偏誤類型如下:
(1)多字。如:每天過以淚水洗面(應為:以淚洗面)的日子。
(2)漏字。如:只會唉聲(應為:唉聲嘆氣)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應該有樂觀的精神,把困難當成經驗。
(3)易序。如:帶著問題看書,你就會收到事倍功半(應為:事半功倍,以較小投入獲得較大收效)的效果。
(4)形似混淆。如:不能說世界上所有的人想享受生命,例如得了一種不治之?。☉獮椋翰恢沃Y)的人。
(1)句法功能偏誤。如:“他們無法感同身受受病魔摧殘的苦痛?!薄案型硎堋笔桥c心理感覺有關的不及物成語,其后不能接賓語。應改為“他們對我受病魔摧殘的苦痛無法感同身受”。
(2)搭配失當。如:“人生不可能一路順風,不遇見困難或挫折。”“一路順風”多用于對人們踏上旅途的祝福,祝對方順利平安。此處則形容事情進展,應搭配“一帆風順”。
成語在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古漢語的語素和語法結構,其意義并非單個語素義的簡單相加。學習者常受目的語過度泛化的影響,把有限的成語儲備套用到新成語的學習使用上,造成語義偏誤。
(1)典故誤解。如:“祖父患上了惡性腫瘤,去年年中與世隔絕?!薄芭c世隔絕”出自馮夢龍的《喻世明言》,原指與人們中斷往來而隱居避世,非天人永隔之意。原句欲表達祖父逝世這一事實,應改為“與世長辭”。
(2)輕重失當。如:“有的人指責丈夫犯了殺人罪,有的認為因為他的妻子讓他這樣做,他是無可非議的?!薄盁o可非議”表示做的對,沒有什么可指摘的。此句意在表明承認丈夫有錯,但可以理解,不必過分責備,應改為“無可厚非”,語義程度弱于前者。
(3)比喻失當。如:“在一個如沐春風的早上,姐姐把我從睡夢中喚醒。”就字面理解,“如沐春風”易與景致聯系起來,實則比喻受到他人的良好教化。應改為“風和日麗”。
(4)重復贅余。如:“聽了這番話,身為一個海外華僑的我非常痛心疾首?!薄巴葱募彩住敝副吹綐O點,本身帶有程度義,與程度副詞“非常”連用造成語義復疊,應刪去“非?!?。
(1)色彩不辨。如:“給個人健康帶來不良影響的就是舉世聞名的癌癥?!薄芭e世聞名”,褒義,形容聲名顯赫且傳播地很遠。此處應改為理性意義近似、但感情色彩偏中性的“眾所周知”。
(2)謙敬錯位。如:“我的答辯內容請老師洗耳恭聽?!薄跋炊牎笔钦垖Ψ街v話時的謙詞,表達自己對對方發言內容的恭敬態度。在中國文化中,若晚輩提出請長輩“洗耳恭聽”的要求則不夠禮貌。
首先,成語形體結構是留學生學習成語的易錯點和難點。教師應多正音并引導學生勤練習,要定期聽寫反饋。其次,成語語義教學應重點把握:
(1)語素教學。對于遺留古漢語語素義的成語,語素講解應先行。如講解“不言而喻”時需先強調“言”、“喻”兩個語素,“言”意為“解釋”,“喻”表示“明白”,成語的整體義便一目了然了,即道理不用說就能明白,比喻淺顯易懂。
(2)固定格式教學。格式近似的成語常表達相似的情狀,若能總結一些格式類型并予以分類講解,如AABC式、ABCC式、A言B語式、不A不B式等,引導舉一反三,學習者便會掌握這種理性歸納、認知的方法。
(3)概念義教學。成語淵源深厚,教學時建議引經據典地拋史實、講故事來品味其概念義,如“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幫助學生窺探深層文化涵義,激發想象力。
(4)附加義教學。蘊含人文典故的成語往往帶有比喻義、引申義,成語的實際義和字面義大多不完全相同。如“釜底抽薪”字面上易理解為“從鍋底抽掉柴來止沸”,實則比喻要解決事物的主要矛盾應落實根本。此外,某些成語本身含有程度義,不能受程度副詞修飾。教師應加以總結以幫助學生規避重復贅余的偏誤。
成語的結構關系紛繁復雜,我們應重視句法功能講解,合理擇取例句厘清使用限制并以精講多練為原則。如講解“妙趣橫生”時可先創造語境:“展館的美術作品真是妙趣橫生;媽媽帶我看了一場妙趣橫生的話?。恍iL講得妙趣橫生,他的人格魅力很強大……”進而總結該成語屬褒義,常做謂語、定語或補語,形容作品或語言美妙有趣。再引導學生模仿造句,如有問題及時糾錯。
搭配規則同樣不可忽視。留學生往往對成語的固定搭配含混不清。如講解“安居樂業”時須強調其主體應為人民,而非“生活”等抽象概念。
教師需告知學生所授成語的使用場合并引導其感知下文語境。如講解“三人成虎”時可創設如下語境:“明明毫無根據的事,人多嘴雜就成了謠言,還讓不知道的人以為是真的,真是三人成虎。”學生便可悟出該成語含貶義色彩,并非字面上的團結。
本文旨在探討行之有效的成語教學方法。教師既需洞察留學生的學習心理,消除其畏難情緒,鼓勵學以致用并注意成語復現,還要時常分析偏誤,有的放矢地對癥下藥。成語的形音義、語法、語用等維度是教與學的突破方向,爭取早日編撰一部面向留學生的成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