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高 湘潭縣職業技術學校 411218
新時代,新思想,新使命。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中職教育,肩負著培養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設者使命。工匠精神作為中職生的關鍵能力,應該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得以培育。那么,中職文化課在教學中如何融合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的工匠素養呢?
工匠精神是一種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在中職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學校在實訓課堂中正在探索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而在文化課教學中則未引起高度重視。文化課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佳。探討文化課與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
隨著社會的轉型升級,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作為社會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生要經歷一個從準職業人向社會勞動的“職業人”轉變,其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社會服務和產品質量。在中職文化課上融合“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于中職生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
中職生學業結束以后,就面臨著直接進入社會工作,但在年齡、經驗、視野上還不夠成熟,需要不斷歷練才能達到適應社會的要求。傳統的中職文化課教學手段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至于學生缺乏對是非價值的判斷,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變化和要求。在中職文化課教學中加強與工匠精神的融合,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喚醒學生內心錯誤的觀念,糾正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妥的行為,為把學生打造成一個成功的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1、樹立榜樣,加強職業規劃指導。組織觀看職業生涯成功人士的視頻,渲染成功人士的工匠精神,為學生樹立榜樣,增強自信,并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撰寫職業規劃書。
2、合理定位,謀求職業發展方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氣質、性格、愛好、特長,綜合評價自己,建立自身成長檔案袋,為未來職業選擇提供方向。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自覺適應社會,在從業中調整心態,培養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3、親身體會,內化“工匠精神”。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政策,在中職文化課中適時組織學生開展應聘技巧、崗前培訓、專業培訓等活動,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明確培訓的要求,培養學生不遲到、不早退,有耐心、有毅力,專心致志地練技能、聽培訓的工匠精神。
1、關注時政熱點、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政治課、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都是中職文化課所屬范疇。這些課程近看似乎對中職生技能的培養不起實質作用,但長遠看會對學生的成長進步產生很大影響。通過中職文化課與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和關注的熱點,更多地從熱議中去了解工匠精神,有助于保證工匠精神培養落到實處,從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
2、積極肯定鼓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階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考慮學生的心理變化,培養工匠精神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促使其充分挖掘潛能、發揮優勢,克服不足。當學生成功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使學生獲得自我效能感,激勵后續取得更好成效;當學生失敗時,不是批評諷刺,而是正確引導發現失敗原因,深刻感知成功與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分不開的。
3、以學生為主體,落實參與式教學。傳統的文化課教學,呈現的是教師的“滿堂灌”。課堂脫離學生,就會失去它固有的精神、文化和智慧。為落實參與式教學,在課前,教師要布置學習主題,引導學生收集信息、處理問題,并初步制定解決方案;在課中,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通過課堂提問、小組活動、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1、教學手段現代化,增強教學吸引力。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料,動畫播放,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信息的傳播量,豐富教學資源。如觀看《大國工匠》《肖生克的救贖》等影視資料,可使學生在愉快中受到啟發,意識到事業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工匠精神。
2、注重課后反饋,鞏固教學效果。課堂分為課前、課中、課后,課程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育教學的終止。中職文化課具有很強的生活性,教師在課后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在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適時地對其加以引導,幫助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問題,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3、聯系職業理想,鼓勵個性化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引領一種精神的發展,學生正確的職業理想有助于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創造了更有利的社會和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