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林
“買18 件衣服旅游后要退貨”,前段時間這條新聞幾次登上微博熱搜,甚至一度占據第一的位置,引發公眾對一些“雞賊消費者”的關注。媒體隨后又曝光了不少相關案例,讓公眾看到這樣的“雞賊消費者”還不是少數,商家吃了不少啞巴虧。有人買了衣服穿完寄還給商家,有人用完贈送的“小樣”要求退貨……據報道,去年“雙11”期間,阿里巴巴通過云標簽、規蜜等商家保障工具,處理了上萬筆涉及使用虛假單號的退貨申請。
這讓我想起過去常講的一句話——“消費者是上帝”。我一直認為,這句話在道理上講不通,憑什么消費者就是上帝了?消費者和商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關系,一個買,一個賣,一個提供服務,一個為服務付費,雙方在人格和契約上完全是平等的,過度強調某一方是“上帝”,容易扭曲這種關系,形成實質的不平等。防范商家欺詐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當然是萬分必要的,但也不必把消費者當上帝和天使,把商家當“魔鬼”一樣防著,誰說消費者就不會侵權和欺詐呢?
消費者不是上帝,法律才是,誠信才是。對那種“買18 件衣服旅游后要退貨”的人,就應當讓他付出相應的代價,讓與他可能有交易關系的人都知道,此人缺乏“商業信用”。5年前,阿里巴巴在內部建立了消費者網購誠信數據模型,該模型根據消費行為的變化而更迭,比如商家履約方面,需要考量是否按時發貨、品質是否有問題等;消費者方面,需要考量是否誠心購買、是否存在“薅羊毛”嫌疑、是否騙退款等。也就是說,沒有只考量商家,也把消費者納入了“誠信數據模型”之中。
這就是公平的制度安排。這樣才能在商業支付中推進誠信文明,既讓消費者權益有保障,也讓商家權益有保護。商業交易層面的這種“誠信數據模型”設計,可以在全社會為推進誠信文明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目前,我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越來越成熟,多項居民個人信息都開始納入社會征信系統,如信用卡不按時還款、不交水電費、不交物業費、高鐵霸座等等,都會進入系統成為失信污點,辦很多事情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某人上了交通系統的失信黑名單后,高鐵票、飛機票都不能買了。這個系統在數據收集上還需要不斷完善,很多日常交易的信息尚未納入其中,如網購“薅羊毛”的行為,很難在數據上進行捕捉和界定,更難以與誠信系統掛鉤。當下中國的征信體系已經形成一張網,把很多信息都“網”進去了,但有的“網眼”還是太大,多數庸常的失信行為未能被“網”入其中。
互聯網企業推動建設的“誠信數據模型”,可以成為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有益補充。移動互聯網時代,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消費習慣,也體現一個人的誠信水平。現在“芝麻信用分”越來越被看重,“淘信用”可以看作是淘寶天貓商家的“芝麻信用”,其分值反映賣家在淘寶網合規經營的意愿與能力,包含經營歷史、違規記錄、買家關系、資質承諾等維度。這種數據對維權也很有用,你的每一次買賣都被記錄,平臺向買家和賣家提供權益保障時,除依據既定規則和雙方舉證外,還會看買家和賣家過去的行為,如果你的信用分很低,你就很難被人信任。
形容一個人的失敗,最不可救藥的描述大概是:這個人的信用已經完全破產了。信用破產,意味著沒有人再敢相信他,他說的話沒人相信,做的事沒人相信,沒人愿意跟他合作做生意,銀行不愿意給他貸款,朋友不愿意借錢給他。歸根到底,誠信是最大的財富,沒了錢可以再掙,沒了房子可以再買,沒了信用就真是一無所有了。
消費者不是上帝,信用才是上帝,誠信才是上帝。有了這種信用體系的保障,從商家和用戶的交易,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會更有確定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