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雨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1953年,為了使中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使全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黨中央正式提出了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
盡管在近代各個時期的說法略有不同,實現工業化確是中國近代以來各先進階層共同追求的理想。在晚清、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統治的時期,因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再加上政權不統一和戰亂頻仍,很難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先進政黨,早在革命戰爭年代就提出了要建設先進的工業國家的主張。但當時的主要任務仍是反帝反封建,謀求民族的獨立。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才有了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基本條件。
1952年下半年,經過三年的努力國內外形勢都有了有利于中國的發展。在朝鮮戰場上,中美在和談的主要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共識,戰爭可望結束,中國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有平穩的外部發展環境。盡管受到抗美援朝的影響,但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只用了三年就實現了預期的目標,土地改革也基本完成,國內的政治、經濟秩序逐漸穩定下來,中國獲得了有計劃經濟建設的條件。因此,中央決定在1953年正式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實行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重要開端。
其實在195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就在“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指示下,開始了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作為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中國要實現國家工業化,在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條件下,只能走社會主義的工業發展道路。但至于采取怎樣的發展戰略,則是擺在這個年輕的執政黨面前的一大難題。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首先是以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代表的早期工業化國家,靠發展輕工業起步,伴隨海外殖民擴張,獲得大量原始積累,進而推動重工業發展。其次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在繼承之前工業發展成果的基礎上,依靠科技發展,由政府投資包括軍工在內的重工業,民間投資輕工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最后是以蘇聯為代表的高度集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在創立之初,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包圍,保衛國家安全,蘇聯采取了在沙俄時代軍事工業初步發展的基礎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在短時間內建成獨立的工業體系,打破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并迅速在經濟上超越德國成為歐洲第一的經濟強國。
考慮到第一種發展模式發展周期長,投資成本回收慢,而第二種發展模式與國內正在進行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矛盾,盡管在工業化進程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相對緩慢,但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速度和成就,對仍處于落后狀態的新中國有著極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朝鮮戰爭爆發后,中美在戰場上的對決,進一步體現出中國武器裝備與工業實力的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都面臨著工業化戰略選擇的問題,能不能迎頭趕上老牌工業國家,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發展速度成為各國在發展戰略選擇考慮時的重要因素,這對處在帝國主義威脅與封鎖中的新中國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工業基礎和技術水平要求不高且長于發展速度的蘇聯式工業發展道路,成為最適合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雖然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但對于工業基礎薄弱的新中國和執政不久的中國共產黨而言,發展重工業的經驗非常欠缺。為了確保工業化任務的完成,蘇聯的建設經驗與資金、技術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1952年7月,根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一五”計劃第二稿形成,這也成為中國向蘇聯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依據。
為了就五年計劃輪廓草案同蘇方交換意見,爭取蘇聯的援助,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政府代表團于1952年8月訪問蘇聯。斯大林向周恩來表示愿意在設備、貸款、專家、技術、企業設計等方面對中國的“一五”計劃提供幫助。蘇聯的支持使中央更加堅定了以發展重工業為重點,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的指導思想。雖然“一五”計劃已經開始,但中財委與國家計劃委員會仍在此基礎上于1953年初和六月份分別完成了“一五”計劃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編制。
在周恩來回國后,中國政府代表團在中財委副主任李富春的領導下,繼續與蘇聯就援建的具體事項進行深入地交流,并于1953年5月簽署了《關于蘇聯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文件中確定了蘇聯對中國援建和改建的91項工程。這與1950年確定援建的50個項目以及1954年增加的15個項目組成了中國“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涉及金屬冶煉、能源開發、機械制造、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若干國防工業。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作為“一五”計劃乃至整個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核心,提高了新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增加了生產門類,初步改變了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布局不合理的落后面貌。
1954年,中央成立以陳云為主的八人工作小組,開始了“一五”計劃綱要草案的第五次編制工作,經過不斷地修訂、補充與調整,最終于1955年7月30日在第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正式審議通過,形成了新中國初期工業化建設的藍圖。“一五”計劃的制定,經過四年反復論證,五議其稿,既借鑒了蘇聯的成功經驗,又結合了新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起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式宣布中國開始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戰火中走來的共產黨人在經濟建設領域的經驗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新中國的經濟剛剛開始恢復,而計劃此時也沒有完全確定下來,更加劇了“一五”計劃建設的困難。年輕的新中國走上了一條艱難的工業化探索之路。
雖然一開始就提出將完成和超額完成1953年度的建設計劃作為當年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但經濟建設尤其是計劃經濟建設不是只靠一份任務清單或者一張時間表就能完成的,還需要統一調配干部,大量培養工業建設人才,才能保證“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
在22年的革命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干部,無論是軍事工作、地方工作還是黨務工作,都有了成熟高效的干部體系,但懂得經濟和工業建設的干部卻是鳳毛麟角。因此,早在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之后,黨就開始對工業建設中的干部工作提前部署,大量只是粗通甚至不懂工業建設的干部邊學習邊準備,在計劃經濟建設開始之前就開始熟悉新的工作崗位。中央在1951年10月決定從全國調3000名縣處級及以上級別的干部到國營工業部門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到1954年,全國調到工業部門的干部有16萬人之多,其中為蘇聯援助的重點廠礦選調的干部就有3000余人。這些干部經過革命戰爭年代艱苦環境下的鍛煉,有著極高的政治素質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培養,這些干部積累了企業管理知識和經驗,成為我國工業化建設所不可或缺的一批寶貴人才。
在調撥干部學習工業建設的同時,全國各級還大膽地從先進的技術工人和青年知識分子中提拔了大量的新干部。他們有著從事工業生產和理論研究的實踐,經過培訓,能夠迅速地熟悉工作,進入情況。通過統一調整、大膽提拔、加快培養等一系列工作,這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年輕干部與那些從革命戰爭年代中走來的“老革命”們一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樣一個工業人才匱乏的年代,滿足了我國工業化建設初期對各方面干部的迫切需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工業七成在向沿海地區,只有三成分散在廣袤的內陸地區。這是由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半殖民地化造成的不合理狀況,使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嚴重影響了國家工業化建設中對全國資源的開發和統一調配,也使得地區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不利于內陸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想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必須改變這種不平衡的工業布局。
這一時期,中國的工業發展主要以東北和上海為中心分布。東北有著豐富的資源,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東北,為了支援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擴張,在東北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重工業體系,成為其重要的戰略支撐。東北解放后,我們在蘇聯的幫助下,逐漸恢復了東北的工業發展,成為全國的重工業發展中心。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一帶自清末以來就是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比較發達的地區,以發展輕工業為主,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又一重要的工業中心。對于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國來說,工業化建設要以東北和上海的工業基地為基礎,為全國的工業建設提供支持,但同時又要實現工業布局合理化,兼顧內陸地區的工業建設。因此,合理分配建設計劃,成為調整工業布局的關鍵。
在“一五”計劃期間, 53%的限額以上工業建設單位也分布在內陸地區。在蘭州、包頭、西安、太原、武漢等地,一系列重工業項目陸續上馬,對改變工業布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于老工業基地,國家繼續培養和充分利用這些工業基地為全國的工業建設輸送人才、技術和原料,推動全國工業建設。
“一五”計劃以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為核心,包括限額以上建設單位694個,這對人才、資金、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底子薄,資金有限、人才缺乏、技術落后,對于這些重點項目的建設,必須要集中全國的力量。而原有的分散的財政制度顯然是不利于財政的集中,也無法確保重點建設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因此中央決定集中掌握國家財政的收入和支出。在財政管理方面,中央決定把全國財政劃分為中央、省、縣三級收支范圍,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在分配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由國家計委和中央各部嚴格把控的物資管理和分配制度;在勞動管理方面,由各級有關部門和工會負責統一招工,并確定統一工資標準。
中央各主管部門對重點建設項目的管理,包括從物資調配到基礎設施施工的全過程,而地方的基本建設主要是農業、水利工程、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但也仍須由中央各部指定,設計施工任務也必須由國家下達,大大加強了中央對重點建設項目和地方基本建設的管控,確保了建設項目有序進行。
在此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基本實現了國家對重要建設項目和基本建設項目的集中統一管理,保證了“一五”計劃的完成。
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形成了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業化浪潮。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為后來的工業化建設在人才和技術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一五”計劃期間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和建設,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為我國開創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從實際出發,審慎地制定計劃是“一五”計劃取得成功的前提。為了從實際出發,盡可能地制定出一個既符合主觀需要,又符合客觀可能的計劃來,“一五”計劃的編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一五”計劃也成為黨和國家從所花時間和精力的一個五年計劃。不管是制定指標還是確立建設重點,都是建立在調查研究切實可行的基礎之上的,都反映了黨和人民對快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要求。
動員集中全國力量支援工業建設,是“一五”計劃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剛剛開始恢復,如此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難以進行。但“三大改造”的完成,堅定了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也激發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有力地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而在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和平改造后,避免了資本對社會的震蕩和沖擊,為工業建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集中全國的人才、資金、資源服務工業建設,也確保了物資十分匱乏的情況下計劃的順利完成。
合理利用援助是“一五”計劃順利實行的重要條件。“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中央在對待國外援助的問題上堅持了自力更生為主的原則。蘇聯共幫助我國新建和改造154項重要工程(即通常所說的156項),其他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也幫助我國建設了68個工程項目。為了培養中國自己的工業建設人才,把蘇聯的先進經驗學到手,根據計劃,我國還準備在“一五”計劃期間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一萬余留學生,并有派出大批實習人員到國外先進的工廠和企業實習。蘇聯對“一五”計劃的幫助不僅是在資金、技術和設備上的,從計劃的編制、指標的設定、工業布局的調整等方面,幾乎一切與計劃制定的技術問題和計劃執行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都得到了蘇聯的幫助。
“一五”計劃的成功,堅定了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也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新中國“一五”計劃的成功,為世界范圍內其他經濟落后國家的經濟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