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元旭
(凱里學院,貴州凱里 556011)
18世紀后半葉,首先在英國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這場革命首先是一系列意義深刻的技術革命,它使人類第一次從農業、手工業經濟轉變為工業和機器生產占支配地位的經濟,導致了現代經濟的誕生,并由此推動了一場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廣泛深刻的變革。技術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先導。工業革命反映了英國社會對生產技能的重視歷史,技術革命是近代英國社會技術技能歷史傳承和積累的結果。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密不可分而又不能混淆的兩個概念。科學主要表現為知識形態,其任務是通過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達到人們認識事物的目的。技術則具有物化形態,其任務是通過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滿足人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達到人們該做事物的目的。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科學是創造知識的研究,技術是綜合利用知識于需要的研究。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先導,技術革命又為人們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提供了物質手段。
16至18世紀,西歐諸國出現了一系列科學發明,引起了知識、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的巨大改變,人們常常把這一時期的一系列科學發明和進步稱做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出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漫長的孕育,并在與宗教神學及各種偏見的斗爭中累積而成。
作為這次科學革命一部分的英國,產生出了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和艾薩克?牛頓(1642-1727)兩位典型科學巨匠。
培根出生于倫敦,曾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求學,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他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有用性體現在造福人類社會。他在《新大西島》一書中即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用科學知識探究自然、造福人類的理想王國。培根認為,人們要獲得真實有用的知識必須倡導科學的求知,形成科學的方法。培根完成了破除舊有思維方式和方法體系這項艱巨而偉大的工程,從成為從思維和方法論上引發科學革命的“文明的先知”。
牛頓是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最偉大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他在光學、物理學、天文學和數學等方面都有巨大貢獻,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他闡明了光的組成,發展了數學,發明了反射望遠鏡。通過實驗,牛頓提出了著名的運動三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共同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科學基礎。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出現了以蒸汽機發明為主要標志的持久的技術創新。這些技術創新主要發生在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機器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將近100年的時間里,英國建立起了以上述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英國的學徒制是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師傅與學徒之間言傳身教的主要傳授方式,徒弟通過有經驗的師傅學習到相關的技能本領,從而為自己所用,學徒制在英國已經算得上是古老的職業教育形式。學徒制度在英國的歷史可以說十分悠久,在以往英國還沒有實現完整的教育制度之前,學徒制是最普遍的職業教育模式。甚至到了近代,學徒制在英國的職業教育模式中仍然占據主要地位。
在英國學徒制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是手工業行會學徒制階段。受11世紀行會制度的影響,學徒制逐漸制度化。在行會中,按照身份的不同被分為學徒、工匠以及師傅三個等級。擁有勞動經驗和影響力的師傅招收徒弟,不僅要教授弟子相關的職業技能以及處事原則等道德準則,還要為他們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待學徒學習完并掌握技藝以后,師傅會送徒弟一套工具,作為其正式獨立應對工作的禮物。師傅在教授學徒技藝時也不是免費教學的,學徒要想拜技藝高湛的師傅為師,必須在正式學藝之前交納一定的學費,并且在學藝期間必須遵守師傅的嚴格規定,比如期間不能結婚、不能違背師命,必須按照師傅的命令行事、必須同師傅居住在一起、必須要勤勞刻苦的工作,并且不能從事不道德或者有違背道德的活動、只有得到師傅的允許才可外出,否則只能呆在師傅的身邊。如果在這期間學徒出色的完成了技術的學習并且沒有犯大的過錯,方可由師傅向行會提出申請,經過行會的嚴格審查以后,才可將學徒的身份提升到工匠這一稱謂上來。學徒提升到了工匠以后,并不能立即從師傅的手下獨立出來,而是要以工匠的身份在師傅的手下服務若干年,期間會得到低微的薪水作為報酬。如果工匠能獨立完成一個作品并得到師傅和行會的認可和贊賞,才能得到師傅這個稱謂。在英國,學徒制的期限一般都是在七年,并且師傅一次性招收徒弟只能在一至三名以內,禁止師傅招收已經拜其他師傅為師的學徒。
第二是國家干預中的行會學徒制階段。16至18世紀是西歐從傳統封建社會向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個階段,歐洲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國家建立。英國經歷了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革,生產方式由家庭手工業轉向工場手工業。學徒制也在不斷的適應時代的發展中變化。手工工場的出現,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增長,工場主只有招聘大批的員工學徒,才能保證正常生產運營。隨著學徒數量的增加,師傅自然就減弱了對每一個學徒的培養,導致學徒無法學到最精湛的技術。學徒制的發展也受到了“圈地運動”的影響。“圈地運動”導致大量的農民破產,農民不得不流入工場做苦工,城鎮人口急劇增加,城鎮需要的生產生活用品大量增加。生產的增長,使不少農民開始自己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破壞了行會學徒制。原有的學徒制也成為了師傅手下的廉價勞動力,師傅不斷的從這些學徒身上剝得利益,學徒喪失了學習職業技能的興趣。
第三是集體商議的工業學徒制階段。18世紀后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著機器生產對人才需求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傳統的言傳身教式的學徒制度無法滿足市場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學徒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二戰以后,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進入到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學徒制的種種弊端開始暴露出來。英國政府對學徒制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學徒制逐漸適應了英國工業發展的步伐。總之,工業革命后,單靠傳統的學徒制已經無法滿足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要求變革傳統的人才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養模式,現代的學校職業技能教育應運而生。
英國的成人教育最初起源于牛津大學的皇家專門調查委員會,成人教育的模式使大學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使大學和中學課堂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成人學校”本質上是向有能力并且愿意花費三至四年的時間在學校完成知識的培訓青年以及婦女提供的高等教育,“成人學校”剛成立的時候是僅僅局限在大學的范圍之內的,而后又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因為它觸及到了成人教育的所規定的本質問題。由于成人教育缺乏大量的發展資金以及政府機構有效的管理,導致成人學校面臨重重困難。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政府開始對成人教育進行一定的管理,并且成立了成人教育委員會。英國成人學校由地方政府管理,并且接受成人教育可以享受一定的教育補貼,政府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成人教育模式進行調整。
除了政府公辦技校以外,英國職業教育的形式還有民辦“技工講習所”。就是民間向職業技能教育需求者提供的培訓以及相關技能知識傳授。
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后,機器制造業在英國得到了迅速發展,為了滿足機器生產對各類技術工人需求,一種新的職業技能培訓形式——“技工講習所”產生了。技工講習所不僅向學員教授技能,同時還傳授文化知識和職業道德。在“技工講習所”成立之初,“教授會員們的知識是與他們的工作密切相關的工藝技術原理及各個領域的科學技術和有益的知識”是他們的宗旨,工人講習所的優勢使其得以快速的成長。“技工講習所”不僅提升了英國勞動者的素質,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人的失業問題。
縱觀英國近代職業技能培訓和傳授方式的演變歷史,可以看出,英國職業技能培訓和傳授是與其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職業技能培訓和傳授的方式,而職業技能的培訓又為發展生產提供服務,推動著英國社會的發展。
工業革命前,英國社會在很長歷史時期屬于傳統的農業社會,城市和工商業不占支配地位,對外貿易不發達,城市以手工業行會為主,行會支配著城市的工商業發展,行會內部等級嚴格。社會對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不高,傳統的封閉式的學徒制就可滿足行會生產對人才的需要。
地理大發現后,英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外殖民擴張和貿易、工業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推動著英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發生后,英國社會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社會對各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技能的培訓和傳授方式隨之發生根本變化。各類學校成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戰場。政府加強了對各類學校的支持和管理,英國勞動者的職業技能不斷得到提高,推動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強國和“世界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