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璇
(武漢東湖學院,湖北武漢 430212)
改革開放政策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增長,但同時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上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改革開放政策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帶來的地區差距也同樣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經濟的發展必須要給予縮減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足夠的重視。因此,需要對市場進行深化改革,探索有利于保障地區間經濟平衡發展的方式,更全面充分地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在可持續發展、低碳發展的新轉型過程中,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并以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發展地區間差距為基礎明確在新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經濟轉型的新方向。
因地理環境差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在地區間的差距問題一直都是存在的,改革開放實施以來,推動了這一差距的增加。而在緩解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這一問題之上,我國政府也早就給予了關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期望能夠平衡地區間的經濟發展狀況,例如加大對西部地區的開發與支持,但當時社會發展更加重視重工業的發展,沒有平衡各項生產要素的結構,因此,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縮減效果并不明顯。80年代我國政府開始實行財政分割,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經濟自主權,在此政策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掘,因此東部經濟發展更加迅速,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也隨之而又一次增大,90年代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地區差距尤為突出。相關數據表明,改革開放開始到2004年,我國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化問題非常嚴重,中東部地區的GDP高達全國GDP的一半有余,西部地區的GDP卻僅占全國GDP的9.4%。收斂測試是檢查經濟體人均收入差距是否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增長速度較快,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可以使用個升級人均GDP的變異系數代替方差來對各地區過渡期進行檢測,如果人均GDP是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的話,意味著經濟發展趨于平衡。
結合經濟學知識,可知穩定勞動產出水平與儲蓄率經濟體之間的關系是成正比的,而不同的經濟體之間所存在的儲蓄率差距會對收斂速度產生影響。當儲蓄率高時,穩定勞動產出水平也會更高,也就意味著穩定勞動產出水平和初始勞動產出水平之間的差距也會增大,勞動產出速度的增長情況與其他條件的變化并沒有直接的關聯。在國民經濟恒等式中,平衡條件是投資與儲蓄等同的前提,一般而言,在經濟計量分析中,儲蓄率是代替投資比率的存在。
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也是呈正相關的,一般來說,經濟發展的需求越高,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就越高,因此,勞動力的增長率是隨著經濟發展的增長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經濟發展的需求提升,勢必會促進勞動力增長率的提升。但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并不相同,這說明各地區的勞動增長率也是不同的,且各個地區的勞動增長率是一直處于變化過程中的,它是一種變量。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與很多因素有關,例如地形、資源等客觀因素上的差異,還有資本市場的變化、儲蓄率變化及勞動力價格等因素,都會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產生不同的影響,都是影響經濟發展速度要水平的因素。除此之外,經濟的發展與增長還會受到人力資本的影響,更豐富的人力資本會為地區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經濟學認為,人力資本是會對生產率造成影響的,會對經濟增長率產生長期的影響,這意味著地區人力資本越大,其經濟增長率也就更大。
以價格和要素均等化的經濟理論為依據,可知在技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各個地區的生產要素會受商品貿易的影響,在商品貿易的影響下趨于平衡。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地區的人力流動、資本流動、商品貿易活動也都會對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產生影響,對于流動目的地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力、資本、商品貿易的流動能夠在一定程度縮減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有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在工業發展初期是呈持續增長趨勢的,工業部門的增加推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但因為不同地區的工業發展情況與水平呈現不同的情況,工業發展差異也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意味著不同地區之間的生產率也是有一定差距的,各地區的人均GDP的增長也是有所區別的。但就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來看,同時也說明了工業發展對于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是有一定成效的。但各個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優勢是不同的,因此,對于各個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優勢判斷而言,應該從更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判斷,不能局限于工業發展的情況和水平。有些地區雖然工業情況欠佳,工業比重也不高,但這并不意味著該地區在經濟發展上就絕對處于劣勢中。在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在新時期的轉型過程中,應該對中西部地區中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革,要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要結合當地在經濟發展上的優勢,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我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存在差距這一問題是長期存在的,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差距依然處于擴大趨勢。為了緩解這一經濟問題,我國政府應該努力發掘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首先,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要保持一定的投資率和增長率,重視市場導向下的投資效率,加強在研發上的關注,促進地區優勢的增加;其次,要通過樹立長遠發展觀增加中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本,加大中西部地區在教育上的投入,既要重視對高等教育,也要重視產學研的結合;最后,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降低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干預,發揮出市場規律的價值,促進中西部地區生產效率的提升。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推動了我國整體實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也越來越大,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發展,也影響著現階段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經濟發展在重視整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給予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縮減足夠的重視,通過測試各地區經濟發展是否存在收斂,來明確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以此為基礎采取具有針對性地改革措施,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