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君
(宜賓學院法學院,四川宜賓 644000)
隨著李莊案、李天一案等一系列案件的出現,律師職業倫理問題反復叩問著法學界和實務界人士的內心。在代理案件過程中,律師違反職業倫理不僅危害著自己的發展,還影響著當事人的利益,損害著法律的權威。鑒于律師違反律師職業倫理的嚴重危害,應當結合我國實際,建立起符合社會現狀的律師職業倫理體系,加強對西部青年律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改善其生存環境,實現對西部青年律師的監督和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司法行政機關與律師協會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開始逐步運行。律師職業倫理規范呈現出以下三個特征:首先,規范所涉及的領域日益增大、懲罰力度不斷加強。比如:1990年司法部頒布的的《律師十要十不準》只有粗疏的十個條文,而到目前,僅僅2016年修訂的《律師執業管理辦法》中關于執業行為規范的條文就達到26條。律師執業倫理規范已經發展為內容規范、體系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行為規范。再次,已然形成以全國性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為指導,以《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和《律師執業管理辦法》為核心,其他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相配套的規范體系。最后,規范已經慢慢由職業行為規則所替代。比如:規范內容愈來愈細致具體,可適用性更強。
筆者在宜賓范圍內發放了80份專業律師問卷和600份社會公眾問卷。其中,專業律師文件回收了63份,社會公眾問卷則回收了572 份,涵蓋了社會各個群體。此外,文章還對一些青年律師和相關人員進行了訪談,深入了解相關情況。
在社會公眾方面,調查問卷以律師執業中的虛假承諾,職業態度不端,職業能力薄弱等問題進行設計,這些問題可以側面反映出本地區律師職業倫理水準的總體評價。針對這三個問題,至少有接近30%的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
在執業律師受訪者當中,律師職業倫理水平的評價因從業年限與年齡不同而存在較大的分歧。令人反思的是,剛從法學院畢業的年輕人對于律師職業倫理水平的評價較高,而處在黃金時期的骨干力量,卻對律師職業倫理水準的評價最糟糕。
從2017年開始,我國律師執業失范行為的懲戒力度進一步強化。比如,平均每25起投訴的案件中就有8起會被立案,有1起被投訴人會受到懲戒。令人詫異的是,倫理規范懲戒的重點問題都是一些常規化的問題。對全國律師被投訴數據進行整理后發現,被投訴的失范行為主要集中在下列五種狀況中:(1)代理不盡責問題;(2)違規收案、收費問題;(3)違反司法行政管理或行業管理;(4)以不正當方式影響依法辦案;(5)利益沖突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律師對自媒體日益嫻熟的應用,律師職業倫理規范具有滯后性。比如:在審案件的庭外宣傳問題,這個問題早在2009年便已開始出現,但直到2014年6月,在《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才進行規范。此外,規范的實施過程也具有滯后性,律師職業倫理規范的懲戒力度較弱,甚至有一些律師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懲戒。
作為律師,首先必須服從憲法和法律,遵守行業規范,堅定法律職業信仰。若為一己私利,置憲法法律、行業規范于不顧,喪失法律職業信仰,最終毀掉的必然是自己。換言之,法律專業所面臨的危機是心靈上的危機。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律師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律師的商業化傾向也日趨嚴重,大多數律師認為“做律師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鮮少有人記得律師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責。部分律師經常把精力放在如何獲取更多的案源、如何提高勝訴率上,對應所具備的法律信仰、政治信仰、職業信仰卻嚴重缺失,很少有人注重道德原則和道德精神的價值,從而使人類社會生活單極化。
從訪談的結果來看,許多年輕律師迫于案源少和自身的經濟壓力,青年律師幾乎是有案必接。雖然青年律師在一個個案中相較資深律師往往是成倍的付出和努力,但在收入方面卻與資深律師差距頗大。“二八”法則在律師行業尤為突出,即80%的律師業務由20%的律師占有,20%的市場資源卻有80%律師在激烈爭奪。而這80%競爭激烈、資源有限的律師大部分是青年律師。四川省律師事務所大多是不提供基本工資的,提供基本薪酬的底薪也很少,例如宜賓市大概在1000元左右,而宜賓最便宜的房租為600元。再加上沒有案源,也就沒有提成。在通過司法考試到正式執業近3年多的時間里,許多青年律師要倒貼錢交五金等保險費用,部分青年律師生存基本還是靠家庭接濟。所謂“倉稟實而知榮辱,衣食足而知禮節”,在自身生存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又如何能保證他保持高尚的道德標準。
《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律師協會會員違規行為處分規則(試行)》、《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律師執業管理辦法》等律師執業行為規范雖然已經對職業道德、紀律等方面進行了規定,但是部分內容已相對滯后,應該以我國目前實踐為基礎建立健全律師職業道德以及執業規范的法律體系。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對于律師的職業倫理建設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從憲法到律師法,從司法解釋到律師協會制訂的紀律規范,這些規范性文件對于規范律師的執業行為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就系統性而言,律師執業行為的規范分布在大量零散的規范性文件中,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對于律師的規范作用不足。因此,將零散的規范性文件進行明確、統一的完善,使之成為一體化的規范刻不容緩。
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律職業道德不僅是法律知識和技能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法律人實現自我價值、承擔社會責任的根本保證。當前,比較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大學課程中開設法律職業道德課程,通過課程開展法律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法科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自我認知能力與自我規范的能力。但是,大多數高等院校的法學院普遍專注于法學知識的教育,而沒有開設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相關課程,即使有的院校開設了,但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并且由于教育形式單一,多數課程流于形式。因此,應設置合理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程體系,配備專門的法律職業倫理教師,完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評估機制,促進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向有序、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此外,青年律師也應該加強其自律教育。在執業中服遵守行業規范,堅定法律職業信仰,將法律信仰、職業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進一步增強責任感。
在調查中,青年律師選擇實現的目標是“維護社會正義”。這一選項的選擇人數遠遠高于認為從事律師職業可以“成為高收入群體”以及從事律師執業可以“受人尊敬”,高居青年律師選擇的首位。這體現了宜賓市青年律師的社會責任感。
律師協會作為行業自律性組織,除了給予最基本的會費收取幫扶政策外,還應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制定對青年律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組織系統業務培訓等方式,對青年律師在職業生涯上與專業技能上提供幫助。
加強公檢法司部門的協同聯動,在制度上促進法律人職業共同體的形成,保障律師執業權利。政府行政部門應為青年律師提供各種社會實踐機會,包括法律援助、媒體宣傳、法律顧問、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的機會,擴大青年律師的社會影響力,增強社會知名度,逐漸消除社會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