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妍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南昌 330000)
目前,社會生活急劇變化、科學技術飛躍發展,英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學好英語越來越重要。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是緊密相連的。聽和讀,是語言的輸入,說和寫,是語言的輸出,沒有足夠量的有效輸入,就不會有輸出。因此,在英語學習中,聽力是重中之重,提高英語聽力能力越來越重要。學會了聽,對學好英語是至關重要的。很多語言學家認為聽力理解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然而,現在仍盛行在初中英語聽力課堂中的教學方法不太合理,教師和學生在運用時均有一定困難,傳統的聽力教學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以及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基于此種情況,在20世紀80年代任務型教學法應運而生,而且被很多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在國際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實踐證明,在初中英語聽力課堂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初中英語聽力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聽力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聽力成績。本文筆者根據自身在初等學校的實際教學經驗,通過探討在初中英語聽力課堂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策略,希望能為日后英語聽力教學提供可借鑒的啟示。
我國開始進行任務型教學法研究的時間比較晚,最早是在1966年,香港的教育界第一次將任務型教學法寫入了中小學英語教學法大綱之中,推行“目標為本課程”。而大家廣泛關注此種教學方法是在2001年,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之后,《標準》提倡使用任務型的語言教學方法,提出“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出發,倡導實踐、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以及“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因為《標準》的頒布,“任務型語言教學”一詞在我國廣泛流行開來,甚至成為了英語教學改革的代名詞。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與任務型教學法相關的論文和著作的發表,以及大量翻譯和介紹國外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的書籍,在此期間,我國的學者,如:魯子問、程曉堂等都對任務型的教學方法做出了詳細的介紹和研究。
英語是我國學生應該學習的基礎學科,在中考和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占分值較大。 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得到高度的重視,對于英語教學目標的分類更加具體,闡述的更加規范。這種改變,不僅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合作交流的需要,而且是針對我國學生“啞巴英語”的現狀提出來的,我們要求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如果英語教學沒有足夠的輸入,就不可能有相應的輸出。反之,如果只注重培養學生考試的能力,那么學生只是會做練習題,而不會聽,不會交流。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英語能力的發展,也不能適應日后工作的需要。
一堂完整的英語聽力課,應分為:聽前、聽中和聽后三個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標,同樣地,在初中英語聽力的教學中,要實施好任務型教學法也必須要先制定好明確的目標,而課堂教學就是一個以完成任務為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知識與技能。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任務型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標,如若不然,一堂課缺乏了清晰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這節課將無法開展,那么,這樣的教學將是效率很低的。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課堂氣氛越來越差。近年來,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們的關注,也在聽力教學上得到了一定實施,因此,在聽力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帶著任務有目的的聽重點。
聽前活動的開展有多種形式,如:話題導入、預測內容等,在聽前活動中教師要向學生提出相應的任務,讓學生清楚聽的目的以及聽的時候需要做的事情。聽前活動作為導入環節能激發學生聽力興趣,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接下來的聽力學習做鋪墊,所以非常重要,不能省去。
任務型教學法是以任務為基礎來組織教學。顧名思義,任務是其關鍵。它是一種系統的方法,技巧和原則,旨在把語言運用的相關理論轉化為課堂實踐。它主要包含了五大要素:課堂的教學目標,課程的輸入材料,活動方式,師生角色以及教學環境等。它圍繞著任務的設計,完成和執行,以學生的個人經歷為主,并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鼓勵學生們用主動詢問、積極參與和相互溝通等方法進而完成任務,以達到提高他們認知能力的目的。它注重于信息的溝通與交流,任務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并且這些任務其中的每一個皆為多個微任務組成的,教學過程緊湊,每個任務之間相互關聯,上一個任務的完成是下一個任務完成的前提和基礎。任務型教學法提倡的是任務前后與目標主題的緊密相連,由此可見,合適的任務難度、與主題相關的內容的制定都是在設置任務時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
和傳統的課堂相比,任務型的教學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主導地位,教師只是課堂中大量任務的制定者,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出一系列與課程相關的教學任務來實現教學目標。任務型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中心,轉換了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通過完成一個個課堂任務,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提倡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發揚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的美德,達到提高學生合作意識的情感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精神。在聽力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相關的聽力策略,如:聽關鍵詞、速記、把握人物關系等,并鼓勵學生將所學策略運用到聽力練習當中。在泛聽環節,教師可讓學生聽完第一遍后獲取這篇聽力材料的主旨大意,所以,在開始聽力之前,教師可提出兩個簡單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不是漫無目的的當耳旁風。在精聽環節,教師希望學生捕捉到細節信息,這時我們可以通過邊聽邊做練習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比如讓學生填空,聽每段段意,讓學生邊聽邊做筆記等方式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力。
聽后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運用所獲取的信息的能力。任務型教學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強調“在做中學”,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做中學,用中學。是任務型教學法最顯著,為人津津樂道的特點。在做中學的意思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從而達到提高認知能力,提高語言技能的目的。在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本節課要求完成的具體教學目標,通過理性的分析課堂教學現狀,從而制定出一系列與課堂主題息息相關的任務和活動,所制定的任務要是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能理解的任務,學生是活動的中心,是課堂任務的實踐者,他們通過討論,合作的學習方式參與進來,親身體驗,感知運用,獲得語言技能。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達到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的目的。聽后環節往往容易被老師們所忽視,認為做完了聽力練習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聽后任務更加重要,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如:給美國的筆友回信、鼓勵學生寫調查報告等形式,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體現了新課改中的三維目標,實現了語用的目的,并且促進了學生的多種技能發展。
馬克思說過:“語言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學好和使用好英語就顯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英語聽力和英語口語是實用英語的最基本能力,所以,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教育者們要理性分析初中英語聽力課堂的教學現狀,積極開展相應策略研究,并采用合適的策略深化初中英語教學改革,促進英語教育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