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廣東珠海 519085)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對中小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當務之急,也是百年大計。在中小學各科教學中,語文教學承擔著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語文新課程標準”就明確要求中小學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其中古詩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前,互聯網已進入到Web2.0的移動互聯的“微時代”,微信、微博、微電影、微學習等“微”概念已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各種媒介之間相互滲透與跨越,不斷地在內容與技術上實現著創新:媒介融合已經是時代發展與前進的必然趨勢。所謂“媒介融合”,就是指各個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根據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的解釋,就是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在媒介融合時代,教育部十分重視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明確指出“把教育信息化擺在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地位”。“微課”的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的。自從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老師在國內率先提出“微課”(程)概念之后,對于“微課”的概念、特征、設計及推廣已逐漸成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高度關注。隨后其概念不斷被完善,較為公認的概念還是由胡小勇和胡鐵生老師2014提出的,他們認為,“微課,是以教學微視頻為核心載體,基于一個學科知能點(如知識點、技能點、情感點等)或結合某個教學要素和環節(如目標、導入、活動、評價等),精心設計和開發的微型優質學習資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部門、中小學校認識到“微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股開發、應用和研究“微課”的熱潮。
將“微課”引入中小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是這幾年很多語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十分熱衷的一個研究課題。目前,古詩文“微課”的設計與實踐都處在初級階段,根據調查,目前中小學古詩文“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對“微課”在古詩文教學中的的作用認識不夠。在中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進行“微課”教學資源開發的主要原因在于,古詩文產生的時代及其內容距離現在學生生活的環境較為久遠,同時,教師在教學中,由于主客觀原因,缺乏將學生帶入具體情境的方式和能力,這使得學生學習起來較為枯燥和吃力,漸漸的學習古詩文的熱情和積極性就大打折扣,而利用“微課”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畫面、音效、動畫等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形象的語文課堂氛圍。(2)古詩文“微課”制作多屬于“靜態”微課。很多研究者及一線教學人員由于受到精力、經驗,尤其是運用計算機能力的影響,很少從視界融合的層面,運用較為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制作出高水平的精品微課,關于古詩文的“微課”的制作大多尚停留在簡單的文字、圖片、語音、教師講課視頻的“靜態”微課。這使得“微課”制作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對教學資源的利用,視野拓展方面都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3)缺乏“頂層設計”,教學資源不能共享。目前中小學古詩文的教學尚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整體的設計,導致古詩文“微課”資源建設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現象較為嚴重。各省市各地區各學校之間還不能進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從以上問題可以看出,當前的中小學古詩文“微課”研究與教學現狀,既滿足不了21世紀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需求,更無法實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發展目標。因此,制作出古詩文系列性的優質“微課”,使其有效地服務于中小學古詩文的教學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幾年來的“微課”研究與實踐表明:“微課”不僅是一種新的“課堂”表現形式,更是一種新的“課程”資源形態。在媒介融合時代,中小學生越來越依賴于電子媒介,可整理信息、分辨信息的媒介素養并不高,他們接受越多的繁雜信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就越受影響。如果在中小學古詩文教學中,老師還只是滿足于利用教材上的教學內容,簡單制作一些電子課件進行課上講授的話,已滿足不了21世紀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需求。他們在古詩文學習中,已不太喜歡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方法。為了充分利用設計、制作出優質的古詩文“微課”,筆者帶領北京師范大學語文教育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充分發揮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研究較為深入的優勢,同時又聯合筆者所在學校信息技術學院師生熟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的長處,對時下正在推廣的“部編本”教材中的古詩文進行梳理,做出專題性、系列性的“微課”教學資源。該系列“微課”是在媒介融合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學設計為核心,基于網絡技術、視頻技術、數字媒體技術之上的,面向不同的古詩文學習對象(不同年級的學生),采用多種恰當的信息表現形式,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制作出來的。初步制作出六篇杜甫的詩歌,這些“微課”是在“靜態”微課的基礎上,融真人出鏡或畫外音,文字、圖片、PPT、實物演示、試驗演示、屏幕錄像,視頻、動畫、VR、AR等多種媒介技術于一體,制作出的信息量大、生動有趣的“動態”微課。
(1)可以幫助中小學語文教師建立語文教學和學習資源庫。大大節省了教師制作微課的時間,也解決了一線教師因精力、經驗不足導致制作出來的微課簡單、粗陋的問題。各地區各學校只需要建立適當的網絡平臺,教師即可拿來用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2)可以極大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效果。通過專題性、系列性“微課”,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漏洞與不足,答疑解惑,也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活動,鞏固、加強其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有效、快速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與水平。教材中古詩文的很多知識處于一定的時代背景中,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知識經驗有著懸殊的時空差距。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利用最新信息技術,開發和運用課程資源,把一些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知識如當時的歷史背景或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或主人公的相關信息等梳理后適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實現自身經驗與文本思想情感的交融,在不斷碰撞與同化的過程中加深對文中人物、事件以及詞句的理解與認識,使學生們的情感得以升華。提升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提高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效率和效果。(3)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熱情和效率,提升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信心。古詩文系列“微課”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的出現將充分實現古詩文學習的碎片化和自由化,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方式。利用媒介融合技術制作出的古詩文微課,將古詩文教學置身于更廣闊的文化時空,在重構的語境中引導學生進行擴展與延伸、聯系與比較、發現與創造,進而加深、拓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生命感受,豐厚學生的精神底蘊。學生可以在課前通過網絡上的古詩文“微課”進行預習,也可以在課后利用“微課”進行復習,這對他們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