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英 西安科技大學 710054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的信息不斷的涌入每個人的腦海,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思想也正在發生不斷地變化和沖擊。良莠不齊的信息、價值觀和世界觀,讓正在樹立價值觀的大學生面臨著迷茫與困惑,大學輔導員的思想教育工作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尤其是日益增多的心理問題。而畢業生因為面臨著考研、就業、出國等轉折性且必須選擇的現實問題,面臨的心理壓力更大。不知道何去何從,不知道那條路適合自己時候的迷茫,選擇被拒時候的挫折壓力與自卑心理,多重選擇時候的徘徊與猶豫都是即將畢業的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所以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提升自我競爭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工作。
國內的就業指導自從進入大學校園,就采用統一授課的方式進行,內容為普遍問題的解決與指導,并且授課為輔導員。而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每天面臨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并且涉及學生的管理方面比較多,難以做到在就業指導方面進行專業化研究,缺乏專業、系統的知識體系,并且無法保證充足的時間進行個性化的咨詢服務。所以就導致了大學生心理的想法不知道該跟誰說,不能及時的進行咨詢與答疑,從而將壓力埋在心底,久而久之導致出現心理問題。
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以及國家的相應政策實施,大學生就業的觀念逐漸被打破,不再是傳統的畢業按時找企業就業的觀念。大學生可以面臨自主創業、出國、考研、當志愿者等諸多選擇。選擇多的但同時也出現了如何選擇的困惑。讀研與出國的學校怎么選,語言怎么學,創業與就業那種適合自己等等越來越成為大學生關注的話題。但同時,學校的相關指導卻缺乏針對性,從而導致學生的迷茫與無助。
大學生認為自己是社會精英,寒窗苦讀12年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后應該是高薪工作,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在找工作的時候好高騖遠,挑三揀四。最后發現并沒有既輕松、薪資又高的工作,即使有要求也很高,從而出現落差的的心理,懷疑自己、懷疑學校。繼而出現逃避現實、逃避找工作、逃避招聘會的退縮行為與心理。
當代的畢業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父母做主的時候較多。面對日益殘酷的就業市場,往往不會想到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而是想到依賴父母,從而導致就業競爭能力差,將找不到好的工作怪罪于父母,被拒時候容易受到挫折,從而依賴心理更強。同時面對考研、就業、創業等諸多選擇的時候,大學生難以面對和轉換已經成人的角色,往往尋求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幫助,往往導致機會喪失,心理受挫。
大學生的就業是一個長期堅持的工作,需要不斷的面試與選擇。但是當代大學生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好學校的招聘會不想跑,怕碰壁,一個單位被拒后不想再去嘗試,怕碰壁,久而久之就會感覺到自己一無是處,自卑自憐。其實找工作是一個越挫越勇的過程,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充分的挖掘自己的優點,學會展示自己,克服自卑。
焦慮是現在社會上所有職場人、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在年輕人中尤其普遍。大學生面臨的能不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要不要出國、出國后回來社會的變化是否能承受得起,要不要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后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等等都會成為大學生的焦慮心理反應。
面對當前的形勢,可以看出畢業生的心理問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幫助畢業生緩解心理壓力是每一名輔導員的重要工作之一。輔導員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幫助畢業生順利度過畢業季的心理危機,順利完成社會人的轉變。
以本校為例,我校已經將第二課堂正式納入畢業指標中。第二課堂涉及各類問題活動,身體素質,學科競賽,文藝競賽等類型,且不能相互轉換。這就保證了每名同學都能夠全面發展,每一名同學都需要參加各類活動。作為輔導員,我們就要保證舉辦的活動類型,比如必須包括演講比賽,讀書分享、模擬招聘等等能夠確保學生參加后能夠鍛煉自己的就業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對于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輔導員應該做到爭取更多的就業渠道,并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證測,鼓勵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響應國家到西北和基層就業的號召,讓學生認清現實,并幫助學生分析自我,準確定位。對有特殊要求的學生一對一進行咨詢服務,幫助學生轉變來自父母的“一次擇業,終身就業”的老觀念。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面試失敗甚至是失業和待業的事實,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就業與擇業。
在畢業季輔導員要經常深入學生,搜集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定期進行團體答疑,當然特殊的學生需要進行一對一輔導。除了進行正常的困惑、迷茫方面的解答外,還需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定期的疏導,幫助其釋放負面情緒,定期進行團體活動,泄壓活動等,避免學生心理失衡。
總之,高校輔導員應提高自身心理咨詢服務的能力,多關注畢業生的心理狀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及時幫助學生疏導壓力,提高綜合素質,順利完成職場人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