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義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231201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大背景下,中國對外經濟交往規模日益擴大,人才市場對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作為培養和輸送國際化人才的主要陣地,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就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情況來看,如果一味采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將很難適應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傳統英語課堂上老師片面注重詞匯和語法講解,而忽略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大學生英語口語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這就要求大學對英語教學模式做出必要調整,以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英語合作學習強調通過學生的合作互動而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符合外語語言學習的普遍規律,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David W. John和Rogger T. Johnson (1999)曾提出合作學習的五要素,即:(1)小組成員之間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2)面對面的相互促進作用;(3)無可推卸的個人責任;(4)社會交往技能和小組合作技能;(5)小組內部的自我評價。由此可見,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合作意識,實施團隊合作學習,可以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動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升英語課堂效率。
合作學習理論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特點是要充分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這就要求全體學生克服不敢開口的壞毛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類課堂語言交際活動中去。很多時候,一些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往往因為害怕在全班同學面前出錯而羞于開口回答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成員之間都相互熟悉,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緊張情緒,從而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相對寬松和愉悅的討論環境,這種學習模式可以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分工協作,開口發表自己的觀點,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意識。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也自然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傳統大學英語課堂由于學生人數過多,時間有限,老師往往采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口語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分組討論,使得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口語練習,完成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通過各類小組討論活動,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得以凸顯,并能體會到學習的挑戰性和成就感,從而會激發自身學習英語的激情。
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入具有競爭機制的小組活動,如對話表演比賽,口語朗讀比賽,單詞接龍比賽等,然后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分,排出名次。這種比賽形式可以在小組間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齊心協力為小組榮譽而努力,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顯著增強,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僅是學生的配合,同時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刻理解合作學習的真正內涵并科學地將其應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實現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目標。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在課堂教學之前,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是必要的。教師要明確本課教學任務,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編排,設計出一些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并能激發學生討論興趣的話題。太簡單的問題往往沒有討論的必要,而太難的問題討論又難以開展。此外,在合作學習前應使學生清楚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任務以及應當取得的學習成果,并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工作。
科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合理的分組之上的,一般情況下教師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賈秋仙,2013),即一方面充分考慮小組成員間個體的差異,包括學習成績優劣、性別、能力水平、個性氣質、發展方向、性格與家庭背景等因素,把具有不同長處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形成“優勢互補”。另一方面要使班級內每一個小組之間的差異盡可能地小,使各組之間的水平盡量接近。
合理的評價是保證合作學習取得預期結果的有效手段。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參與式學習,其目的是要讓每位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品嘗成功的喜悅。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應當要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首要目標,因此采用積分鼓勵制的方式不失為一種科學的評價方式,即采用小組記分員對組員參與活動次數的記錄作為平時成績評定參考標準,并結合各小組一學期下來整體活動得分情況進而形成每位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采用成員個人評價和小組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模式可以客觀和有效地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英語口語一直都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軟肋,一味采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和未來發展的需求。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全員參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善課堂學習氛圍,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協作意識,并能有效促進學生英語口語應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