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迪 崔勇 陳沛 天津廣播電視臺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你的聲音真好聽”、“你長得像我的一個朋友”、“我和你想的一樣”……在互動中一下子讓人有了親近感,這就是“親和力”的生活體現。親和力是比喻“使人親近、愿意接觸的力量”。有些親和力因素是先天形成的,比如聲音、外貌、形象等,有些則是靠后天的積累而成,比如學識、素養、審美等。在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過程中,擁有親和力的人,擁有一個強大的“氣場”,讓人有親近感,從而更具影響力。
吳郁教授在《主持人的語言藝術》中提出“主持人是廣播電視媒體中,集社會性和人際性于一身的具有親和力的傳播者”。所以,親和力對于主持人來說更是一種必備素養。主持人的親和力是主持人在播音創作過程中感之于心,通過有聲語言的傳播,發乎于情,給予受眾的力量和影響力,是主持人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生活態度、高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文化素養、個性的表達方式、獨特的個人魅力的綜合體現,是主持人與受眾溝通的階梯。
廣播節目內容主要通過主持人的有聲語言進行傳播,“聲音”的形象、對象感、聯想與想象能力的把握對于廣播節目主持人來說尤為重要,此時,廣播節目主持人是否具有親和力甚至可以決定節目的成敗。
首先,廣播節目主持人親和力是主持人與受眾溝通的階梯。主持人是節目與受眾之間的橋梁、紐帶,而親和力更有助于發揮主持人的溝通功能。 在節目中,親和力強的主持人,受眾愿意聽其言,從而信其言,進而忠其言,愿意與之溝通和交流互動。
其次,廣播節目主持人親和力是主持人個人修養和魅力的體現。親和力的體現是由內而外的,節目中表現出來的不卑不亢、正義、善良等品質是主持人內在品質的外化展現。具有親和力的主持人,往往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正確擺正自身位置、尊重受眾、熱愛生活、風趣幽默,從而得到受眾的喜愛。
最后,廣播節目主持人親和力決定了整個節目的展現力和影響力。廣播節目主持人是整個節目的核心和靈魂,主持人親和力的表現,決定了整個節目的表現力,親和力強的主持人使得節目更加深入人心、輕松活潑,是節目內容更具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廣播節目主持人擁有親和力可以第一時間吸引受眾的關注,引起收聽興趣、培養收聽習慣。在節目過程中易于節目互動的開展。受到親和力的作用,對于主持人,聽眾會有“身邊人”的親切感,還會提高受眾對節目的寬容度。廣播節目中,主持人親和力的把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生活化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親和力的體現,首先要消除陌生感,讓人能聽懂、愿意聽。這就要求主持人在備稿時,將文字表述轉化為口語化的有聲語言,避免有歧義的地方,重要信息多強調。遵循廣播的傳播規律,讓聽眾感覺是跟“身邊人”在交流。比如,從每期節目最開始的氣象播報開始,簡單的溫度播報并不能讓人感到“有溫度”,結合衣食住行,聯系當下節氣時令,進行簡潔的溫馨提醒,既讓人了解到了天氣情況,又讓聽眾感覺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增強主持人親和力。主持人要基于已有的稿件,充分發揮出廣播的傳播特點,調動想象力、培養對象感、把握稿件的內在語。把聽眾想象成面對面交流的朋友,聽眾在收聽節目時才能感受到“身邊人在說身邊事”的親切。
2.堅持“客戶至上、用心服務”的原則。現如今,聽眾不再是被動的單線收聽,收聽更具有主動性和交互性,加上廣播市場化的邁進和改革,受眾也在向“客戶”的角色轉移。好的廣播產品,必須符合客戶的口味和喜好,才能有市場。主持人也是一樣,只有充分考慮“用戶體驗”,明確目標受眾需求,從而更好的表現出主持人的親和力,這就要求主持人從節目選題策劃開始,緊緊圍繞目標受眾生活進行展開,結合當下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根據不同的目標受眾進行針對性的傳播和表達。比如,在主持雙休日節目時,受眾大多是中老年朋友,語速就要相對慢些,重要信息的表達就要多重復一下;在話題展開和互動中,多以“老回憶”為主,引起受眾共鳴;在添加微信公眾平臺互動時,就不能簡單播報公眾號,而要引導聽眾,拿出手機,一步步進行引導操作。每次耐心指導后,節目中都會有上百名新聽眾加入進來,聽眾非常開心,終于學會了用微信和我們互動,拉近了節目與受眾的距離。在主持兒童類節目時,考慮到學齡前幼兒的特點,要把自己想象成幼兒園老師,親切、和藹、活潑、熱情,不夸張、不幼稚、不做作,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示范;在主持服務類節目時,要站在受眾角度,體會他們的心情,達到“共情”;在主持娛樂節目時,要輕松、愉快,給受眾愉悅的享受。所以,主持人的親和力的體現,就是要做到時刻站在受眾的角度,急他們所急,樂他們所樂,除了伴隨性,更要體現出服務性。
3.注重知識的積累和興趣的培養。主持人需要不斷地“備稿”,除了狹義上的對文字稿件進行有聲語言的轉化表達,還有更為重要的廣義上的備稿和積累。說的話不但要親切、自然,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當主持人有了切身體會和相應方面知識的積累之后,才能更好的以自身為例,以身邊事情為引,讓聽眾產生共鳴。如果說體育,那至少你也應該是個體育迷;如果說育兒,那至少你也應該有和孩子接觸的經驗;如果說旅游,那至少你也應該有相應的外出體驗。沒有實踐和知識的積累,那所表達出來,只是編輯的設定思維,這些信息從你嘴里表達出來,就沒有太多說服力了。所以,主持人要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做一個“雜家”的同時,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半個“專家”,提高親和力、影響力。
4.形成個性化的主持風格。主持人的親和力還體現在主持風格的把握。每個人都是有自己性格的人,通過節目和話筒傳遞出去的只是主持人性格的一面。有的主持人幽默,有的主持人機敏,有的主持人睿智,有的主持人沉穩……當主持人的既定風格得到聽眾的認可和喜歡時,也就是主持人的表達方式為受眾所接受,親和力就自然而然體現出來。這種喜歡甚至會提高受眾的寬容度,就和身邊的朋友了解彼此的脾氣秉性一樣,受眾會把主持人當做朋友一樣,喜歡你的風格,喜歡你的性格,喜歡你的聲音,喜歡和你交流。所以,親和力的把握,需要主持人首先找準定位,形成自己的主持風格。
隨著媒體環境的快速發展,受眾的需求日益增強,對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主持人的親和力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提高親和力的同時,不能一味的“迎合”受眾,盲目的改變自己,要掌握應有的“度”。
1.平民化不等于平庸化。為了提高親和力,主持人應該自然的、不做作的表達,而平民化、親民化的表達不等同于平庸化。話筒不是出氣筒,有些主持人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工作中的不順利都在節目中抱怨,看似在和受眾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但卻傳遞了負能量。在節目中,主持人代表了節目觀點,主持人要明確主持人和節目的定位,要有主體意識和引領作用,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2.生活化不等于隨意化。生活化指的是主持人的表達方式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但生活化的語言不等于隨意化的表達。不是想到什么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主持人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說出來的話也不僅僅是個人觀點的表達。生活化是一種表達狀態,節目中,主持人普通話的標準、語言表達的基本功、主持人的職業道德要求是親和力的前提和基礎。作為黨的喉舌,要明確說什么、怎么說,而不能跳出職業框,肆意表達。
3.個性化不等于去大眾化。主持人要有自己的主持風格,但廣播節目是大眾的傳播,不能為了迎合小眾的口味,而偏離了大的方向,也不能為了娛樂效果而泛娛樂化的傳播。大眾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品味越來越高,一味地媚俗或非主流不適用于大眾傳播。大眾需要高質量高品質的廣播節目,同時,高素質高素養的主持人才是大眾所喜愛的主持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而在話筒面前,主持人并不是把全部的自己完全展現出來就達到“真實”, 個性化不等于去大眾化,主持人要培養自己的大眾興趣,主持風格的形成也是要建立在在大眾化的基礎之上的。
親和力的塑造是由多方面構成的。除以上幾點以外,在廣播節目中主持人敏捷的反應、幽默感的展現、機智的語言表達、節目節奏的控制、有效的溝通等都影響著主持人的親和力。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發現,利用一切機會和受眾不斷地交流、磨合才能真正提高親和力,提高節目影響力。
總之,廣播節目主持人親和力決定了節目的成敗。主持人的親和力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場、本色的展現,過于精心的“設計”反而會弄巧成拙。親和力的提高需要踏踏實實、用心積累、找準定位、掌握好“度”,最后,在節目中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