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萍萍 南開大學 天津 300071
委付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以保險標的物的一切權利轉移于保險人,而請求支付全部保險金額的權利.在海上保險中,保險標的物雖未達到全部損失的程度,但實際上已與全部損失無異 或其修復費用將超過本身價值,或者確為全部損失又無法證明等等,被保險人為取得實際全損的全部保險金額的賠償,就將其標的物的殘余價值和標的物上所有的權利,轉移給保險人.委付時,被保險人必須向保險人發(fā)出委付的通知,經(jīng)保險人接受后方生效,保險人可先取得標的物的物權,然后賠付全部保險金額.
我國《海商法》第249條規(guī)定:"保險標的發(fā)生推定全損,被保險人要求保險人按照全部損失賠償?shù)?應當向保險人委付保險標的.保險人可以接受委付,也可以不接受委付,但是應當在合理的時間內(nèi)將接受委付或者不接受委付的決定通知被保險人.委付不得附帶任何條件.委付一經(jīng)接受,不得撤回."因此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委付是被保險人向保險人讓與保險標的一切權利和義務但須以保險人接受為成立要件的一種雙方法律行為,其目的在于保護保險人的利益以平衡推定全損制度給被保險人帶來的利益.推定全損制度使被保險人有權在保險標的尚未構成實際全損而為避免全損發(fā)生將使被保險人在經(jīng)濟上得不償失的情形下得到全損賠償?shù)睦?這使保險人對尚未產(chǎn)生的損失支付了賠償,令被保險人獲得了額外收益,顯然有悖于保險的"補償原則".而委付制度則使得被保險人如欲取得推定全損的索賠權必須將保險標的物上的一切權利和義務讓與保險人.只有這樣,才符合保險補償原則.
在德日等法例中,委付是被保險人實施的單方法律行為.德國商法和日本商法規(guī)定,在發(fā)生法定的委付原因后,被保險人可以將保險標的委付于保險人而請求保險金額,只要依法發(fā)出委付通知,委付即具有法律效力.
在英美等法例中,委付是被保險人為訂立委付合同而發(fā)出的要約.英國法規(guī)定,只有得到保險人的承諾,委付通知書才能生效,被保險人的推定全損索賠權才能成立,但在遭到拒絕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以訴諸法院,若法院判定保險標的在事實上構成了推定全損,被保險人仍能獲得全損索賠權.美國沒有海上保險的成文法,但其判例法與英國的成文法和判例法保持一致,美國各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已明確宣布在這一領域內(nèi)將奉行英國判例和政策.所以英美法例中的委付既非雙方法律行為,又非單方法律行為,而是依承諾和判決生效的法律行為.
關于委付的成立條件或構成要素,目前海商法論著中論述很少,并且現(xiàn)有的關于委付成立條件的分析也未形成比較一致的觀點.我國《海商法》第249條、第250條也不能充分顯示委付的構成要素.根據(jù)要約的構成要件和委付的特殊性,委付的成立條件可簡述如下:
1、委付應以推定全損為條件.即保險標的物雖未達到全部損失程度,但實際上與全部損失無異 或其修復費用將超過保險標的物的本身價值,或者確為全部損失又無法證明,被保險人可將標的物的剩余價值和標的物上所有的權利轉移給保險人以取得全部損失的索賠權.
2、委付必須有明確的意思表示.被保險人在推定全損發(fā)生后,如果希望獲得全損賠償,應必須將保險標的委付給保險人,即被保險人必須將其意愿向保險人轉移保險標的的意思明確地表示出來.
3、委付的內(nèi)容必須明確、肯定.被保險人在推定全損發(fā)生后必須發(fā)出明確、肯定的委付表示.委付應將標的物上的全部權利和義務轉移于保險人.
4、委付不得附帶條件.如果允許附帶條件,必然徒增保險雙方之間的糾葛同時必然使本已復雜的委付程序更加復雜.如船舶失蹤,被保險人提出委付,然后又附上條件,要求日后船舶有著落時返還其船舶,并同時允諾返還他已領受的保險金.這樣不但將影響保險人的權益,也是各國海商法明確規(guī)定所不允許的.
委付成立后,可委付的標的物的權利自發(fā)生委付原因出現(xiàn)之日開始轉移,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的產(chǎn)權、利益和義務必須同時接受.如委付的標的物-船舶在事故時或事故后應收的運費,均為保險人所有,但其中發(fā)生的費用應予扣除.如船舶因沉沒而影響航道,需要清除,清除費用也應由保險人承擔.由于標的物的產(chǎn)權已轉移,保險人在處理標的物時如得到的利益超過其所賠償?shù)谋kU金,超過的部分應屬保險人所有.同時,如對第三方有損害賠償請示權,其獲賠金額超過其賠償?shù)谋kU金,超過部分同樣也歸保險人所有.
在委付制度下,保險人一旦接受委付,轉移保險標的物的權利和義務,后果對保險人往往是不利的.因為在發(fā)生推定全損的情況下,保險標的物的權利所剩微乎其微,其上附加的義務卻很多.為了保護保險人的利益,我國海商法規(guī)定了保險人有提前解約權.
我國海商法第255條規(guī)定:"發(fā)生保險事故后,保險人有權放棄對保險標的的權利,全額支付合同約定的保險賠償,以解除對保險標的的義務.保險人行使前款規(guī)定的權利,應當自收到被保險人有關賠償損失的通知之日起的七日內(nèi)通知被保險人 被保險人在收到通知前,為避免或者減少損失而支付的必要的合理費用,仍然應當由保險人償還."
這條規(guī)定為我國所特有,它賦予了海上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屆滿前單方合法終止合同的特權,這對委付制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首先,本條應適用于保險人有權取得對保險標的的權利的情況下,若無"取得"權,何來"放棄"權?只有當保險標的構成全損時,才有保險人取得對保險標的權利的可能,本條方得適用.這也說明本條規(guī)定必然要與委付發(fā)生關系.委付使被保險人在推定全損的情形下享有索賠部分損失或全部損失的選擇權,而本條規(guī)定使被保險人的這種主動權受到限制,因為保險人可以在被保險人未行使選擇權之前向其作出全損賠償,以此解除對保險標的的義務.這種"提前解約權"使被保險人由主動變?yōu)楸粍?而且被保險人可能將面臨改變原來救助或修理保險標的之安排,并面臨必須重新作出保險安排的困難.所以對被保險人是不利的,這必然要求被保險人得知保險標的發(fā)生推定全損時,盡可能迅速作出部分損失索賠或全部損失索賠的選擇,如果選擇后者便要盡快發(fā)出委付通知.保險人行使這種"提前解約權"的唯一限制是自收到被保險人有關賠償損失的通知之日起七日內(nèi)通知被保險人,并支付被保險人收到通知前合理的施救費用,所以,如果滿足該條件,即使被保險人委付了保險標的,保險人仍可作出全損賠償而不承擔保險標的的義務,雖然這是以放棄對保險標的的權利為代價的.
保險代位求償權是指在財產(chǎn)保險合同中,因第三人的原因引致保險合同的標的物發(fā)生保險責任范圍內(nèi)的損失,保險人向被保險人賠付后而自然取得的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向該第三人要求賠償損失的一種債權,這種債權包括代位求償權和物上代位權即委付.由此可見,委付與代位求償權同屬保險代位權的范疇,二者的享有者與行使者均為保險人,權利的產(chǎn)生均基因于保險人的保險金給付.同時代位求償權禁止被保險人通過保險獲得不當利益,這與委付制度禁絕被保險人因保險金給付請求權與保險標的物所有權競合而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盡管委付與代位求償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二者在內(nèi)涵上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
1、二者產(chǎn)生的前提條件不同.委付是當且僅當適用于推定全損,其致害原因既可以是第三人行為(如船員的破壞),也可以是海嘯、風暴等自然災害.代位求償權的產(chǎn)生必須是因第三人的行為致保險標的物受損,這種損失可以是全部損失,也可以是部分損失.
2、委付與代位求償權雖同屬權利轉移,但二者所讓渡的權利性質(zhì)與權利范圍不同.委付屬于物上代位,即由保險人代位取得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物的所有權,同時也要承擔基于保險標的物所發(fā)生的義務和費用,這種權利義務的轉移可能使保險人所享有的權利范圍與其給付的保險金數(shù)額不一致.一種情況是使保險人取得了超出保險金的利益.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一艘商船遭德軍捕獲,戰(zhàn)爭險的承保人接受了船東的委付通知并賠付了船東6.18萬英鎊.戰(zhàn)后德國歸還了英國商船,保險人將該船售出,售價高達16.8萬英鎊.后被保險人與保險人圍繞售船溢價款10.62萬英鎊產(chǎn)生了法律爭論,法院依物上代位權原則認定保險人為該船及售船溢價款的所有人,判決駁回被保險人關于追回溢價款的訴訟清求.另一種情況是保險人因接受委付所承擔的義務和費用可能會超出保險標的物的價值,甚至可能超出保險金金額.如解放前,中國保險公司承保"永川輪",該船于1948年在長江口沉沒,保險公司接受了該船的委付.孰料1952年交通部清理航道時,因該輪阻塞航道,交通部遂要求所有權人-保險公司支付清理費用,后經(jīng)雙方協(xié)商將沉船殘骸作價成打撈費用處理.而代位求償權屬債權清償代位,即由保險人受讓被保險人對第三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其權利范圍不能超出保險人給付的保險金.保險人只能在其賠付金額范圍內(nèi)行使代位求償權,不得超過此限,如果保險人從第三人取得的賠償超過其給付被保險人的賠償金額,多余部分應返還被保險人.同時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不得影響被保險人就未取得賠償部分向第三人請求賠償?shù)臋嗬?
3、二者的法律性質(zhì)不同.委付系雙方法律行為,被保險人所發(fā)出的委付通知性質(zhì)上屬于要約,保險人享有承諾或拒絕的權利,即委付的成立與否取決于保險人權衡利弊之后的意思表示.若保險人承諾則委付生效,若拒絕則委付關系不成立.而代位求償權的法律性質(zhì)較為復雜,有法定代位和約定代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