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宇
山西省運城中學
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其中社會責任主要是基于生物學知識內容進行的社會活動參與,并對活動做出理性判斷,以解決生活與生產中實際問題的擔當和能力,是學生相對缺失的素養,對高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顯得尤為突出。教學滲透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高中生物學教材內容《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教學設計,淺談高中生物社會責任的教學滲透。
人教版《生物》必修3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及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內容。《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內容是銜接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是滲透社會責任教學很好的素材。
目標設計中,除了知識和能力目標外,側重滲透社會責任目標,通過讓學生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系,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分析法、討論法、比較法、模型建構法等。課堂教學中使用PPT課件,溫室效應視頻。
用環境問題“霧霾”引入新課,請同學們看幾幅關于霧霾的圖片,學生們對此感同身受,引導學生了解霧霾是由于物質循環受阻而引起的,從而引出該課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教學設計中,通過問題分析、圖形整理歸納、學生自主構建等形式重點分析碳循環過程,并由碳循環延伸出氮循環、硫循環,并讓學生總結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并探討其特點,然后與能量流動作比較探究兩者的區別和聯系。另外加入了溫室效應的知識,讓學生知道溫室效應的產生、危害以及如何緩解,讓學生重視環境保護,增強環保理念。
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表達對一些社會環境問題的認識,闡述對習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看法。課后安排學生討論在上海實施的垃圾分類的價值和意義,自己在家里嘗試對垃圾進行分類;或者調查周邊生活環境中的污染問題,咨詢大家對環保的認識,了解人們的環保意識;做義務環保宣傳員,給身邊的人傳遞環保理念,增強環保觀念,共建美好家園。
對于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高中生物教學當中滲透社會責任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認知,使其積極擔任科學傳遞的使者,在發揚和傳承知識技能觀念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例如,在講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一課時,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建構碳循環模型來豐富課堂設計。教師可采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沙漠化、洪水以及干旱等已經被破壞的生態情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直觀感受來認真的思考一下:為什么生態系統會出現這樣的災害?假如我們繼續破壞環境,那么生態系統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同時,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人類究竟做錯了什么?通過課前導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物問題,可激發學生強烈的認同感,使其積極地入到學習當中,并增強其使命感。學生通過直觀的體會能夠懂得珍惜能源,保護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此外,學生通過教學實踐也可以清楚了解到,我們人類應該保護好社會環境,尊重每一個生命,共同建設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
總結本節課內容,重點引導學生分析物質循環受阻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讓學生體會“穩態”的重要性,并讓學生理解生態部分屬于宏觀的穩態,與前面學習的個體、種群、群落的穩態層次不同,讓學生知道在分子、器官、個體、宏觀等各個層次上,都普遍存在著穩態現象,穩態已經成為生物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要愛護地球、保護地球,這也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社會責任感教育是人類道德教育中一個永恒的主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是教育的真諦。《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對高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中生物教學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利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內容,結合課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對高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感培養也是切實可行的,能夠提高高中生的責任意識,促進高中生的責任行為。做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學生培養自身社會責任,以實踐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