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平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清江鎮中心小學
雖然現階段小學數學高段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的現象較為常見,但大多數課堂提問均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未能結合實際情況及學生們的學習需求等提出實效性的問題,導致大多數學生害怕教師提問。其次,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參差不齊,缺乏一定的引導意義,成績較差的學生在教師提出難度較大的問題后,往往會失去學習信心及學習興趣等;而提出難度不大的題目后學生往往會輕視數學,繼而產生一種懈怠的心理,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小學數學高段教學中,教師應將課堂還給學生,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創設針對性問題情境,提出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提問等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融入問題中,進行思考及探究。教師應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遵循課堂提問的針對性、實效性等原則,將教學問題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們認識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主動融入情境,開展自主學習。
如在進行“數學廣角——植樹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以下問題情境,“今天是植樹節,學校要求老師組織學生們參與校外的植樹活動,學校需要在長約1000 米的路旁栽樹,要求每隔5 米種一棵,問一共需要種多少棵樹?”通過聯系生活中常見的事件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對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養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提高數學學習的價值及意義。
在開展小學數學高段課堂提問過程中,應結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學習需求及數學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等,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提出問題,切忌直接提出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應結合小學生認知水平,從直觀化、具體化向抽象化過渡的方式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的認知水平從淺層次過渡到深層次,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效率。
如在進行“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教學課程完成之后向學生們提出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整節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回憶、反思及總結,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及掌握“圓”的相關知識點。第一個問題應設計為“同學們知道圓的面積是如何定義的嗎?”第二個問題“在計算圓的面積過程中如何測量呢?”最后一個問題“圓的面積與半徑或直徑之間存在哪些特定的關系呢?”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從題目的解答中深化對“圓”的相關概念的掌握及認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提問外還應在課堂結束時抓緊時機提問,引導學生在課后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探究,實現課堂教學至課外實踐的有效延伸,增強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實現多角度、多途徑的分析,掌握實踐技巧,在實踐中充分利用數學知識進行解答,培養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及數學應用意識。
如開展“分數的意義與性質”的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結束前3分鐘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知識點進行思考:“你知道比3/8 大且比4/7 小的分數有哪些嗎?你知道比1/7 大且比1/6 小的分數是什么嗎?”引導學生使用通分的概念及已經掌握的分數大小比較等知識點,拓展學生們的學習范圍,開展延伸性思維及學習,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創設問題情境,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提問,做好課后發散、實踐拓展等教學。多元化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及探究,提高小學數學高段課堂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