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典
監利縣黃歇口鎮初級中學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新概念。綜合性學習,作為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的五大板塊之一被寫入課程標準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本目標,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何正確理解課標理念,科學有效地實施綜合性學習,是我們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期待解決的問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形態,鮮明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新理念,既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也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但是因為它“新”,就呈現出兩種態勢:既給語文教師帶來新的挑戰,也給語文教師帶來新的困惑。如何正確理解課標理念,科學有效地實施綜合性學習,是我們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期待解決的問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顧名思義,它是從屬于語文學科的,至于它和哪一學科綜合或延伸拓展到哪個領域,最終還應是“語文”一線在手,無論采用哪些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落腳點都在“致力于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由此可見,“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是各門學科簡單的整合,而是帶有綜合性質的語文學習,一切均以從語文學科目標、特點性質為出發點,雖百轉千回,但凝結不變的仍是語言的魅力和文學的魅力。
“學生意識”就是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并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好奇心強、肯動腦、愛表現、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渴望成功是他們的天性。教師應理解和鼓勵學生的表現意識、期望意識、成功意識,要經常讓學生擔當角色,參與表演,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在實踐中思考,這樣學生有所動、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膽實踐,勇于創新,敢于發掘自我、發展自我,促進了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自主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尊重他人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相長的伙伴關系。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提出者、設計者、實施者,既有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又有承擔實施活動的義務,學生在整個活動中都處在一種緊張、積極、亢奮的狀態,從選題到制訂計劃,到收集資料,最終到成果的呈現,無不滲透著他們的辛勤勞動和積極思考,是真正的知識建構的主體、探究的活動者、積極的認知者,真正被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雖然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是,活動不是自發的漫無目的、毫無規則的行為,更不是隨心所欲,所以仍要重視發揮教師適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作用,以追求真正從自主的學習活動中有所收獲,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所以,教師的角色主要體現在:(1)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做學生自主活動的“領路人”;(2)有效的推動活動的進展,做學生實踐活動的“指路人”;(3)善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做學生集體活動的“帶路人”。
評價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導向和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學校的發展,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發展與提高的過程,積極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所以,要改變過去那種以分數排座次的終結性、甄別性、選拔式的評價,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立足于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發展自我的機會,確保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語文綜合素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評價方式應靈活、多樣,評價方法要多樣化。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鉆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要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提倡采用檔案袋的方法、成長記錄的方式來加以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家長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建立多元、互動的評價體系,增強評價的民主性,強調評價主體之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
以上只是粗淺的實踐與不成熟的思考,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全新的課程體系有太多有待認知、有待探索、有待開拓之處,需要我們大家不斷思考和實踐,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走進新課程,成為課程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