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冬 顧靈玲
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為了適應現代化的建設,人才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我國教育領域也提出了中國公民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目標。核心素養培養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它是綜合價值觀、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體現,也是每個學生成功地享受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共同素養。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北師大肖川教授認為:“從學科角度講,要為素養而教(用學科教人),學科及其教學是為學生素養服務的,而不是為學科而教,把教學局限于狹隘的學科本位中,過分地注重本學科的知識與內容、任務和要求,這樣將十分不利于培養視野開闊、才思敏捷并具有豐富文化素養和哲學氣質的人才。”所以在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大力地提倡核心素養,并在教學中實踐核心素養,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從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培育中學生的核心素養。
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經常以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方式進入課堂教學。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心知肚明,對教師的提問也只是應付式地回答,缺少了課上對新知識的渴望和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前播報當前的新聞熱點成為思想品德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所起到的效果肯定是非常顯著的。在初中七年級開始,在上課前夕就讓課代表堅持不斷地播報,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地創新和調整,盡可能地去滿足學生的心理。重點是提升學生對時政熱點的興趣。八年級加入一些時政熱點的點評,讓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進行簡單的幾句話點評。其他的同學對點評可以評價,說出他們自己的觀點。到九年級的時候,大多數的同學已經對時政熱點問題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了,對一些中考中出現的熱點問題能夠正確地寫在試卷上,這對學生的成績提高影響很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間斷地進行指導,在問題的提問和回答上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三大角度進行設問,這樣的設問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對問題的表達能力。既能引導他們關注國家大事、社會民生、世界動態等,也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增強對祖國的熱愛,提升分辨是非和參與社會實踐的核心素養,讓他們在這樣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作為公民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理念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巨大動力。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學習中就能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就能有強烈的學習需求,就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因此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能力和興趣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老師實施教學體現核心素養的一種途徑。在七年級的時候,在課堂上我組織了學生設計班徽的評比活動、假期實踐活動報告會、“做最好的自己”演講、給父母的一封信、中外文化展示等活動。這些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在引導學生自主生活、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培養班級責任素養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設計班徽活動有力地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假期實踐活動報告能引導他們積極健康的生活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演講能讓他們熱愛生活、充滿自信、認識自我,使他們堅韌樂觀地面對生活的每一天,調節自己的情緒,向著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給父母的一封信能夠激發他們對生命的思索,理解父母和師長對他們成長中付出的艱辛和期望,從而知恩圖報,感恩父母,進一步引導學生能夠和父母處理好關系,做新時代的好兒女。此外,學生通過參與中外文化展示活動,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增長了他們對中外文化知識的積累,讓他們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差異性,這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文化基礎和人文底蘊的積淀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參與其中,在活動中進一步地培育核心素養。
在學生的心目中,講臺是一塊神圣的地方,在這塊地方上教師是講臺上的主角。長此以往,學生也有看膩的時候,更何況教師是講臺上永久不變的主演。在許多時候我是這樣思考的,如果讓學生在講臺上講課,我坐在教室里聆聽他們的講課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把學生推向三尺講臺,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變成學習的主體。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中的《交往藝術新思維》的時候,通過深思熟慮之后我讓學生和老師互換角色,讓學生走上講臺當一回“小老師”。通過學生自己制作課件、教師進行指導,開始了新的一課。學生都很期待,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回答問題,聲音響亮,討論熱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的評價讓他們更加相信自己,更加懂得了老師上課前備課、上課、課后輔導、批閱作業等各個環節的不容易與辛苦,教師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學生的喜歡和對知識的掌握。這種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終生性發展,讓初中思想品德課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