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傳枝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七中學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標準下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模式,其目的是營造一種寬松、和諧、自由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以張揚。為適應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有必要大力推廣這種先進的學習模式。然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實施以后,我們發現,有一些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不但沒有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甚至于讓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產生了質疑.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們是否可以在小組合作的技術層面進行深入思考:如何把握小組探究的時機?應該怎樣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1.概念的得出。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因為生成比較抽象,所以可以設置一些小組合作的探究問題,進而使學生能夠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過程,這樣,不僅僅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新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能力。
2.定理、公式的得出。定理、公式的得出是前輩們經歷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文化積淀,是一種高級的思維過程,如果我們通過問題的設置能讓學生參與到當中來,親身體驗,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同時也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復習課。復習課的類型,非常適合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在先期就投入到問題的研究中來,在復習課中,也更利于教師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思維漏洞。
4.一題多解問題的探究。當一些問題出現有一題多解,而教師無法在班級進行每一種解法的剖析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題目。
5.數學試驗。當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無法解決一節課中的數學問題時,需要進行試驗交流,建立起足夠的數學經驗。
6.開放性問題。一些開放性問題,雖然不難,但是通過學生的交流,可以產生新的奇思妙想,則需要交流。
有些老師為了迎合課改,一味的認為所有的結論都應該由學生的嘴里說出來,這是不對的。有一些概念、公式、定理的得出是前輩們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獲取了這樣結論,在結論的描述上可以說是字字珠璣。我們的學生又如何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獲得這樣的成就呢?即使學生能夠說出來,那也是在課前就死記硬背下來了。所以當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將數學事實進行概括性的描述,就已經是很厲害了,我們是否還應該過分的強求呢?難道教師此時給出準確的說法不是更好嗎?有一些學生能夠踮起腳夠到的知識,我們應該給學生獨立的思維過程,此時是否可以考慮讓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
1.明確目標,自主探究。以往聽課時,發現有的老師一上課,就要學生對一些問題交流一下,我認為這種教學行為有待商榷。在小組合作學習以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是什么,然后給予充分時間獨立思考,最后再帶著自己的思考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探討。
2.知識梳理,合作交流。小組交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將大家的意見和想法進行合理的梳理,形成知識框架。
3.互質解惑,激活思維。在我的課堂上,每個小組由6名成員組成,其中一定會有一名學生的名字叫“質疑員”,即該名學生主要負責引導其他組內同學對發言的同學提出質疑,無論是知識層面、語言的規范性、方法的簡潔性、書寫的標準性等等,都要盡可能的提出質疑。然后在質疑中產生激烈的討論,形成思維的碰撞,最后形成新知。只有在這種思維的碰撞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4.組際討論,交流內化。時下組際交流環節,都是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在班級內進行匯報,匯報完畢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我認為,對于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易錯的問題、學生認知中存在較大難點的問題,當第一次學生匯報完畢,可以進行組內二次交流,讓學生將聽到的、想到的再次內化為自身的理解、自身的能力。
5.反思回顧,調整學法。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形成階段性的小結,進而調整后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和思考方向。
6.及時評價,高效互動。學習了一些國內外最新的教學模式,都是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這個無可厚非。但是過猶不及,有些教師覺得課堂上教師就不能開口講解了,否則就是老頑固,就是不接受課改。其實不然,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適時的點撥,提綱挈領的點睛依然是必要的。要充分體現課堂上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組際對話,這樣才能實現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效果。這樣的點撥其實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前能夠備好課,考慮好各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更要能夠把控好課堂上學生出現的問題和亮點,及時的指出學生的困惑,并適時的進行激勵性教育。
我認為,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我們必須考慮到如何使每個學生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否則,合作將流于形式;我們還應要求小組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小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結束后還應對合作的成效進行評估,才能促使學生去尋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