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某一天,連普羅大眾都發現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加入了收藏的行列,收藏不再是私人藏家獨大的領域,就知道中國的收藏即將進階到一個嶄新的時代。
這個群體或深耕于一級市場,或角逐于二級市場,或用藝術品為企業完成資產配置,或建一座美術館來沉淀歷年收藏,或成立基金會為有前景的藝術家提供實質性幫助;或架構生態產業鏈型投資板塊,要為企業謀一個未來……
這預示著在新與舊兩種觀念前所未有激烈碰撞的當下,收藏領域也被時代賦予更多的選擇——企業收藏將占據主流的時代已經來臨。
幾乎所有的企業收藏開端都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企業創始人的個人愛好,如果沒有大工業時代的進步與切換,他們也算是曾經的私人藏家;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得益于中國近20年“盛世看收藏”的經濟環境,投資文物、藝術品的回報率,遠遠把股票、房地產、貴金屬拋在了后面。分擔通貨膨脹風險和投資收益,包括合理避稅,甚至在良性運作中反哺企業,都給企業留出了后續發展的空間。
企業與藝術的合作僅止于此嗎?
盡管在眾所周知的初級階段,能夠起到示范作用的企業機構并不多,甚至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困局,但必須承認企業與藝術關系的發展,絕對不會是一種簡單交換資源的模式,而一定是朝雙方的共享、互動、彼此參與的方向發展。企業和藝術的合作會更多地跨界,形成多元合作。
當聽到有中國企業提出要建一座像MoMA那樣的世界級美術館時,會看到他們開始重視收藏背后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他們清楚作為先進性企業還要擔負一份更高遠的社會責任——為人類留存共同的文明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