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葭 圖:本刊資料庫

2016年寶龍拍下齊白石作品現場
2016年,蘇寧環球集團以3.036億元買下《五王醉歸圖卷》,寶龍集團以1.955億元競得齊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冊頁》;2017年,山東雷丁新能源集團以3.45億元購藏了黃賓虹的絕筆精品《黃山湯口》,泰康集團以4945萬元拿下羅中立美術館級作品《春蠶》,并一口氣拍下該場包括劉野《朝陽》和王廣義《黑色理性——病理學(雙面畫)》在內的6件作品……近年來,在海內外各種藝術品拍賣會上,中國企業集團的身影頻頻出現,他們往往“千金一擲”購下天價作品。企業收藏的介入使得藝術市場的消費層次得到事實性升級,企業對美術館級別藏品的追逐,也成為目前藝術市場上行最重要的驅動力。
近些年,受宏觀經濟波及,藝術市場面臨深度盤整,作品的優勝劣汰趨勢非常明顯,而在這一形勢中諸多企業藏家或機構入場,成為藝術市場一股勢力雄厚的購買力量,例如泰康集團、蘇寧環球集團、寶龍集團、三胞集團、湖南廣電、新疆廣匯、大連萬達集團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藝術品市場,緊盯高尖拍品,迅速占有資源,充分利用資本優勢將典藏級別的珍稀作品收入囊中。優質藝術品資源正在經歷著一輪新的流動和再分配,新的格局也似乎在此中醞釀。
企業收藏的歷史由來已久,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從嘉德、保利、匡時等一線拍賣行的拍賣現場觀察,2016-2017年是中國企業收藏的一次拐點,掐尖的高端拍品幾乎都被企業所包攬。由企業收藏撐起的藝術品頂端市場發展,從某種角度上,還應歸屬于企業文化投入和資產配置的戰略選擇。
隨著國內股市的不穩定、房產限購的調控、人民幣的貶值以及遺產稅征收的落地,使得有限的投資渠道愈加收窄,而藝術收藏正是逐利性資本為數不多的、便捷又有效的途徑。同時,藝術品市場的資金除了逐利的特點外,它的避險功能也充分體現出來,從而作為一種新興的資產配置方式進入了企業的視野。如寶龍集團,通過藝術品館藏建設美術館,一方面豐富和拓展了房地產的文化含義,另一方面也不失為寶龍集團資產配置的有效構成部分。
藝術品收藏獲利讓一家企業擺脫財務危機的案例早在幾十年前就被傳為佳話。1973年底,英國受經濟危機影響,通貨膨脹嚴重超標,為避免通貨膨脹引發的資產流失,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當時的負責人克里斯托弗·勒溫決定,從基金中拿出相當于如今價值2億英鎊來投資藝術品。并于1987-1999年間,在蘇富比拍賣全部脫手,共計獲得了約13.1%的平均年收益率,遠遠高于同期的債券投資回報率。近年來,以企業名義參與競拍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2017年春拍,山東雷丁新能源集團以3.45億元購得黃賓虹精品《黃山湯口》,不僅刷新黃賓虹世界拍賣紀錄,也讓山東雷丁新能源火了一把,成為一次很有效的廣告營銷。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表示:“大企業投資、收藏藝術品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出于企業創始人的個人愛好,比如華誼集團的王中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藝術品日益成為企業開啟多渠道投資模式的重要選擇——對現代企業來說,資金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回看近20年的中國經濟環境,投資文物藝術品珍稀真品的回報率要遠高于股票、房地產以及貴金屬等,因此,企業家會將一部分資金用來做藝術品投資,分擔通脹風險和投資風險。還有一些企業進行藝術品投資是出于避稅的考慮。這樣既能夠保值又相當于給企業留出了后續發展的資金,何樂而不為呢?”
從近幾年大企業投資標的選擇來看,他們傾向于高價收購真偽懸念不大的稀世珍品,雖然不易快速轉手獲得高額收益,但資產保值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企業家的豪擲之舉或許有“炒作”之嫌,但不可否認,這樣的購買力,為藝術市場的低迷現狀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甚至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藝術市場專家趙力曾分析,企業收藏的發展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企業負責人的個人收藏愛好形成規模之后變成企業的收藏行為。在這個階段,藝術收藏發起人的個人趣味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企業收藏的主題和未來發展的方向;第二階段,企業收藏在數量和質量上達到一定水平后,企業收藏會與企業開展的主營業務方向產生某種關聯,比如很多知名企業都有關注自己的品牌歷史和文化,更有許多與之相關的收藏;第三階段,借助企業收藏推動企業收藏制度的建設和藝術教育的發展。
瑞銀是一個極為出色的企業收藏案例。瑞銀的收藏是從改善和建設企業文化著手的,他們把收藏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衍生為企業品牌建設的一環,把收藏的展示、宣傳以及鑒賞作為與跨國集團不同地域和客戶交流和交往的媒介,藝術為品牌服務,是瑞銀藝術收藏的核心。瑞銀的收藏發展到現今階段,已經可以自給自足。泰康集團的收藏路徑在某種程度上跟這種發展模式頗為契合,由陳東升早期的私人收藏,到泰康頂層空間的開設,泰康空間的落地,及至如今籌建自己的美術館。這種穩步前行的特質也讓它成為中國大陸唯一入選《全球企業收藏》的收藏機構,與JP摩根集團、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卡地亞集團、安盛保險等國際著名企業收藏同名并列。
就目前國內企業的介入收藏市場情況,可大概分為三種:最為理想的是類似瑞銀從建立企業文化活力著手進行的收藏;其次是從企業的投資角度,是一種長遠的兼備收藏和投資;還有一種是從企業掌門人的個人興趣出發進行的收藏?,F階段,第一優選角度的建立尚且是鳳毛麟角的標桿案列,更多的是投資和收藏混合的第二、第三種更為普遍。在國內,企業收藏和企業家收藏被混淆的現象都是最為突出的表癥。企業離不開企業家的把控,收藏方向不可避免地大都取決于企業家的偏好。然這種偏向所潛藏的問題是:僅憑企業負責人的喜好決定收藏作品的類型,或是靠一兩位專家來幫助企業建立收藏,這樣的機制難以保證建立起富有體系價值的收藏秩序。
而國內企業收藏基本都傾向于美術館式的發展路線。寶龍集團旗下已有寶龍美術館、寶龍拍賣、言午畫廊、寶龍藝術中心等;而蘇寧環球集團也在南京和上海兩地建立蘇寧博物館……把企業收藏變成一種公共服務行為,這似乎是一條相對成熟的發展軌道,但美術館是不是企業收藏發展的終端需求,還有待商榷。很多企業收藏還局限于傳統的“買東西”“建場館”“社會開放”的簡單模式中,而穩定持久的資金保障或者自給自足的運營模式、不為個人喜好所影響的收藏體系等,都成為企業收藏進一步發展有待攻克的難題。畢竟對于尚缺經驗的企業來說,對內的藏品、專業人才,外在的美術館文化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問題,而一旦缺乏這些“軟件”,美術館將難以維系。

國內企業收藏概覽
據《中國機構收藏調查報告》顯示,自2012年以來,國內企業的收藏資金增幅較大。企業收藏已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中堅力量。不過,目前國內在市場上長期進行藝術品收藏的企業還不足5%。企業收藏不同于個人收藏,具有制度性、系統性、專業性、大資本等優勢,能夠更大程度上推動整個藝術品行業發展,推動藝術品金融化企業收藏制度的建設,也會推動國家對企業收藏、免稅捐贈等文化政策的完善。對企業來說,除了能夠獲得很好的投資回報,更讓企業的文化和精神核心有所提升。
企業收藏藝術、贊助藝術將不會只是企業與藝術之間一種簡單交換資源的方式發展,而是會更加強調雙方的互動及參與程度。在企業贊助藝術的策略性合作規劃中,企業的參與程度會逐漸增加,并且不再只是單純的金錢資助和等著利用藝術帶來的附加值收成。企業與藝術的合作將會更多地跨界,實現多元合作。另一方面,如果企業藝術收藏不能最終反哺企業發展,亦會演變成企業的另一種負擔。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內的企業收藏剛剛起步,所以企業收藏的示范機構還不多,很多企業對藝術收藏、贊助藝術的認識存在嚴重的不足。但近年來,人們不僅看到阿里巴巴、恒大、新世界等“新人”走入藝術市場,還看到一些更早投身藝市的大企業紛紛建立了展示自己藝術收藏的空間,如新疆廣匯雪蓮堂近現代藝術館、蘇寧藝術館、和美術館……這一系列藝術機構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完整的企業收藏鏈正在被建立起來。當私人收藏進化為公共服務,企業收藏價值就會突破經濟范疇,走向另一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