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彩霞 圖:由受訪者提供

《丘壑煙嵐》 248cm×610cm
從沉浸在山水世界的文人藝術家,到擔綱廣州市青年美協新帥,四十歲出頭的賴智豪,身上總散發著一股特別的隱逸之氣。當傳統畫風在西學東漸和信息時代的雙重沖擊下,與我們漸行漸遠時,賴智豪依然不懈地發掘古人的不言之道。在走筆用墨之間,將古人的真意與內蘊和當前時代的節奏韻律與文化融于畫面。在他看來,“作品要有自己的思想,沒有思想的作品僅僅是‘技’,未能入‘道’,必落于下乘”。
賴智豪的畫室位于市中心,一個鬧中取靜的小區。工作室內有一掛清涼的竹簾,陽光從竹簾子里面灑進來,風吹簾起……這是屬于文人獨有的浪漫,望出去,竟有種虛實相濟的國畫意境。回想初識賴智豪,是在年初他當選廣州青年美協主席時,當時只覺他身上有青年藝術家的熱情和創造力;后來又多次在畫展上深受其作品感染。此次采訪更發現賴智豪的真性情與沉靜篤學。


《溪岸漁隱》 39cm × 27cm
早年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裝潢設計專業的賴智豪,曾經從事過一段時間的廣告設計工作,似乎與國畫并無交集。但他從小研習書法,并先后在復旦大學書法研修班和中國美院進修書法。2004年,賴智豪剛畢業不久,其書法作品便入選了全國書法展。機緣巧合之下,他從2008年開始鉆研傳統山水畫,跟隨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劉占江先生學習傳統山水畫,并成為其入室弟子。后又師從廣東省書協副主席、廣州美協主席周國城先生學習傳統花鳥畫。
“我跟周國城老師的緣分很是奇妙,我們是在全國第九屆書法展的時候認識的,我接觸的第一本字帖《祭侄文稿》就是他編寫的。他推崇‘詩書畫印’全面修行,他教導我學藝先做人。”
師承培養,令賴智豪猶如脫胎換骨。在走筆用墨之間,以當代理念進行構圖,用傳統技法進行創作,將古人的真意與內蘊、當前時代的節奏韻律與文化融于畫面。
仔細端詳,賴智豪書法主要得自于顏魯公,繪畫主要浸淫于宋元,于王蒙、沈周、賓翁處,亦多有涉獵,詩文則心儀于王維和陶淵明,對他們散淡、自然、寧靜的精神意蘊多有會心。“作品不僅是書法技法、繪畫水平的體現,更是作者性情、真氣的傾注。”賴智豪再次回憶自己在日本親眼看到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感受:質撲、蒼茫,一股真氣彌漫在紙間。“我喜歡顏書的穿透力,但更喜歡他映射出來的人格魅力。”
大事精于細作,秉承“書畫同源”的理念,他多年來在“詩書畫印兼修”的求藝路上勤勉精進。
古語云:“藝以修身,文以載道。”賴智豪曾在《傳統文人畫的闡釋》一文中指出:“任何知識,研究到高深,都會進入精神范疇,形而上者。都要進行修持,因為,你又會發現許多的不可知(莫名的感覺)。在體驗求證中,確認它的存在,文人畫就是形而上的畫,‘人畫合一’,最終要發胸中臆氣,借物抒情,以畫遣懷,是行為現象,落墨紙上是畫面效果,修養內涵則在畫外,畫面故然重要,畫外卻是生命的主宰,它可賦予筆墨以真性。這是‘人畫合一’的體現,是合于道的體現,是道與用的體現。”
《易·系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賴智豪看來,“道”追求的是道法自然、相融一體,要提高個人的藝術境界,應當把道家學說的陰陽平衡理論引申進來。“道家的哲學是秤砣式的,講求陰陽關系、平衡對稱,也就是所謂的‘道’,因此,畫藝提升,必須是從‘技’提升為‘道’,如果長時間停留在‘技’的層面,就會陷入一種無形的障礙,無法向前。”無論是自然還是人物,比起其嚴密的“形”,賴智豪想要描畫的是其背后的“神”和“韻”!賴智豪繪畫的留白處多有自己所做之詩,用書法行書瀟瀟灑灑,而畫面上的留白張力,更添寫意傳神的遐想樂趣。

《喜氣寫蘭》 136cm × 68cm

《八月秋風近》 136cm × 68cm

《疏淡清虛》 136cm × 68cm

《雨竹》 136cm × 68cm
作畫,即如吟詩述志,一吐胸中之塊壘。賴智豪生在當代,卻古韻感十足。雖然文人畫產生于傳統社會,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但文人畫所強調的知識、思考、讀書、行路之道仍舊在現當代社會中延續著。本質上,賴智豪和八大山人、徐渭的追求又是一脈相承的,表達的都是個人命運和這個時代的“節奏感”。“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節奏韻律,需要有創新有理解。不過,沒有‘傳’,哪有‘新’,去外面感受當代氣象,將古人的不足加以發展,才是更好的傳承。”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賴智豪經常游歷各地,走入自然,對話自然,感悟山水和人文景色。不管是行走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還是徜徉在異國的山林,這些經歷都給賴智豪的創作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我在法國真切感受到當地人對他們傳統文化發自肺腑的熱愛;日本的工匠精神對美的極致的追求……不管是西方藝術還是中國繪畫,在技法之外,對藝術的追求都是形而上的層面。在沒有任何傳統的基礎上強行放入西方繪畫理念,容易變成‘四不像’。今人所謂‘院體畫’,如果僅著眼于技藝和形態層面,而忽略其人文歷史淵源,則無疑過于膚淺。”
從沉浸在山水世界的文人藝術家,到擔綱廣州青年美協主席,職位身份不同,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多,格局自然也不一樣。很多事情他都要比做一個純粹藝術家時多想一步。
“廣州青年美協主席的職位更多地是給我磨練和進階。身在其位謀其職,以前大多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觀念來表達藝術,只考慮個人的話,其實是在局限自己。當你在社會中擔任某種角色時,就必須有所轉變,你所處理的問題就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問題,因此你必須要有相應的入世擔當。”在他上任之后,青年美協的藝委會從12個增加到14個,一個是培訓機構藝委會,一個是社會藝術教育藝委會。
“從我們的親身體驗可以體會到,幼兒的美術教育非常重要,這相當于孩子美育的‘第一口奶’,要是‘第一口奶’吃錯了,以后很難調回來。廣州有幾千家美術教育機構,但是怎么樣的教育機構才是適合孩子的?社會藝術教育藝委會整合了廣州三四十家上規模的美術教育機構,我想為他們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機構之間可以分享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這對促進美術教育的良性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協各個藝委會各司其職,在推廣、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扶持青年藝術家,社會美育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賴智豪的工作室里,除了書畫作品,架上幾個精美素雅的青花瓷擺件和端在手中的茶杯為整個空間更添幾分素雅之風。這是賴智豪親身前往景德鎮,一筆一畫,將自己的書畫藝術融于瓷器而創作的一批藝術衍生品。“藝術是多元的。”賴智豪說,瓷器是一種載體,能讓書畫藝術突破單一的表現方式,不僅能用,同時也更具欣賞性和實用性。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藝術是無止境的,他始終認為,缺少對文化的理解的作品是蒼白的。故,賴智豪依然不懈地努力尋找古人的不言之道,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