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摘 要】在知識日益蓬勃發展的時代,要增強國家實力,必須依靠創新。大學作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本文著重將心理健康教育引用到創新教育中,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對高校創新人才的現實作用,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這個載體對創新人才有針對性的培養。
【關鍵詞】創新人才;創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0-014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73
On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Na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is increasingly vigorous development,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strength, must rely on innovation. As the training base of innovative talents,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reality of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arrier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argeted training.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abil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0 引言
目前,高校最首要的支撐是必須健全創新人才的培養。大學作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要肩負起創業創新教育培養的任務,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品質三個層面解析創新人才的特征。論述在創業創新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和促進作用,并探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個載體中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1 高校創新人才的含義
創新意識是現代創新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敢于突破傳統思想,靈活的創新思想和持久的創新意志,才有可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成果。具備以上的特征,創新人才才能稱得上是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胡錦濤同志曾經在兩院大會上提出:“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首先要從教育這個源頭抓起,努力建設有利于創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養體系。”[1]
2 高校創新人才的心理特征
創新人才由以下幾個良好的心理素質組成:崇高的理想、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優異的素質能力、堅定的毅力以及廣泛的興趣愛好。創新人才的這些心理素質結合產生以下幾個特征: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品質。
2.1 創新意識
為了滿足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社會的新需求,創新意識也要求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發展。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內在驅動力。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發現,“個性中的興趣和動機是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驅動力”。[2]創新意識包括創造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創造動機是創造活動的內在驅動力,能促使人們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創新動機是在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是為了獲得自己存在的滿足感而在工作學習中不斷地努力奮斗。
2.2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鑒于智商與情商之間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手段。有以下三點特征:第一、感覺極為敏銳,觀察綜合能力很強,能在貌似尋常事物中覺察出不平常的事物;第二、想象空間很大,自我存在感很強,對于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力特別豐富。第三、善于運用記憶方法,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記憶方法去理解常人較難理解的知識點,不僅記憶力獨特而且更為持久。
2.3 創新品質
“優秀的個性品質,對充分發揮人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決定一個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創造而成就一番事業”。[3]創新品質是由創新精神、創新態度、創新氣質三個因素組成。
創新精神是原有的思想意識的基礎上提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獨特見解,并現成的知識,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發明新的事物,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態度就是不管是對人對事還是對物,表現出的態度是寬容、正義、平等的態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主動積極、認真負責的,并保持獨到的見解,對自己要求嚴格,保持自愛,自尊,自信,積極上進。創新氣質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兩個具有相同氣質的人。所以,如何區分氣質,關鍵在于要看氣質中的不足部分,即缺點。例如:膽汁質的人膽子大而且熱情但是同時要克服容易沖動、倔強的弱點。多血質的人雖然反應敏捷,但是必須克服做事馬虎、注意時間不長的弱點。粘液質的人沉著冷靜、踏實能干,但是弱點是反應慢,過于冷淡。抑郁質的人細心謹慎,但是常常過于小心細節而會顯得膽小,怕事,做事情會縮手縮腳。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
3.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激活創新人才的創新意識
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通過課堂講解、具體實踐指導、組織系列活動(心理情景劇)與游戲等形式進行“因材施教”,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價值,認識現實,克服自卑感,教師要積極主動地來幫助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掘其潛能,從而激發創新動機和創新精神,并注重創新意識的啟發,致力于創新人才意識的激發。
3.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
目前,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成熟的關鍵期,他們要承受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以及各種人際社交上的不良,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及時有效的傳授心理健康保健知識,并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使得大學生有機會參與團體活動,從而能增強大學生活躍敏捷的創新思維,鼓勵大學生靈活有效地進行創新活動,通過不斷創新活動的培養逐步培養出優良的創新能力。
3.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創新人才的創新品質
形成良好的創新品質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個人的成長、家庭的變化與社會發展等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而高校作為“育人基地”,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教學時就顯得特別的關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調節穩定的情緒。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劇表演、團體輔導、心理疏導等形式引導大學生學會釋放壓力,宣泄負面情緒、善于轉移焦點問題,增強自我調節和情緒的控制能力,培養開朗積極樂觀的個性,從而保證穩定的創新品質。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積極穩定的個性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入手,緩解大學生內心深層次的心理危機與矛盾,促進個體創新人格的形成。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個體增強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是創新能力的一種表現。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發展個體的心理健康幫助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能反映人與社會的協調程度,使得自己的思想、行為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要求,從而有助于創新品質的形成。
4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載體,創建高校創新人才新模式
4.1 豐富課外社團的拓展,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養環境
創新心理素質的提升借助于不同種類的課外社團的不斷拓展,逐步啟發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在活動中進行自我察覺,從而引導學生對自我有一個深入的認知,幫助學生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創新的意識和創新能力。第一,將大學生心理測評系統與創新創業培訓班的課程相結合,幫助學生能在學習的同時做出合理的自我認知。創新人才自我認知的第一步,就是科學合理的評估自己。所以,利用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大學生心理測評系統與咨詢中心的配備的專兼職心理咨詢老師對于創新人才自我評估的檢測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便利。第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社團的創新活動。學生社團,有著一批興趣愛好相同,具有較強個性意識和人際交往廣泛的學生。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創新活動,不僅對個人人際交往的提高,對自我個性的完善、潛力的開發、自我認知與綜合能力的提高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利用校友的榜樣左右和名人效應,舉辦相關的創新講座與活動。邀請社會上知名企業的總經理,講述自身的創業心得與體會,使得大學生取得經驗與教訓,并重新給自己做好定位,能啟發大學生的創新興趣,引領新方向,并充分挖掘大學生豐富的創造潛能。
4.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培養創新人才的創新精神
首先,領導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目前社會環境的變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增多,高校領導在制定教學政策時,給予有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政策扶持。其次,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大學校園里的課堂發揮著橋梁的作用。在高校的教育實踐中,課堂教育無疑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渠道。[4]特別是課程的設置需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實現多元化、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同時,還要體現時代性,特別要注重大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如開設一些就業與擇業心理、創新心理、創業心理素質等等從而促進大學生全能發展。
4.3 提升教師的素質提升,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保障
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在培養創新人才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任務。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指具有較高創新素質,并且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富有創造性,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師生創新素質的教師”[5]。教師在傳道解惑的同時必須要努力的塑造自我,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庫存,在教學與科研要有不斷地創新。特別是在這個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年代,原有的知識不斷地被顛覆,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一定要具備深厚的業務知識和活到老,學到老的自覺性。同時,教師要具備開闊的視野和扎實的專業功底,對于所授課程的內容、未來的發展都應該了如指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對于培養創新性人才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在講授課程時,應注意充分尊重“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并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主觀積極性與創造性;在課程安排上要重點注意課堂授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企業實踐與技術創新相結合,注重社會實踐對于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
5 結語
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經濟形勢下,要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創建創新人才是目前高校當務之急的事情。因此,通過心理測評系統、心理劇、心理健康課程的傳授、心理社團活動等形式,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引導下,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2]Sternberg R J.SuccessfulIntelligence[M].New York:Simon&Schuster,1996.
[3]王繼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功能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5):19.
[4]安書江,韓繼偉,孟令一.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人力資源,2014(38):36.
[5]許義文.教師創新素質初探[J].教育探索,2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