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原
摘 ? 要:本文通過對吉木薩爾縣紅橋煤礦的巷道揭露、鉆探、物探、等地質勘查資料的調查;以煤田地質勘查、礦井地質等理論為指導;對礦區的工程地質、瓦斯、煤塵及煤的自燃、環境地質等開采技術條件進行全面的總結和歸納分析;從而為合理規劃、開發礦區的煤炭資源,促進礦區煤炭工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礦區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關鍵詞:紅橋煤礦 ?工程地質 ?瓦斯 ?自燃 ?環境地質
中圖分類號:TD8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6(b)-0076-02
新疆吉木薩爾縣紅橋煤礦位于吉木薩爾縣城南14km炭窯子溝河畔,行政區劃屬吉木薩爾縣大有鄉管轄。其工程地質及其開采技術條件較為復雜。
1 ?工程地質
1.1 巖石力學特征
井田內地層由泥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砂巖、含礫砂巖和煤層組成,以粉砂質和泥質巖石為主,僅局部見有砂巖和含礫砂巖。呈陡傾的單斜狀態產出,節理不發育,由巖層界面演化形成的裂隙中等發育,礫巖、砂巖中有一定的孔隙。本次在ZK202孔南槽和北槽煤層頂底板分別采集了4組巖石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樣品,分析結果反映各組樣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接近,南槽煤層頂板、夾矸、北槽煤層頂板(相當于南槽煤層底板)和底板巖石飽和狀態下單軸抗壓強度分別為3.1MPa、4.4MPa、11.6MPa和11.8MPa,按照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分級標準,巖石強度屬于軟巖類;干燥狀態下南槽煤層頂板、夾矸、北槽煤層頂板(相當于南槽煤層底板)和底板巖石單軸抗壓強度分別為15.9MPa、17.6MPa、30.1MPa和32.7MPa,軟化系數分別為0.19、0.25、0.39和0.36,均小于0.75,屬于易軟化巖石,飽和狀態下易軟化變形或碎裂,力學強度大幅度下降。天然狀態下南槽煤層頂板、夾矸、北槽煤層頂板(相當于南槽煤層底板)和底板巖石單軸抗拉強度分別為0.9MPa、1.4MPa、3.6MPa和2.1MPa,內摩擦角分別為40.0°、29.9°、28.4°和33.7°,凝聚力系數分別為2.04、3.91、6.90和5.46,反映煤層頂底板巖石抗拉強度和抗剪斷能力差,根據鉆孔巖心統計的RQD值在25~75之間,反映質量等級屬于劣的~中等的巖石。巖體結構類型為層狀結構,巖體質量系數介于0.1~0.3之間,巖體質量等屬于“壞”的類別。
1.2 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井田內煤層厚度大,巖層陡立,原始沉積層理較發育,經構造變動破壞后又產生了一定的構造裂隙;煤層頂底板以粉砂質和泥質巖石為主,屬于易軟化的軟巖類;井田西鄰炭窯子溝,受河流測向補給影響,巖層有一定的富水性;所以本井田煤層及其頂底板巖層穩定性較差,可能產生片幫現象,井田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復雜。
2 ?瓦斯、煤塵及煤的自燃
2.1 瓦斯
《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煤炭公司聯營煤礦儲量簡測報告》顯示井田內廢棄礦井當年瓦斯鑒定結果為低瓦斯礦井。礦井煤層瓦斯含量及成份組成與相鄰區域開采同一煤層、開采方法相似的礦井基本接近,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必然增加,建議設計和開采過程中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生產中加強通風管理,防止礦井瓦斯局部聚集引起瓦斯爆炸事故。
2.2 煤塵爆炸性
井田煤塵爆炸性試驗結果反映:火焰長大于400mm,巖粉量達80%,鑒定結果為井田煤塵具有爆炸性。
2.3 煤的自燃傾向等級
井田內未發現煤層自燃,廢棄礦井生產過程中未曾發生煤炭自燃。
井田內各煤分層及組合分析結果:氧化樣著火溫度309℃~313℃,原樣著火溫度312℃~316℃,還原樣著火溫度313℃~319℃,氧化-還原著火點溫差4℃~7℃,按照煤的自燃傾向性等級分類標準,屬于不自燃煤。
相鄰的富通煤礦揭露的煤層露頭曾發生過自燃。
根據以上分析,井田煤層有自燃的可能性,未來礦井設計及開采過程中應采取相應措施,及時封閉采空區,清理落煤,加強井巷通風,防止煤層自燃發火,確保安全生產。
2.4 地溫
經勘查,井田內未發現地溫異常。
3 ?環境地質
3.1 井田環境地質現狀
井田地處博格達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屬山前平原,海拔1130~1174m,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起伏不大,基本為平原地貌和洪積臺地地貌,相對高差2~4m。
井田屬中溫帶大陸干旱氣候,降雨量小,蒸發量大,氣候干燥。10月至翌年3月為冰凍期,凍土厚度1.0~1.4m。
勘查區主要土地類型為裸土地,中東部為旱地。
該井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基本設防烈度為Ⅶ度。
煤礦為地下開采,設計生產規模9萬t/年,屬小型礦山。
礦山目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不發育,由于采空區頂板冒落,井田西部廢棄礦井采空區發現有一處地面塌陷和小規模的地裂縫,塌陷坑平面形態長方形,剖面形態為錐形,上口規模一般為3×15m,最大深度8m,目前已處于穩定狀態。
3.2 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和綜合評估
3.2.1 預測評估
井田為平原區,遠離山區和沖洪積扇區,沒有充足的碎屑物來源,預測分析礦山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危險性小。
礦區地表松散堆積物不發育;區域范圍沒有大規模抽排地下水和油氣資源的活動,所以不易產生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危險性小。
井田范圍內煤層頂底板多為粉砂質和泥質巖石,巖層傾角68°~72°,飽和狀態下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小于40MPa,采空區頂板管理辦法為全部陷落法,采煤工作面最小階段垂高(h)20m,可采煤層累計采厚(M)22.13m,根據《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1]參考性附錄中經驗公式Hc=0.5M和Hf=100Mh/(7.5h+293)+7.3計算,未來礦井采空區塌陷產生的冒落帶最大高度Hc=11.07m,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Hf為107.21m。根據《煤礦地質學》[2]冒落帶高度計算公式:H=M/[(K-1)COSα](α為巖層傾角;K為冒落系數,一般取1.3)計算,冒落帶高度為215.68m。又根據《采礦工程設計手冊》[3]中冒落帶高度和導水裂隙帶高度計算公式:H=(M/0.15)COSα和Hd=(2~3)H計算,冒落帶高度為50.46m,導水裂隙帶高度為100.92~151.38m。而礦山開采上限深度為60余m,現狀調查礦山已發生地面塌陷,所以預測未來礦山開采區域可能發生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災害,不但破壞地貌景觀,破壞耕地,還會威脅采空區上方建筑物及人身安全,其危險性大,礦山擴建設計和開采過程中應引起足夠重視。
3.2.2 綜合評估
未來礦山主要的地質災害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總體評價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
3.3 地質環境問題
(1)井田煤層結構較復雜,頂、底板巖石穩定性差,開采過程中必然產生一定的矸石,堆放地表可能發生自燃,堆垛高度過大可能產生崩塌災害,露天堆放影響地面自然景觀,矸石風化裂解后隨水流入河谷會造成河流污染。
(2)煤炭儲存、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粉塵或撒落地面,或隨風飄散,可能造成空氣和環境污染。
(3)礦井廢水排放也是產生環境污染的因素之一。未來礦井每日排水近3000m3。水內含煤泥等懸浮物及多種重金屬,長期排放可能對地表水體和土壤產生輕微的污染。
參考文獻
[1] GB12719—1991《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S].
[2] 楊孟達.煤礦地質學[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6.
[3] 張榮立,何國緯.采礦工程設計手冊[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