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摘 要:日本漆器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6000 多年的繩文時代。在日本傳統漆工藝中,蒔繪漆器是最杰出的代表。
關鍵詞:日本漆器;蒔繪
日本漆器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6000 多年的繩文時代。在日本傳統漆工藝中,蒔繪漆器是最杰出的代表。蒔繪是在漆器表面以漆描繪紋樣圖案,趁未干之時,散撒金銀等金屬粉,使其附著于漆器表面的技法。
蒔繪工藝源于何時,觀點不一。一種觀點以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御物“金銀鈿裝唐大刀"為依據,認為蒔繪源于日本的奈良時代。例如日木著名的漆藝家松田權六在《漆論》中說:“蒔繪起源于‘末金鏤是用金屬粉末和漆混合,然后再描繪的一種泥金漆畫,起源于奈良時代。”另一種觀點認為,蒔繪起源于平安時代,至德川時期就非常精細,達到頂點。
王世襄在《髹飾錄》中認為,日本正倉院所藏唐大刀乃中國唐代所制,而且“末金鏤"技術也是由中國傳人日本的。1996 年,松田權六訪問中國時,在觀看大量中國出土文物后,借其《漆論》再版之際,糾正了原先的看法。綜上所述,日本蒔繪應源于平安時代。而蒔繪的起源與興起也正好與硯箱基本同步。
至平安后期,日本蒔繪已經脫離中國的影響,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面貌和風格。這個時期的蒔繪技法有平蒔繪、研出蒔繪、高蒔繪、肉合蒔繪,還有全面撒金钅艮粉、沃懸地、梨子地等技法。蒔繪紋樣也豐富多彩,從動植物紋樣、人物紋樣、流水天象紋,到幾何紋樣、文字紋樣、器樂紋樣等,包羅萬象。
日本傳統蒔繪在平安時代奠定了基礎,又經過鐮倉時代、室町時代、桃山時代的發展,到江戶時代達到最高峰。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上,喜好漆器的程度遠遠超越其他任何民族。按照漆工藝的技法門類便分為:沉金、蒔繪、髹漆、螺鈿等技術。而日本的漆藝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法則是蒔繪。蒔繪藝術則是日本漆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不同發展時期,受諸多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蒔繪樣式, 是日本傳統工藝的一大徽標。
蒔繪又稱“丸粉磨繪”,是日本獨有的技藝,也是日本漆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證,蒔繪是由較早的中國漆工藝 “末金鏤”和“金銀平脫”演變發展而來的。“末金鏤”始見于漢代漆器的金銀彩繪, 古稱泥金畫, 是用金屬粉末和漆混合,然后描繪在漆器上的一種漆工藝。在此基礎上日本人還融會了韓國的螺鈿工藝和越南的粘貼工藝,發展成了具有日本獨特藝術魅力的蒔繪漆器裝飾技法。主要有“研出蒔繪”“平蒔繪”和“高蒔繪”三種技法。現代蒔繪更是涵蓋了金屬丸粉、螺鈿粉、干漆粉等有一定厚度的粉類,無處不散發著特有的魅力。
蒔繪講究雕琢之功,裝飾細膩,傾向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山川、千鳥、藤、櫻等事物無不體現著日本特有的審美情趣。歷經鐮倉、室町時代繼續發展,不斷吸取中國和歐洲異域文化的養分,到江戶時代,日本的漆器制作工藝無論是圖案的創新或髹涂的手法,均已升至蒔繪大乘的頂峰。發展到此時的日本漆器在外觀上和中國漆器有了更多明顯的區別;當其“榮歸故里”流回中國,清朝皇帝幾乎完全把它當做外來的新玩意兒對待,不但大量購買,還在宮廷專設洋漆坊進行仿造。不同于明清漆器裝飾趣味濃郁的花卉動物和繁密的吉祥圖案,日本蒔繪漆器風格自然、深沉、含蓄。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曾這樣描述:漆器如果不以昏暗作為條件是不可想象的……黑色、褐色和紅色,是好幾重昏暗堆積而成的顏色。
“研出蒔繪”產生于奈良時代,是蒔繪的最早技法。此技法先用漆描繪圖案,撒上金銀等金屬粉及色粉,等干燥以后再在表面涂漆,完全干燥后用木炭打磨。平安時代貴族階級非常喜愛此類作品,是金銀研出蒔繪的鼎盛時代。
研出蒔繪相比消粉蒔繪更為復雜繁瑣一些,最大不同在于消粉蒔繪圖形浮于漆面上,而研出蒔繪圖形夾在漆層中須研磨而出效果,具體如下:
(1)置目與描稿。鉛筆過稿于拓印紙的光面,于背面壓平筆痕,再在糙面用蒔繪筆攢“烤制過的漆”描稿,用宣紙吸取不均勻處漆痕,搽金粉。
(2)底漆描稿。這個底漆是生漆與黑漆按1比1比例調制,專用于鋪底,用宣紙吸去不均勻漆痕。
(3)用粉筒撒銀丸粉。蒔繪專用丸粉是顆粒狀,人蔭2至3小時取出修形,使岡面整潔,再人蔭8小時。
(4)固粉。固粉所用漆為特制過的漆,即用生漆與樟腦粉按1比1比例調制,這樣的漆稀薄而流暢人蔭8小時。
(5)罩明。用生正味與黑漆按1比1比例調和的漆通罩畫面,人蔭8小時。
(6)打磨與推光。
“平蒔繪”出現于平安時代晚期,此技法是在紙上描繪紋樣后反貼于漆面上,再用漆臨摹圖案,趁漆未干時撒上金屬粉,待干燥后在紋樣部分上漆、打磨。鐮倉、室町時代多用于表現線條及作為“高蒔繪”的輔助手段。
“高蒔繪”源于鐮倉時代,用于在隆起的漆面上進行蒔繪描繪。“高蒔繪”的作品與前兩者比較,便富有立體感和力度,它是蒔繪從平面走向三維立體創作的一個新的突破。
肉合蒔繪是在高蒔繪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技法,突起與平地相互并用,在表現山巒浮云上更加生動形象逼真許多。
綜上所說,日本蒔繪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逐步融通中國描飾、填嵌、陽識、堆起諸類工藝,加之以日本漆工的非凡創造。由于播撒材料形狀、大小、顏色的不同,撒播疏密的不同,播撒于中涂漆面還是播撒于呂色面的不同,罩明磨顯還是摺漆胴擦的不同,高紋、平紋還是暗紋的不同以及工藝的不同、圖案的不同,帶來日本蒔繪美感的萬千變化。精細纖麗的日本蒔繪漆器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國粹。日本學界承認,其“研出蒔繪”的原點正是中國唐代金銀鈿裝大刀上的“末金鏤”。蒔繪的精巧工藝和金銀粉的大量使用,形成了日本蒔繪豪華絢爛的貴族氣質。明治維新之后,高精復雜的蒔繪技法盛期無可挽回地結束,代之以簡單實用、地方色彩濃郁的髹飾工藝,仍有松田權六、田口善國、大場松魚等人,以擅長蒔繪被評為人間國寶。
日本蒔繪與中國貼金、上金、泥金、描金都用金,其大的不同在于:中國傳統的貼金、泥金、上金、描金用金箔和金箔粉,只有灑金用金銼粉;日本蒔繪用金丸粉、金平粉、金消粉;中國傳統的貼金、上金、泥金、描金用金箔和金箔粉之后不再研磨推光,日本蒔繪除消粉蒔繪之外,用金丸粉、金平粉之后往往或罩無油透明漆再研磨推光,或摺漆再胴擦。日本漆工用金往往嚴守程序,使歷代創造出的蒔繪系統漸漸缺乏活力;中國現代漆工用金,參酌日本蒔繪工藝,表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