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生
摘 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關鍵詞:政府;市場公正
市場本身不可能自發形成和諧穩定的市場秩序,必須靠政府“有形之手”的調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發揮應有的職能,規制不公平經濟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為合理有效的市場經濟秩序的形成提供制度支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作為市場經濟的推動著和建設者,政府必須從全局考慮,確定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角色,轉變自身職能,成為一個合理的、公平的制度提供者、市場正常秩序的維護者。
1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定位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但并不意味著市場的作用是唯一的,同時要解決好政府的“缺位”“越位”問題,更好的發揮兩只手的協同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尊重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政府不能隨意干涉微觀主體的市場行為,也不能對市場中的不正當經濟現象視而不見。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更多是以公正的制度提供者,中性的利益維護著的角色出現的。政府有形之手對市場的調節也是在市場失靈,“無形之手”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下使用的。
在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看來,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并不是干預市場經濟的活動,而是提供制度保障,保持市場的公正。亞當·斯密認為,任何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保持公正,他認為政府的職責:“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個應盡的義務……第一,保護社會,使其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地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其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是說,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斯密在這里就把政府的職責僅限于維護個體的自然自由,自然權利上,這與斯密的政府是“守夜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政府并不是管的最少是最好的,而是政府管的最公正是最好的。國家作為公共權力機構,其應該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保護公民的自由權利,保障其合法的權利不受侵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在科學認識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進入新時代,我們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要通過深層次的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府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采用更加科學的方式方法通過市場作用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等方面的作用。管得少的政府不一定是好政府,管的恰如其分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需要更好的發揮政府對各自不同的“分”的把握能力。
2 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與政府職能轉變
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取決于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問題。從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完全放任的自由主義造成市場的混亂,壟斷、欺詐、商業賄賂等非公平競爭現象嚴重,從而嚴重的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為過度競爭造成的經濟危機更是頻繁出現,且破壞力越來越大,以至于后來主張政府調控的凱恩斯主義出現。但是七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也證明,凱恩斯主義也存在嚴重的理論缺陷,過分的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只會使市場陷入低效率的惡性循環中。雖然計劃經濟體制避免了發生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但是卻造成市場的低效率。因此,我們說,市場經濟出現問題并不能說明自由市場制度出了問題。我們從歷次經濟危機中都可以發現的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經濟危機的出現并不是自由的緣故,而是自由濫用,真實的自由沒有實現的緣故。在這次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開端的經濟危機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兒,正是因為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濫用自身的權利,房貸機構未嚴格審核購房人的資格而違規發放貸款,金融機構任意進行金融創新,放大風險;監管機構失靈,通過政治游說,逃過監管,這一切最后結合在一起爆發了金融危機。所以,我們并不能因為這次金融危機就否定自由市場的理念,而是應該堅定自由市場的理念,但是一定要對市場進行必要的監管和規制,使市場日益規范化。因此,在處理自由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時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度,把本身屬于市場的東西交還給市場,把市場本身不能處理的,需要政府有形之手調節的事情由政府管理。
最具活力、最有效率的市場經濟,是在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政府有效發揮作用。具體到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中,就是要尊重市場發展規律,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擴大市場主體的自由度,在法治層面實現市場主體的自由權利、法律地位的平等。在對市場主體行為進行調節的過程中,避免使用行政權力干預,盡量使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市場法制建設,形成市場規范的制度。
3 政府確保市場公正的措施
發揮社會主義體制機制方面的優勢,通過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督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公正,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克服市場失靈地獨特優勢。
首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維護市場公正,必須著力破除非法壟斷、消除行政保護主義。壟斷行為有悖于市場經濟公平、自由的理念, 其阻礙市場經濟健康、有效、可持續發展。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其往往依賴于政府的行政干預、行政保護,造成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要素流動、公平競爭等方面不平等性。
依據我國的壟斷問題現狀以及現在遇到的壟斷新問題,政府在反壟斷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鼓勵競爭型的自由市場、保護財產權以及確保權利體系,強制實施公正的法律。第二,行政壟斷問題的最終解決要通過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相結合來實現,由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依靠政府職能的徹底轉變,使政府成為超越市場利益的超然的實體,成為整體市場利益的維護者。第三,外資壟斷的問題,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予以解決,針對外資企業的并購,合并等行為通過專門的審查機構予以審查,使外資的收購行為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受到行政干預市場的指責。第四,針對我國的國有企業壟斷問題、自然壟斷問題,最終的解決要靠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設現代企業制度來解決,在國際競爭條件下,我國的國有企業、自然壟斷企業在體制、經營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都面臨現代化的問題。第五,針對我國市場上的其他形式的違反自由競爭精神進行的反壟斷行為,應該根據反壟斷法的原則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判例的形式予以解決,在不斷的司法實踐中完善反壟斷法。市場的自由度和市場的規范化是市場的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為政府,就是要確保市場的自由,規范,市場主體之間競爭的公平。
其次,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快簡政放權,合理劃分事權。簡政放權是是今后發展的趨勢,但是絕不意味著政府對市場放任不管。要克服當前遇到的新問題,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建設和完善新的宏觀調控體系,通過加強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和規劃,在宏觀引導、統籌協調等方面下功夫外,輔之以財政、貨幣、利率等政策工具予干預。政府的宏觀調控重點集中在“好三大攻堅戰,著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轉變發展觀念,其實提高經濟管理能力,通過前瞻性、針對性強、協同性好的宏觀調控措施實現宏觀政策的“點穴式”精準調控,實現經濟的充分而平衡的發展。
“有為的政府”加“有限政府”,把政府不該管的、市場能更好發揮作用的方面要交給市場,使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優化,激發企業和個人創造力,更加積極投入到創新創業中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這就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要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政府要堅決把不該管的事項交給市場,最大限度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審批事項應減盡減,確需審批的要簡化流程和環節,讓企業多用時間跑市場、少費功夫跑審批”。
再次,建立健全公正、完善的市場法制體系和監督體系。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有公正、完善的法制作保障,保證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對違反法制,通過不公平競爭行為,甚至侵害其它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予以懲處,是確保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前提。“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公正監管是公平競爭的保障。改革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和公正監管制度,加快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用完善的法治和公正的監管,促進各類市場主體遵守法律、合法經營。
最后,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倒逼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進一步深化開放,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方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場機制。聚焦突出矛盾和關鍵環節,推動相關改革深化,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把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的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上,我們的每一次理論創新、突破,都極大的激發了社會的創造力,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極大進步。步入新時代,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方法,取得新突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英]亞當·斯密.國富論.商務印書館.北京:1986年第1版,485.
[2][英]理查德·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義.王萍,傅廣生,周春鵬等譯.鳳凰傳媒出版集團,2008年第1版,11.
[3][英]哈耶克著.致命的自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70.
[4][英]哈耶克.自有秩序原理.上冊,鄧正來譯.三聯書店. 1997年版,281.
[5]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年265.
[5][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3.
[6]何樹平,劉凱鵬.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新定位、新要求《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