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 要:醫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重要人才資源,是未來的希望和寄托,培養具有高技術水平及職業道德的醫學人才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結合,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有機融合,達到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為醫學生,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為誓言,未來面對的是特殊的群體“病人”,因此,加強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
1 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1)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以及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隨著當前醫患關系的緊張,醫療糾紛的增加,培養醫學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而且利于醫學事業和諧發展,所以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保證。古人云“病家求醫,寄以生死”,作為一名醫學生,治病救人是職責,因此,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簡單概括為“仁心妙術”,“仁心”不僅是醫德,還包括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妙術”不僅是專業技能,也包含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將人文素養逐漸滲透于專業技術中,真正培養出優秀的醫學人才。
(3)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勢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夢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學生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結合在一起,使每一名學生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2 當前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專業認同較低:在當今醫療環境較為復雜的情況下,通過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部分醫學專業的調劑率較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處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大部分被調查對象認為醫學工作辛苦、繁忙、社會認可度偏低,理想與現實脫節等,因此,加強專業認同教育、提高專業能力很重要。
(2)重專業輕思政: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醫學生的課程比較繁重,專業理論課、實驗課課時安排較多,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安排的較少。課程設置分為專業課、考查課、選修課等,以致于學生在對待課程的態度上也是分為重要、比較重要、不重要。專業課老師上課的時候,學生還能認真聽講,思政人文老師上課的時候,一些學生在玩手機,一些學生看專業書。經過調查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比思政人文課更重要。
(3)醫德教育欠缺:醫學模式從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未來有可能逐漸向強調預測性、預防性、個體化和參與性的醫學新模式演進。當今有個別醫護人員專業能力很強,但是與患者溝通協調能力比較差,甚至會利用自身專業背景,做出一些違背職業道德的事情。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增強醫務人員的職業責任感,規范醫務人員職業道德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態度,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3 構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3.1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我國醫學生教育主要是通過顯性教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公開的手段、公共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要形式有:課堂教育、專題理論講座、政治形勢報告會、大眾教育傳媒等。具有目的性、公開性、時效性及規范性。隱性教育是在教育過程中使被教育者并沒有感覺到在受教育,是一種無意識的接受行為,具有內隱性、愉悅性、廣泛性及持久性。目前,絕大部分醫學院校已經意識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三全”育人過程中,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通過黨團學組織共同發力,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學生會、社會實踐工作以及校園文化建設中等融入德育,使德育滲透到學生學習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形勢政策教育、道德文明教育、新生入校教育、感恩教育、學習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教育形式在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過程中及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起到組織、教育、導向、評價、實踐的作用。加強校園主流文化活動以及具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外,更要強化專業教師在學生活動中的參與性及指導性,形成一種“社會-學校-家庭”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2 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整合
2016年,上海教育領域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課程思政”這一命題,旨在構建融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通識課、自然科學課等多門類課程于一體的立體化課程體系,從而打破不同學科、不同課程之間的功能壁壘,形成全學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體,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教育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自覺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要找準“課程思政”的著力點,黨員教師應成為“課程思政”的先行者,以黨組織生活為平臺,在黨內組織教師黨員探討如何立足課堂陣地,用好教學主渠道,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進方案的活動。另外發揮黨員教師的引領作用,鼓勵各教研室開展以“課程思政”為主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研討,及時更新課程教學大綱,構建具有思政育人元素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3.3 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有機融合
高校政治教師與輔導員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作為高校思政陣地的兩大中堅力量,輔導員隊伍與思政課教師隊伍對于加強思政教育效果責無旁貸。在實際工作當中,兩支隊伍存在著各行其是、單兵作戰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14]16號)明確指出:“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這是高校貫徹“全員育人”方針的政策基礎。高校政治教師與輔導員隊伍要協同一致,將課堂上、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凝聚合力-聯結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內外;增強活力-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固化模式;提升實力-加固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
綜上所述,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有機結合,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堅定醫學生志愿獻身醫學,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李強.加強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路徑探究[J].研究探索,2017,(1):247248.
[2]夏立軍,華敏.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整合[J].沂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25(6):110113.
[3]閔輝.課程思政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2125.
[4]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1):122124.
[5]安然,王勃然.高校輔導員隊伍與思政課教師隊伍協同工作機制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