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軍
【摘要】總體而言,我國產業鏈相對安全,但不同產業鏈安全程度呈現差異性。與民生相關的必需品產業總體安全,但相關質量風險亟待加快提升;部分產業產能過剩風險與部分高端產業存在被國外卡脖子的風險并存;一些行業進口規模不斷增加,伴隨外部市場的風險不斷增加;出口面臨的摩擦不斷增多。今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與市場,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又要不斷提升產業鏈安全,防范各種風險。對于一般性的市場風險、價格風險、技術風險、質量風險等,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自我調節作用。提升產業鏈安全性,關鍵是要確保與民生相關的必需品產業、關系到國家競爭力的產業的核心環節和關鍵環節的絕對安全。在影響國家影響力的產業的核心環節和關鍵環節,大國不能受制于人,核心技術不能化緣。
【關鍵詞】對外開放;產業鏈安全;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124
一、產業鏈風險與產業鏈安全的內涵
(一)產業鏈風險
產業鏈由要素供給、中間品供給、最終品供給、消費者四個重要環節組成。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分工可以充分發揮全球資源、技術等優勢,但也會存在風險。產業鏈全球分工存在的風險包括價格風險、供應風險、質量風險、技術風險等各種風險,還包括產業鏈全部被國外壟斷所引發的各種行為風險。價格風險是指價格波動風險,有時價格過低,有時價格過高;供應風險是指產品不能供應出來或供給不足,或供給過剩;質量風險是指產品質量問題對消費者帶來的風險。
(二)產業鏈安全
與產業鏈風險相對應的是產業鏈安全。產業鏈安全是指,產業鏈各環節沒有價格風險、供應風險、質量風險、技術風險和行為風險等各種風險。
(三)產業鏈安全狀態
根據產業鏈面臨的風險大小,將產業鏈安全與風險狀態分為產業鏈絕對安全、相對安全和相對風險、絕對風險四種狀態。
產業鏈絕對安全是指,產業鏈不受外部沖擊,產業鏈沒有價格、供應、質量、技術和行為等風險;產業鏈絕對風險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鏈受外部影響較大,產業鏈面臨較大的價格或供應、質量、技術和行為等風險;在產業鏈絕對安全、絕對風險中間的兩種狀態,就是相對安全和相對風險。產業鏈相對安全是指,盡管產業鏈面臨價格或供應、質量、技術和行為等風險,但仍相對安全。而產業鏈相對風險是指,產業鏈面臨一定的價格或供應、質量、技術和行為等風險。
二、我國產業鏈安全現狀
總體而言,我國產業鏈相對安全,但不同產業鏈安全程度呈現差異性。
(一)與民生相關的必需品產業總體安全,但相關質量風險亟待加快提升
近年來,我國糧食凈進口量逐年增加,從2008年3 670萬噸增加至2016年的1.16億噸(圖1)。2017年我國糧食進口1.3億噸。但總體而言,目前我國谷物產大于需,糧食產需總量缺口不到2 500萬噸,糧食產業安全。
與民生相關的必需品能滿足居民生存需要,但與民生相關的必需品質量亟待加快提高。比如: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對消費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希望消費質量較高的進口產品。比如:居民更青睞進口奶粉,進口奶粉數量從2007年9.82萬噸增加至2017年的71.81萬噸(圖2)。進口奶粉量不斷增加,說明了消費者對國內奶粉質量的信心不足。
(二)部分產業產能過剩風險與部分高端產業存在被國外卡脖子的風險并存
我國國內部分產業產能過剩。一方面,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比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雖然我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但產能過剩壓力仍存在。另一方面,個別高端產業也存在過剩風險。如近年太陽能光伏產業也出現過剩。
雖然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我國很多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基礎材料等嚴重受制于人,比如:我國高速動車組等成套裝備制造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很多主軸軸承基本依賴進口;為大飛機等國家重大專項配套的基礎研究條件、材料、工藝、技術裝備能力不足。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通訊公司,使得中興通訊公司主要經營活動無法進行,就暴露出在核心技術領域存在“被人卡脖子”的風險。
(三)一些行業進口規模不斷增加,伴隨外部市場的風險不斷增加
我國能源、資源等領域的大宗商品進口規模不斷增加,對外依存度不斷提升,暴露出潛在的風險不斷加大。比如:原油進口不斷增加,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我國原油進口規模從2000年的7 013.43 萬噸,增加至2018年的4.62億噸;與此同時,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從2000年的26.85%增加至2018年的70.83%。(圖3)
我國進口鐵礦石規模增加,占全球鐵礦石進口比重不斷上升。我國鐵礦石規模從1990年的1 419.1 萬噸,增加至2017年的10.75億噸;與此同時,我國進口鐵礦石規模占全球鐵礦石進口比重從1990年的3.54%增加至2017年的68.15 %。(表1)
(四)出口面臨的摩擦不斷增多
隨著我國出口規模不斷增大,我國面臨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以商務部公布的我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看,從2004年的57起增加至2016年的119起,2017年回落至75起,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總的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且涉案金額也呈現增加態勢(圖4)。2004年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的涉案金額為12.6億美元,2016年涉案金額為143.4億美元,2017年涉案金額為110億美元。
貿易摩擦對象不斷增加。1979~1989年,美國對華反傾銷和實施配額限制主要涉及紡織品和一些工業品。2000年后,美國對華反傾銷數量逐年增多,從紡織、輕工等領域逐步蔓延到化工、鋼鐵、機電以及高新技術產品領域。
我國遭受貿易摩擦數量不斷增多,這和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產業分工結構正發生改變有關。20世紀80年代至2008年前后,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產業分工總體呈現互補性。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依靠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優先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加工貿易,出口以初級產品、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發達國家向我國出口相對高端產品,我國與發達國家產業分工呈現互補性。近年來,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的影響,及我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部分制造業回流到發達國家本地,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同質化程度在提升。與此同時,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周邊國家,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也存在競爭。
三、提升產業鏈安全的思路與政策建議
(一)思路
統籌產業全球分工的收益和風險。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既要積極參與全球分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成果,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又要不斷提升產業鏈安全,防范各種風險。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化解和防范產業鏈風險中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業鏈在全球分工和配置,必然會受國際市場影響。對于一般性的市場風險、價格風險、技術風險、質量風險等,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自我調節作用。對于產業鏈的市場風險,需要以平常心態看待。不能因為國際市場正常波動中出現的風險,就放大產業鏈全球分工中的風險。
把握重點領域。提升產業鏈安全性,關鍵是要確保與民生相關的必需品產業和關系到國家競爭力的產業的核心環節和關鍵環節兩大類型產業鏈的絕對安全。在影響國家影響力產業的核心環節和關鍵環節,大國不能受制于人,核心技術不能化緣。
重點施策。對發生概率小,但產生損失較大的產業鏈風險,要提前加以防范,未雨綢繆。一些小概率風險一旦發生,會引發經濟主體策略行為,尤其會對民生產生較大損失時,必須提前防范。
(二)政策建議
1.加快構建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格局
進一步擴大開放,不斷增強全球配置資源能力。產業分工的國際化已是大趨勢,我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時,既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與市場,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需要考慮我國供給、需求因素對國際市場的影響,避免“我國買什么,什么就漲”“我國賣什么,什么就跌”的被動局面,需要在產業進入上有所選擇,不是每個產業,我國都要去發展,而所結合自身優勢和戰略重點去發展相應的產業。
進一步擴大開放與提升產業鏈風險防范能力并重。收益與風險是相伴的。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既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面臨相關的風險,比如: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影響的風險,面臨國際貿易摩擦的壓力,因產業全球化分工面臨的不確定性等。經濟全球化,引發產業鏈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因自然災害導致的供給短缺;產業鏈市場上供應商與中間商的價格操縱;因居民、供應商與流通商的投機行為而導致市場恐慌性搶購;因國家間關系破裂、緊張而導致的貿易中斷。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構建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尤為重要。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開放水平不斷提升,越要加快構建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格局。即便是開放程度較高的美國、歐盟、日本等,也非常注重風險的防范。比如:美國、歐盟、日本對農業實施保護,突出糧食安全。
構建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充分評估擴大開放帶來的收益與風險,充分考慮金融開放、服務業開放、關稅稅率降低帶來的各種風險。比如:服務業進一步擴大開放、關稅進一步降低,對弱勢產業可能會帶來沖擊;我國經濟規模大,在參與全球競爭時,既會改變全球的市場結構,也會對自身帶來一些潛在的壓力與風險。
建立和完善產業鏈風險應對和防范機制。對于一般性的市場風險、供應風險、質量風險、技術風險,建立和完善風險預警監測、風險防范應對機制,形成能適應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風險應對能力。加快完善外資安全審查體系和相關制度,防范形成全產業鏈壟斷。
2.積極拓展多元化的市場和進口來源
為應對制造業貿易摩擦不斷增多的局面,既要不斷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場,尤其是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又要積極拓展內需,積極推動部分出口向內需市場轉型。我國國內市場規模大,應充分利用國內市場需求優勢,不斷提升產業鏈安全性。在進口市場上,積極拓展多元的進口來源,防范外部市場波動對我國產業鏈影響。
3.區分不同產業風險類型,實施相應的提升產業鏈安全策略
對發展資源性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資源、能源供給的保障能力,增強對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供給能力,增強產業鏈安全性。對一般性產業,可以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分工,順應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態勢,主動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對于關系到產業競爭力的核心環節、關鍵環節,堅持我國自主性,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4.不斷提升關系到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安全性
對于關系到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投入大、風險大,一般企業沒有能力投入,或因擔心風險不愿意投入。尤其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技術基礎好、實力強,先進入后通過市場需求偏好、知識產權制度和產業鏈,形成并強化市場地位,國內一般企業難以和跨國公司競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國之重器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立足于自身,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攻堅克難。國內企業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發展初期,由于服務鏈不配套、產品性能不穩定和成本高等原因,難以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使得市場需求不足。因此,需要相關政策工具的組合作用支持其發展。在市場需求方面,以政府采購創造市場需求。這樣不僅能為企業發展引導穩定的市場預期,也有利于企業追求長遠目標,積累研發、技術創新和服務網絡等長期發展能力。另外,政府采購能發揮對市場的引導作用,誘導上下游投資者進入,衍生、延伸出相關產業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降低市場成本。企業在政府采購支持下,逐步進入生命周期的成長和成熟期,將在良好的競爭市場上獲得相對核心競爭力。此時,政府采購政策應逐漸退出。在市場環境方面建設方面,充分運用財政、金融、科技、教育等政策工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運用相關政策支持產業發展時,要按照WTO規則要求,加強政策合規性審查。
5.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
對于進口對外依存度高的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大力發展替代品,不斷提升產業鏈安全。比如:針對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的態勢,加快發展新能源,實現進口替代。對于鐵礦石進口規模大的態勢,加快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化解鋼鐵行業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