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包含對幼兒心理方面的教育方法、幼兒聲樂方面的教學、學前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及舞蹈方面的教學。在諸多課程中,幼兒舞蹈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必修課程。學習如何教授幼兒舞蹈知識,可以對學生的藝術感覺以及肢體協調性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 幼兒舞蹈教學 問題
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科目,幼兒舞蹈教學與藝術類院校開展的舞蹈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存在較大的區別,幼兒舞蹈教學更關注讓學生掌握幼兒舞蹈能力培養的相關知識。[1]在進行幼兒舞蹈教學時,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舞蹈動作、呼吸方式以及情感表達等相關知識,還要讓學生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內容要將舞蹈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這樣才能滿足幼兒教育工作對幼師的要求。
一、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目前,我國許多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幼兒舞蹈教學工作中,沒有形成統一的教學大綱,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這就影響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幼兒舞蹈教學技能的掌握。在教學中,專業教師往往只關注對舞蹈技能、舞蹈編排等知識的講述,忽略了對學生情感表達、口語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進而造成了多數學生只具有扎實的舞蹈功底,卻不懂得如何去教導幼兒的問題。為此,想要更好地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滿足學前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就必須明確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重視提升學生的幼兒舞蹈教學能力。
(二)課程安排不合理。學前教育專業留給幼兒舞蹈教學的課時較少,這也造成了幼兒舞蹈教學的課程間隔較長。相關調查顯示,幼兒舞蹈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中,所占比例較小,每周往往只安排1~2節幼兒舞蹈教學課,按每節課時長90分鐘來計算,學生在每周的學習中,用于學習幼兒舞蹈教學知識的時間最多只有3小時。短暫的學習時間很難保證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都能扎實地掌握,即便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學生只能按照教師安排的教學計劃,完成對舞蹈理論知識、表演技巧的學習,但是無法對不同的舞種進行更細致的學習。
(三)學生缺乏舞蹈基礎。許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該專業之前,并不具備舞蹈基礎,因此,在開展幼兒舞蹈教學時,許多學生因為身體柔韌性不足、肢體協調性較差等原因,影響了學習效果。由于舞蹈訓練要從年齡較小時開始,這也加大了幼兒舞蹈教學的難度。學生對舞蹈練習存在較大障礙,不僅難以快速掌握舞蹈知識,還會產生抗拒心理,厭學情緒嚴重,大大降低了幼兒舞蹈教學質量。
二、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明確幼兒舞蹈教學課程的目標。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根據學前教育工作對幼師的具體要求,明確幼兒舞蹈教學目標,在保證對舞蹈相關理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加入舞蹈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專業舞蹈技能的同時,還具備將舞蹈知識傳授給幼兒的能力。院校應重視幼兒舞蹈教學這門專業學科,增加幼兒舞蹈教學課程的課時,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學習舞蹈知識。另外,增加幼兒舞蹈教學的課時,也能讓專業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舞蹈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教學中從舞蹈基礎開始訓練學生,增加學生身體的柔韌性,加強肢體的協調能力等,這樣才能為后續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另外,具備一定舞蹈基礎的學生,教師應對其進行舞蹈動作的強化訓練,安排種類更加豐富的舞蹈劇目,讓學生鞏固舞蹈動作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對幼兒舞蹈的編排能力與教導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由于幼兒舞蹈教學有著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需要更關注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幼兒舞蹈教學課程中,教師應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對學生運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拿舞蹈編排來說,教師應對學生舞蹈編排能力進行重點考察,要嚴格禁止學生之間互相抄襲,同時還要考察學生在舞蹈中的情感表達能力。對一些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自主學習更高難度的舞蹈技巧,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這類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才能。與此同時,增加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三)增加教學中的音樂鑒賞部分。在教學中,專業教師應加入優秀的古典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提高音樂素養,引導學生分析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區別,掌握兩者的不同特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提高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能將音樂知識更好地運用于舞蹈實踐過程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對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專業課程的關注度,給予學生更加充分的學習實踐,增加教學中對舞蹈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讓該專業學生具備更優秀的幼兒舞蹈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一茹.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J].邢臺學院學報,2018(02).
[2]王蘭蘭.淺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舞蹈創編能力的培養[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11).
(作者簡介:韓明慧,女,本科,朝陽師范高等??茖W校,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