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萍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綜合性學習”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并列的一個學習版塊,它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語文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為了響應新課標的要求,凸顯語文學科的實際應用功能,強調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上海市在2014年對中考語文試卷的題型設置進行了創造性革新,新增“綜合運用”版塊,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通過分析2014-2018年上海市中考語文“綜合性學習”試題的命題趨勢,以期為當下一線語文教學提供些許參考和啟示。
上海市從2014年起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單列“綜合運用”版塊對“綜合性學習”進行考查。題型以主觀題為主,輔之以少量客觀題;題目數量為3道,分值穩定在10-11分;選材來源于校園、藝術、時事等廣闊的生活空間,重視不同領域交叉組合,最大程度地彰顯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體現時代特征、上海特色,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測試材料多以非連續性文本的形式呈現,生動形象,具有趣味性。
通過對2014-2018年上海中考語文試卷“綜合運用”部分的分析,筆者發現“綜合性學習”命題呈現出以下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同樣提出“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傳統文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地中考試卷中。上海市“綜合性學習”試題在命題材料的選擇上別出心裁,緊扣新課標的要求,就地取材,將上海本土的風俗民情、方言土語、文化遺產納入中考命題中,凸顯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充分體現上海中考的本土化特征。
如2014年試題“愛因斯坦與上海的特殊情緣”,取材于考生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既有真實性,又有本土特色。題目選項中涉及到的幾處地點都是上海著名的地標性景點,地域特征鮮明。2015年以“弄堂游戲”為主題整合三則材料,分別是程乃珊的散文《童年的弄堂游戲》、關于弄堂游戲的說明文、關于弄堂游戲郵票發行的通訊報道。“弄堂游戲”是極具上海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這樣多文本的組合材料,不僅考查學生對于不同文本的閱讀理解和信息整合能力,同樣能夠加深學生對于上海獨特民俗文化的關注和思考。2016年選取了歡歡和樂樂兩位人物的對話作為命題材料,繼續延續傳承地域文化的思路,對話內容涉及上海石庫門弄堂、上海馬路和行政區名字的由來,旨在揭示上海獨特的地域文化密碼。
除此之外,歷年題目還涉及到上海不同的主題博物館、上海獨特的民風民俗等,地域特色鮮明。多樣化的試題設置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充分融合,盡管選材的視角各不相同,但試題的價值觀念都指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風俗民情,旨在引導學生用“語文眼”觀察生活,以增強愛國愛家的民族自豪感。
上海在2009年參加了PISA測試,測試結果顯示,上海學生在連續文本閱讀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成績上存在顯著差距。非連續文本是相對于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憑借其直觀、簡明、概括性強的特點被現代社會廣泛運用,學會從非連續性文本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應該具有的閱讀能力,也是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從2014年開始,上海市“綜合性學習”試題所選擇的的材料均為非連續性文本,并且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
2014年試題“愛因斯坦與上海的特殊情緣”選擇愛因斯坦雕塑的照片作為材料,圖文結合;2015年試題新增散文、說明文字和報紙通訊三則材料,多文本組合運用,非連續性文本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學生既要從整體出發把握多文本傳遞的主題信息,又要從局部角度入手,思考獨立文本所要表達的內涵;2016年以人物對話為材料,同時增加手機圖片作為命題依據,充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在試題中的應用;2017年則以新聞摘錄、調查數據、作家視角和觀眾留言等多種非連續性文本形式作為鏈接材料,從不同角度呈現博物館與人們生活的聯系,考查學生多角度分析掌握信息的能力。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非連續性文本取材于現實生活,將學生的學習環境直接設置為社會生活的某一情境。其在試題中的多樣化應用,有利于從多個角度充分考查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和運用語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語文和生活的聯系。
如2018年試題:
某學校藝術社團日前在校園宣傳展板上,介紹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引發同學們的關注。
藝術家們用這樣的“奇葩”方式組合,是“奇妙”還是“奇怪”?
【交響樂演繹魯迅作品】
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創作了交響樂《魯迅》,以《社戲》為序曲,
共有《閏土》《阿Q》《祥林嫂》等九個樂章,演繹魯迅的文學作品。
【京劇韻白朗誦古詩詞】
在《朗讀者》節目中,京劇名家王佩瑜用京劇韻白朗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種新奇的朗誦形式,令人眼前一亮;不少年輕人也從中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
大型雜技劇《神話》借助雜技特有的肢體語言,講述關于天地開辟、
萬物起源的中華創世神話。該劇編導表示:“雜技為神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及想象空間。”
24.由此同學們又想到了一些現象,其中屬于藝術類“奇葩”組合的兩項是_、_(4分)
A.昆曲《牡丹亭》融入電子音樂 B.維也納交響樂團來到上海演出
C.路邊的電話亭變身書刊閱覽亭 D.蘇州評彈彈唱《威尼斯商人》
E.中華武術和西洋拳擊同場競技 F.儒家經典《論語》翻譯成英語
25.細心的同學發現材料中遺漏了一個小標題,請你擬一個供社團選用。(3分)
26.社團組織同學們討論:藝術家們用這樣的“奇葩”方式組合,到底是“奇妙”還是“奇怪”?請說出你的見解,并說明理由。(3分)
這是一道典型的非連續文本試題,以“校園藝術團日”為背景,選取宣傳展板上的“奇葩”節目組合方式,要求學生擬寫標題、對“奇葩”節目組合方式進行思辨性評價。試題內容不僅包含傳統的中華創世神話傳說,同樣涉及當下熱議、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試題選取當下的社會熱點材料,增強了選文與考生認知的親近度,極易引發他們的興趣。考生自然有話可說、有話愿說。
非連續性文本在試題中的“情境化”應用使學生的語文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相溝通,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語文課堂由校內擴展到校外,真正實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預計未來非連續性文本將會繼續在“綜合性學習”試題中發揮擔當作用,從多維度考察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領語文教學不斷開拓學生閱讀視野,為未來工作和生活做準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按照認知的復雜程度,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六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安德森等人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使用40年之后對其進行了修訂,按照修訂之后的六階段認知過程來看,識記、理解和應用屬于比較簡單的認知能力,通常被稱為低階思維能力;而分析、評價和創造則屬于較為復雜的認知能力,被稱為高階思維能力。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
《課標》提出,綜合性學習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個體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特別注意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顯然,踐行《課標》理念,需要適當發展初中學生的鑒賞評價、探究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
通過對上海市近五年中考語文試卷的分析,筆者發現,“綜合性學習”部分對能力的考查逐漸由低階思維能力轉向高階思維能力。2014年三道題目的考查均指向低階思維能力,未涉及鑒賞評價、探究創新等高階思維能力。而2015年開始增加對于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考查,24題要求學生選擇郵票,運用修辭手法描述郵票中的畫面,這就需要考生根據圖畫信息進行圖文轉換,同時調動生活體驗,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加工,“化靜為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2018年試題以學校藝術團日為背景,24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選擇屬于藝術類“奇葩”組合的節目,雖然是以客觀題的形式來考查,但是難度并不低,學生需要在理解節目的基礎上調動自身已有的知識積累,發揮想象力進行節目之間的探究和創新;26題要求學生對于“奇葩”節目的組合方式進行評價,這需要考生將新穎的節目組合方式與傳統節目方式進行比較分析并鑒賞,不僅考查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上海卷“綜合性學習”試題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考查從無到有,越來越重視。題目的選項不再是對文本信息的簡單轉述或整合,而要求學生對文本內容、題目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和判斷,用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復雜的思考。
初中生正處于由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應在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與表達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鑒賞評價能力,以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
圖文結合一直是“綜合性學習”試題命制中常用的一種形式,但是在以往的試題中,圖片通常只是形式上的“擺設”,學生回答題目既要看圖片,也要讀文字,沒有起到提升試卷內涵的作用,很難發揮其真正的語用功能,在激活圖片的語用功能方面,上海卷命題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如2015年上海卷以“弄堂游戲”為主題命題,選取了弄堂游戲的照片,要求學生使用修辭手法展開想象,對圖片進行描述。學生在答題時需要看清圖片的內容,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又如2017年,題目中以圖片的鏈接材料作為26題的答題依據,要求學生在讀懂鏈接材料的基礎上補寫倡議書。考生要在讀懂圖片的基礎上,準確提取圖片傳遞的有效信息,明確圖片傳遞的價值判斷。這樣的設計使得圖片不再只是“裝點”試題的需要,而成為試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命題趨勢是教學的風向標,筆者通過分析上海市近五年中考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命題趨勢,以期為當下一線語文教學提供些許參考,具體如下:
語文即生活。“語文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PISA認為,根據作者的寫作用途或作用,閱讀情境可以分為四類:為個人應用而閱讀,為公共應用而閱讀、為工作而閱讀、為教育而閱讀。凡是與學生有關的學習情境、生活情境、交際情境,都應成為語文學習的場域。上海市近五年“綜合性學習”命題材料多來源于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這啟示我們:教師應充分整合學校、社會等各方資源,開展真實的語文教學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場域。
如在“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大街小巷,與社會民眾對話、訪談,使學生跳出課堂“言語”教學的束縛,在親身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感悟語言的魅力,建構語言應用的知識,提高自身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縱觀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綜合性學習”部分都成為弘揚地域文化的重要陣地,上海卷更是連續五年以上海本土地域文化作為命題材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課程。
如山東素以“齊魯大地”“禮儀之邦”而著稱,當地中學可以依托濃郁的文化氛圍開展文化游學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孔廟、孔府,身臨其境,體悟“齊魯文化”;親手制作風箏和木板年畫,了解民族工藝品的傳承歷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地域文化是地方最鮮明的標志。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更需要千萬學子的躬身實踐。
從近五年試題中我們不難發現,“綜合性學習”的命題材料不再是單一的文本形式,常常由多種不同的文本組成。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整合”意識和“整體”思維,就某一主題設置“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多元閱讀”,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
如在學習魯迅作品《故鄉》時,教師可以將魯迅的其他文章、他人描寫魯迅的文章以及對魯迅作品的文學評論整合在一起,開展任務性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感悟魯迅筆下的人物和魯迅作品的特點,使學生在“多元閱讀”的基礎上,走近魯迅,感悟文學。
中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其試題命制的特點和趨勢都是以能力要求為核心的。這就要求教師關注自己課堂的“問題容量”和“思維容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入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鍛煉,培養學生鑒賞評價、探究創新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設置“學習任務群”,以任務導向驅動學生發現問題,倡導學生從辯證思維角度探究問題的多樣性,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同小組成員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高階思維教學并不是否定低階思維的教學,學生只有具備了低階思維,高階思維才有了發展的可能。高階思維的訓練,本質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其未來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
總之,上海卷近五年的中考試題力圖貫徹新課標的評價理念,在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為其他省市的試題命制提供啟發和借鑒。但“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題型,在測試材料、測試內容、試題形式的選擇上還需進一步探討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發揮“綜合性學習”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價值,使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長”“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