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楚/廣西大學文學院
本文通過對《后漢書》與《三國志》中《呂布傳》的對讀,一共發現有87處不同之處,其中包含如“柰”、“奈”等異體字的區別、句讀的區別、同一位置增減字的區別等多處不同。本文著重分析兩書中記載出入較大的史實并探究《后漢書》《三國志》敘事風格的差異。
對比《后漢書·呂布傳》與《三國志·呂布傳》所載史實,主要有三處不同,在此加以分析。
關于呂布出武關投奔袁術的經過,《后漢書》與《三國志》有不同的記載。茲列如下:
布與傕戰,敗,乃將數百騎,以卓頭系馬鞍,走出武關,奔南陽。袁術待之甚厚。布自恃殺卓,有德袁氏,遂恣兵鈔掠。術患之。布不安,復去從張楊于河內。
——《后漢書》
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布自以殺卓為術報讎,欲以德之。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
——《三國志》
根據《后漢書》的記載,袁術接納了前來投奔的呂布,并厚待了他,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呂布投奔了袁術,但袁術沒有接納他。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總結稱:“呂布傳,壽《志》謂‘布投袁術,術拒而不納,乃投袁紹?!丁稌分^‘布投術后,恣兵鈔掠,術患之,布不安,去從張楊?!煌?,蓋皆各有所據,固可兩存其說?!笔聦嵣?,這兩種情況只可能發生一種,不可能出現袁術既接納呂布又不接納呂布的矛盾狀況。
《后漢書》與《三國志》都認為呂布投奔袁術是因為呂布誅殺董卓為袁術報仇。甚至《后漢書》中生動地描寫了呂布逃走之時還不忘將董卓人頭掛在馬鞍上帶走的情形。此處未必屬實。《后漢書·董卓傳》云:“乃尸卓于市,天時始熱。”《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引《英雄記》言:“布以四月二十三日殺卓,六月一日敗走。”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若想將尸體的頭顱保存地如此完好,是十分困難的。況且,呂布拿頭顱是為了向袁術邀功,證明是自己殺死了董卓為袁術報仇,但是呂布殺死董卓之事天下皆知,又何需拿董卓的頭顱來證明呢?《后漢書》與《三國志》都記載了袁紹起兵伐董,以致連累了自己的叔父袁隗,董卓將袁隗的宗族全部殺死。正因如此,袁術與董卓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呂布才率先想到投奔袁術。
《后漢書》中記載了袁術給呂布的一封信,言:“術欲引布擊備,乃與布書曰:‘術舉兵詣闕,未能屠裂董卓。將軍誅卓,為術報恥,功一也……將軍有三大功在術,術雖不敏,奉以死生?!薄度龂尽放帷蹲ⅰ芬队⑿塾洝芬嘌裕骸靶g報書曰‘昔董卓作亂,破壞王室,禍害術門戶,術舉兵關東,未能屠裂卓。將軍誅卓,送其頭首,為術掃滅讎恥,使術明目于當世,死生不愧,其功一也……將軍有三大功在術,術雖不敏,奉以死生。’”《三國志》中未言送董卓首之事,而裴《注》引文稱“將軍誅卓,送其頭首”,而《后漢書》中本身就提到了“以卓頭系馬鞍”,卻在引文中不提“送其頭首”一事。除此之外,兩篇引文之意大體相似,都是袁術贊揚呂布誅殺董卓一事,并認為這樣的功績足夠讓自己奉以死生。盡管這種書信所言大多是套話,但也可以說明呂布誅殺董卓為袁術報仇一事,在袁術心中有很重要的意義。如若當初呂布誅殺董卓后投奔袁術,袁術將其拒之門外,今日又怎好意思講出“術雖不敏,奉以死生”這種話。所以,通過此信可以得知,袁術在呂布逃出長安之時應該是厚待了呂布的。故此處《后漢書》的記載更為合理。
根據《后漢書》記載,呂布貪利,不善于人際交往。在張楊處“楊下諸將皆欲圖之”;在袁紹處“將士暴橫”;下屬陳登“陰合眾部,以為內應”;對許以財幣相送的臧霸“而未及送,布乃自往求之”;部下侯成“乃與諸將共執陳宮高順,率其眾降”。而呂布自身也生性多疑,面對董卓,布因“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面對張楊,布懼謂楊曰:“與卿州里,今見殺,其功未必多。不如生賣布,可大得傕等爵寵”;面對袁紹,布不自安;面對侯成飲酒,他說“為欲因酒共謀布邪?”由此可以看出,《后漢書》所載,呂布在袁術處居功自傲,恣兵鈔掠,但袁術并未圖謀殺死呂布,只是以呂布為患,呂布察覺到袁術以自己為患,害怕自己被袁術所害,就逃走了。這是符合呂布貪利,不善與人交往,但又多疑敏感的特征的。
趙翼認為,二種說法可以兩存,但司馬溫公在《資治通鑒》中采用了《后漢書》的觀點?!顿Y治通鑒》卷六十言:“呂布自武關奔南陽,袁術待之甚厚。布自恃有功于袁氏,恣兵鈔掠。術患之,布不自安,去從張楊于河內。”
據《后漢書》載“布及宮、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三國志》載“于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后葬之。”陳宮與高順的死因在二書中的記載不同——《后漢書》認為,陳宮和高順是被縊死后再斬首的,而《三國志》認為,陳宮和高順是直接被斬首的。
在古人的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軀體是不得隨意傷害的?!度龂尽分芯陀胁懿俑畎l代首,夏侯惇拔目啖睛的故事,此都在說明古人心目中身體完整的重要性。
在中國歷史上,縊死、鴆殺和斬首都是最常用的處死手法,縊死和鴆殺是為了使尸體具有完整性,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留全尸”。呂布曾被封為“溫侯”,又因誅殺董卓、匡扶漢室有功,呂布一直也以此為功。在《與韓暹楊奉書》中,呂布說:“二將軍親拔大駕,而布手殺董卓,俱立功名,當垂竹帛。”在《與瑯邪相蕭建書》中又說:“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正因為呂布被封為侯爵,其又有匡扶漢室之功,所以曹操才會選擇縊死呂布。
據《三國志》載“會使者至,拜布為左將軍?!迸帷蹲ⅰ芬队⑿塾洝费裕骸俺⒁圆紴槠綎|將軍,封平陶侯。使人於山陽界亡失文字,太祖又手書厚加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并詔書購捕公孫瓚、袁術、韓暹、楊奉等?!背⒔o呂布進爵,讓呂布討伐袁術??墒呛髞韰尾加峙c袁術結成了同盟,《三國志》稱之為“布復叛為術”,《后漢書》稱之為“布遂復從袁術”?!度龂尽分械摹芭褳椤睉斫鉃椤芭炎儩h室而投靠仲家”,《三國志》前文所言,呂布被朝中使者封為左將軍,此時袁術已稱帝,所以“叛”字應當是指呂布背叛了漢室而投降仲國。裴《注》引《英雄記》:“布遣許汜、王楷告急于術。術曰:‘布不與我女,理自當敗,何為復來相聞邪?’汜、楷曰:‘明上今不救布,為自敗耳!布破,明上亦破也。’”其中許汜、王楷稱袁術為明上,并將袁術與呂布的利益緊密相連,可知呂布與袁術達成了同盟,由原來的朝廷將軍變成了亂臣賊子。而曹操代表的是漢室政權,曹操討伐呂布師出有名,況且呂布也是朝廷命官,所以曹操需要將呂布的首級送給獻帝。因為呂布曾是溫侯,又有恩于漢室,也是皇帝任命的左將軍,所以曹操在處死呂布時并未直接斬首,而是選擇了相對溫和和體面的縊殺。但是在殺死呂布后,曹操需要向獻帝復命,至少在名義上需要向皇帝報告討伐亂臣的情況,所以曹操又將呂布首級砍下。
明白了呂布縊死后而斬首的原因,就不難推斷出《后漢書》的記載似乎不太合理??O死后再斬首比直接斬首多一道程序,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一般不會多此一舉。陳宮與高順只是呂布手下的謀士和將軍,陳宮原為曹操謀士,后投降呂布,《三國志》言陳宮自知罪深,所以阻止呂布投降曹操。在呂布被曹操俘虜后,曹操想招降陳宮,但陳宮并不答應?!队⑿塾洝放c《后漢書》皆言曹操詢問陳宮死后母親與妻兒如何,由此可知曹操與陳宮關系并不一般,但這種關系并不足以讓曹操縊死陳宮后再斬首。
如果說陳宮與曹操關系密切,曹操或許念及舊情給陳宮一種相對體面的死法,但縱觀《后漢書》與《三國志》,未見曹操與高順有過對話。高順不但善于用兵,也明于事理,對呂布更是忠心耿耿。曹操酷愛人才,在征討呂布時收降了張遼、臧霸等名將,也收降了侯成、宋憲之流,卻對高順不聞不問就殺害了。這或許可以說明,高順與呂布關系十分密切,曹操不可能再招降高順了。高順,史書無傳,其事跡僅見于《呂布傳》,可知其地位并不高,在史書中并未看出曹操與高順有任何交情,那曹操為何要將高順先縊死后斬首呢?
檢索《三國志》發現,縊死后再斬首的,只有呂布,可知這是一個極個別的現象。所以,似乎《三國志》所言陳宮和高順被曹操斬首更符合歷史原貌。
對于李傕、郭汜等涼州人作亂的原因,《后漢書》與《三國志》亦有分歧。《后漢書》認為是“允既不赦涼州人,由是卓將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而《三國志》認為是“布自殺卓后,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本烤故菂尾嘉窇譀鲋萑藢е聸鲋萑嗽购拮鱽y,還是王允不赦免涼州人使涼州人作亂呢?筆者認為,在李傕與郭汜作亂進攻長安一事中,王允和呂布都起了關鍵性作用。
《后漢書·呂布傳》言:“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同三司,封溫侯?!薄度龂尽尾紓鳌费裕骸霸室圆紴閵^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贝送猓逗鬂h紀 ·獻帝紀》言:“于是呂布為奮武將軍,假節,開府,如三公。”《東觀漢記·呂布傳》言:“呂布以奮威將軍,如三事。”《唐六典·尚書吏部》注文言:“又呂布有董卓之勛,開府如三司?!彼^開府是指將軍取得與三公類似的地位,設置官署,自選僚屬,在政局中樞中處于重要的地位。據此可知,所謂“儀同三司”并不只是在排場上與相當于三公,而是實實在在有了類似三公的權力。所以,對于朝中決策,呂布是可以參與其中的。
《后漢書·王允傳》與《后漢書·董卓傳》都提到王允處理涼州將領的意見,但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锻踉蕚鳌费裕骸霸食踝h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首h罷其軍……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睆拇丝芍踉书_始想赦免涼州部曲,呂布不愿意讓他們得到赦免,王允認為董卓手下之人無罪不需要赦免,但是為了穩定關東諸侯,需要罷免他們的兵權。王允并非想誅殺涼州人,誅殺涼州人只是百姓傳的謠言。而《后漢書·董卓傳》中言:“傕等恐,乃先遣使詣長安,求乞赦免。王允以為一歲不可再赦,不許之……傕等然之,各相謂曰:‘京師不赦我,我當以死決之。若攻長安克,則得天下矣;不克,則鈔三輔婦女財物,西歸鄉里,尚可延命?!北M管這里的“不赦”與《王允傳》中的“不赦”意思不同,《王允傳》中的不赦是因為王允認為他們無罪,他們只是聽從主將的命令,而此處的不赦是因為王允認為一年只能赦免一次,不能再進行赦免。但在李傕、郭汜看來都是朝廷并未頒布赦令來赦免自己的罪狀。按《后漢書·董卓傳》所載,王允欲誅殺涼州人,這與《后漢書·王允傳》所言,王允認為他們無罪是矛盾的?!逗鬂h書·呂布傳》與《后漢書·董卓傳》所說相近。
再看《三國志》中對于此事的記載?!抖總鳌费裕骸凹葻o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薄秴尾紓鳌费裕骸安甲詺⒆亢螅窅簺鲋萑?,涼州人皆怨。”《賈詡傳》言:“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三國志》中并未提到在涼州將領叛亂中王允起到的作用。即便前文已說,呂布可以開府,儀比三司,但根據《三國志·呂布傳》言,呂布與王允共秉朝政。要誅滅董卓舊部這樣重要的事情,很難想象王允對此事完全不知,全權交給呂布負責。所以,《三國志》對此事的記載沒有出現王允或許是不恰當的。
此事說法各異,但有幾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其一,呂布和王允都對董卓手下的涼州將領沒有好感。無論《后漢書》所寫“王允言,一年不能再赦”,還是《三國志》寫的“呂布畏惡涼州人”,都反映了二人對涼州將領的態度。呂布作為并州人,與董卓的涼州派系本身就存在隔閡。況且,呂布殺死了董卓,而李傕、郭汜二人是牛輔部下,牛輔是董卓的女婿,此二人與董卓關系密切。所以,呂布既害怕涼州將領找他尋仇,又厭惡之前涼州將領飛揚跋扈的態度,王允應有同感。其二是,涼州軍隊處理起來相當棘手。據《后漢書》記載,董卓死后,牛輔等人作亂,呂布還派遣李肅討伐牛輔,結果李肅戰敗。盡管最終牛輔被殺,叛亂暫時平定,但依然埋下隱患?!逗鬂h書·王允傳》言:“允議罷其軍?;蛘f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梢曰矢αx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陜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试唬骸蝗弧jP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陜,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笨芍?,處理涼州將領是十分棘手的事情,如果讓他們解兵,那么他們就會懷疑自己可能有危險;罷免他們,讓皇甫嵩率軍鎮守陜地,則關東又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正因為處理涼州軍隊之事過于復雜,所以才會看到在《后漢書》中,不同傳中有不同說法。
筆者認為,《三國志·呂布傳》所言,呂布畏惡涼州人是符合史實的?!逗鬂h書·呂布傳》所言,允既不赦涼州人與《后漢書·王允傳》所言此輩無罪,似有沖突。前文已說,無論出于哪種原因“不赦”,在李傕、郭汜看來就是朝廷并未赦免自己的罪行。再加上王允下令解除他們的兵權,而他們剛剛發動過叛亂,他們心中自然懷疑這是王允要對他們下手。更有賈詡的計策和民間的風聲,加劇了他們進攻長安。由此看來,在此事的記載上《后漢書》與《三國志》互相補充。
正如牛運震《讀史糾謬》中稱《后漢書·呂布傳》“殊繁曲,不如《三國志》之簡至?!蓖ㄟ^《呂布傳》,很容易看出《三國志》簡質而《后漢書》繁縟。
首先是《后漢書》中記載了《三國志》中不曾記載的事情,如臧霸贈幣和呂布夫人勸呂布不要出城迎敵。
其次是同一件事《后漢書》中的記載更加詳細。同是從袁紹處出逃,《后漢書》言:“紹聽之,承制使領司隸校尉,遣壯士送布而陰使殺之。布疑其圖己,乃使人鼓箏于帳中,潛自遁出。夜中兵起,而布已亡?!薄度龂尽费裕骸安加X其意,從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陳壽記事只是簡單地說了袁紹派人夜晚偷殺呂布沒有成功,具體為什么沒有成功并未交代。而范曄則是細致的描寫了呂布懷疑袁紹要害他,自己用計謀逃走。相較《三國志》,《后漢書》的記載更加詳細生動。又同是侯成等人投降,《三國志》言:“太祖塹圍之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后漢書》言:“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使客牧其名馬,而客策之以叛。成追客得馬,諸將合禮以賀成。成分酒肉,先入詣布而言曰:‘蒙將軍威靈,得所亡馬,諸將齊賀,未敢嘗也,故先以奉貢?!寂唬骸冀贫涞柔j釀,為欲因酒共謀布邪?’成忿懼,乃與諸將共執陳宮、高順,率其眾降?!标悏劭陀^的敘事了歷史事實,告訴讀者,侯成等人把陳宮綁了,投降曹操。而范曄的敘事要更加生動,侯成本是好意奉貢呂布,呂布多疑,以為侯成有投降之心,這樣一來就更加突出了“三月,上下離心”的事實,也使得記述更加生動。《三國志》中對于文獻的引用不足《后漢書》亦有補充?!度龂尽费裕骸安加毛暡撸踩苏f暹、奉,使與己并力共擊術軍,軍資所有,悉許暹、奉。於是暹、奉從之,勛大破敗?!薄逗鬂h書》言:“布用圭策,與暹、奉書曰:‘二將軍親拔大駕,而布手殺董卓,俱立功名,當垂竹帛。今袁術造逆,宜共誅討,柰何與賊還來伐布?可因今者同力破術,為國除害,建功天下,此時不可失也?!衷S破術兵,悉以軍資與之。”陳壽說呂布遣人勸說韓暹、楊奉,并未細言如何勸說。而范曄將呂布與韓暹、楊奉所寫的書信列出,使敘事更加詳細。
再次,《三國志》的敘述不如《后漢書》簡明,有重復之嫌?!度龂尽费裕骸按淌范≡瓰轵T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薄逗鬂h書》言:“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甚見親待……董卓誘布殺原而并其兵?!薄度龂尽非拔囊蜒浴按笠娪H待”,后文又言“布見信于原”,此二句句意大體相似,故不如《后漢書》簡潔。
最后,《三國志》敘事注重事情的完整性,對于細節往往敘述簡略;而《后漢書》則反之?!度龂尽费裕骸疤嬷輰m也,問宮欲活老母及女不?宮對曰:‘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嬲兖B其母終其身,嫁其女。”《后漢書》言:“操謂陳宮曰:‘公臺平生自謂智有余,今意何如?’宮指布曰:‘是子不用宮言,以至于此。若見從,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宮曰:‘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購驮唬骸吻淦拮雍??’宮曰:‘宮聞霸王之主,不絕人之祀?!薄逗鬂h書》中運用了對話的形式,使得場面更加生動,尤其是曹操對陳宮所說的“今意如何”句,一則體現曹操戰勝呂布得意洋洋之心,二則是對陳宮當年背叛他的諷刺。寥寥數筆,奸雄之貌躍然紙上。曹操分別詢問了陳宮老母與妻子,陳宮也分別作答,往復對話顯得文章節奏舒緩,突出陳宮從容不迫的赴死狀態。但最終曹操是否奉養了陳宮老母和妻子便不得而知?!度龂尽分斜M管沒有這樣生動的對話刻畫豐滿的人物形象,但寫了曹操言而有信奉養陳宮老母,并送陳宮女兒出嫁。由此可以看出,陳壽寫史注重的是事件自身的完整性,而范曄寫史則是注重敘述本身的生動性。
當然,也有部分事情《三國志》記述要比《后漢書》詳細。例如,在說呂布與王允會面之時,《三國志》稱:“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后布詣允……”而范《書》單說:“因往見司徒王允……;又如《三國志》言:“郡縣皆應,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倍逗鬂h書》言:“邈從之,遂與弟超及宮等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之?!苯Y合《三國志·程昱傳》可知,此時程昱與荀彧在鄄城駐守,鄄城并未響應呂布。此處《后漢書》的省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意表示不明。
通過對二書《呂布傳》的對讀,可知《后漢書》與《三國志》記述的史實有所差異,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很難準確辨明哪部史書的記載更符合史實,但是只要經過科學的論證,探尋出接近歷史的真相還是有可能的。通過細讀文本,一定程度上辨明了二書所載的史實正誤,也分析出了二者敘事風格的差異,這正是本文寫作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