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春宇/內蒙古民族大學
奈曼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的西南地區,地處東經 120°20′35″~121°36′00″,北緯42°14′17″~43°32′14″之間。奈曼旗北與開魯縣大致以西遼河為界,西北隔老哈河與翁牛特旗相鄰,西南方向為敖漢旗,南側毗鄰遼寧省的阜新市和北票市,東側為庫倫旗,屬于中國的東北地區。奈曼旗位于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全旗地形地貌特征可簡要概括為“南山中沙北河川,兩山六沙二平原”。其南部地勢崎嶇,位于陰山山系燕山山脈東段七老圖山余脈努魯爾虎山的東北末端,如老道山、桃山、青龍山、等大都分布在此;中部地區以沙地為主,屬于科爾沁沙漠的南部邊緣地帶;北部多開闊平原。
新石器時代的奈曼旗便有人類聚居活躍于此,“八五”期間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就在奈曼旗土城子村的西南方。興隆洼文化年代距今約8000多年,“興隆洼文化大體分布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教來河和大凌河流域。這種文化不僅有一定的分布面,而且在某些地方還有相當密集的遺址”。奈曼旗正處于興隆洼文化類型的分布范圍內,這里有早期興隆洼文化遺址十余處。奈曼旗的文化序列不斷傳承演進,文化脈絡排列清晰,西遼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遺址在這里都有大量的發現。奈曼旗境內現已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有143處,其中興隆洼文化遺址10處、紅山文化遺址25處、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100余處、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10處。時間范圍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延續到青銅時代晚期,中間從未中斷,文化底蘊深厚。
進入了歷史時期,這里更是匈奴、東胡、鮮卑族、烏桓、契丹及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駐牧之地。奈曼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華夏民族的過渡地帶。至今這里仍存有燕國為抵制東胡族南下修筑的軍事防線——燕北長城殘段,它橫穿土城子鎮、沙日浩來鎮、新鎮,長達67.3公里。長城沿線還設有城址,如土城子城址、善寶營子城址。長城、防御城址是戰漢時期中原政權對這一地區實行有效管轄的真實寫照。這一地區歷經眾多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衰更迭,直至契丹建國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駐牧民族。
筆者根據現有的數據資料統計,奈曼旗365個不可移動文化遺存中以遼代遺址居多,共227個。遼代遺址的類型主要分為聚落址、墓葬、城址、礦冶遺址四大類,其中聚落址200個,墓葬24座,城址2個,礦冶遺址1個。因為遺址眾多且數據資料龐大,故在文中只列舉典型的遺址以作研究參考。
1、阿都烏素遺址
阿都烏素遺址位于奈曼旗東明鎮阿都烏素嘎查4華里的沙丘耕地及林帶中。2019年4月初,筆者隨學校考察隊前往阿都烏素遺址進行實地調查。遺址地表多為流沙所覆蓋,四周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所環繞。遺址的東側為一片防風固沙林,周邊被辟為農田耕地。該遺址的分布面積較大且分散,地表遺跡因流沙覆蓋不明顯,文化層擾動破壞程度大。考察人員在遺址區內發現有遼代遺物的殘片,如篦點紋灰陶片、白釉瓷片、銅片等。在田野考察過程中使用了無人機拍攝以求更全面地觀察遺址周邊自然環境及分布狀況。
“在南北長約11公里,東西長約17公里,總面積約為19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分布有大量的古代遺址。這些遺址彼此間相距約0.2~1公里,呈高密度團狀分布的態勢”。經李鵬先生考證阿都烏素遼代遺址群是遼代的冬捺缽地之一,應是遼興宗統治時期重要的冬捺缽之地—“中會川”。“捺缽”是遼代特色的社會制度之一,遼朝的“捺缽”往往是皇帝處理南北政治、軍事、朝貢等政務的重要場所。《遼史》記載:“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畏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捺缽”的出現和發展與契丹族的游牧經濟發展和遼朝的地域環境相適宜,具有游牧民族特色。
2、泊和烏蘇東南遺址
泊和烏蘇東南遺址位于奈曼旗黃花塔拉鎮泊和烏蘇嘎查東南200米沙沼中,東600米為東北—西南走向的通赤高速公路,西北200米處為泊和烏素嘎查李巴圖家。遺址所在地四周平坦開闊,地表為黃沙所覆蓋。遺址北部為開闊平坦的堿草甸子,西部邊緣地帶現已辟為林地,東部現為農田耕地。該遺址面積較大,布局較完整,東西600米,南北150米,文化層深約1米。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在該遺址的西側發現了五間遺跡清晰的并排房址。遺址由于處于沙沼中,損毀程度較輕,散布有大量的遼代遺物殘骸,如布紋瓦、白釉盤、陶罐口沿等。另外,該遺址所在的泊和烏素嘎查周邊還有幾個規模相對較大的遼代聚落址,與該遺址相鄰近。
1、蕭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地位于奈曼旗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灰山南坡的東西延展地帶,為遼中后期的蕭氏后族墓地,以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為代表。陳國公主墓發現于1986年,根據墓中出土的墓志銘可知,墓主人為遼圣宗朝秦晉國王皇太弟耶律隆慶之女陳國公主及其駙馬蕭紹矩。陳國公主墓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出土文物數量最多的遼代貴族墓葬,現已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寢背靠灰山,南側為斯布格圖村,西側現已開辟為果園,東側多為崎嶇溝壑。墓葬形制為中型多室磚室壁畫墓,由墓道、天井、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個部分組成,全長16.4米。墓道呈斜坡式,兩側均繪制有侍從牽馬出行圖。墓道兩側壁畫的內容相似均為侍衛牽馬作緩步行走狀,人和馬面向墓道口寓意出行。壁畫差異在于東側為黃色牡馬,西側為黑色牝馬,背景圖案均為祥云和樓榭廊檐。在墓門是磚石結構仿造中原地區斗拱式的木制房檐樣式,上方施以彩繪,墓門上還繪有大片的纏枝花卉紋樣。前室的壁畫繪于東、西兩壁及券頂。東壁上繪有兩名手持生活器具的家仆,西壁上則是兩名手持骨朵的契丹族武士,四人均面向主墓室,壁畫人物上方均繪飄拂的彩色祥云和展翅飛翔的仙鶴。券頂被涂滿深藍色顏料用以表示夜空,上面繪畫了大小不一的白點來表示星辰,上面還分別畫了內有三足烏的紅色太陽和內有玉兔桂樹的白色月亮。券頂的星辰圖亦是繼河北省宣化遼墓中星象圖的又一重大發現。東西耳室里面擺放了部分的隨葬品,墻外還各有一小龕。主墓室墻皮脫落嚴重,內置一石床安放墓主人尸體以及大量的隨葬品。整個墓葬保存完好,內部裝飾融合了契丹與中原地區的建筑風格。隨葬品共出土3227件,文物的種類豐富、規格高、工藝精湛。如由瑪瑙、琥珀、珍珠等制成的瓔珞、頭飾等配飾,金銀制生活器皿,瓷、玻璃制用具等。隨葬品精致奢華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其側面也反映出契丹皇室厚葬的奢靡風氣以及公主與駙馬的尊貴地位。
2018年5月筆者隨學校考察隊到此進行考察,隊員對陳國公主墓周邊環境進行了無人機航拍,并利用先進的三維數字建模技術對陳國公主墓進行了三維影像還原,更便于學者直觀地了解墓葬的形制與布局以及墓室內壁畫的展現。
2、大代村遼代墓葬
大代村遼墓位于奈曼旗新鎮大代村東北約1公里處,墓葬東臨近新鎮自產水河流杜貴河,該墓葬為遼代中晚期一般貴族墓葬,發現于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該墓因為2015年11月中旬被盜掘而發現,故考古人員對該墓開展了搶救性發掘,墓葬編號為2015TNDM1(以下簡稱M1)。考古人員到達時墓的頂部及甬道大部分墻體已坍塌,墓道的東壁發現一盜洞,墓葬損毀嚴重,但仍可辨識其基本形制布局。M1為六邊形磚室墓,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全長14.8米。墓道的平面呈梯形,全長10米。墓室平面呈六邊形,北部放置一尸床安放夫妻二人尸體,尸骨保存狀況較差。
由于M1發現時已被盜掘,故隨葬物出土較少。墓葬清理時發現了女性身上水晶珠、琉璃珠等殘件,其右手處還出土了刻有交頸鸞鴦紋飾的小石像。男性雙手處各出土了雄獅小石像和獵狗小石像。此外,在墓室的角落還發現了瓷盤、瓷碗、及陶壺等殘片。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所根據該墓葬的形制與布局推斷其年代為遼代中晚期,出土的隨葬品反映出墓主人生前應為的貴族階層。
奈曼旗地區的遼代時期聚落址數量發現較多,但被定義為城址的遺址卻寥寥無幾,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只有兩個遼代城址。
1、南偏坡營子城址
南偏坡營子城址位于隆永鎮南偏坡營子村西南方1000米的農田耕地中,該城址于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發現。城址東臨教來河,地勢平坦,西側為一片楊樹林。遺址現已被耕地覆蓋,由于人為農耕生產,特別是機械化農業生產致使城址的損毀程度非常嚴重。
城址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60米,僅存北、南城墻以及一半西面墻垣,城墻輪廓清晰可見。據早期資料記載:“城墻黑土夯筑,基寬5米,殘高0.5-1米,夯層厚20厘米。南墻正中設門,寬 10米。”遺址內出土有大量的布紋瓦、青磚、篦點紋陶片、黑釉牛腿瓶殘片、石磨盤等遼代遺物殘片。
2、半拉城子遺址
半拉城子遺址位于青龍山鎮西洼村半拉城子自然屯西北300米處,筆者于2018年5月隨學校師生考察隊一起到該遺址進行實地調查。半拉城子遺址所在地屬于奈曼旗的南部山區,地形相對崎嶇,以山地為主。該城址位于山脈和平原的過渡緩沖地帶,溝壑縱橫。城址的西側為低矮的綿延山丘,東側是相對開闊的耕地。遺址現狀保存差,人為破壞嚴重,其周圍多被辟為農田。《中國文物地圖集》對該城址亦有描述:“城墻黑土夾砂夯筑,殘基寬5米,殘高3米。四墻均設門,東、西門寬6米,南、北門寬11米。東墻外有石板砌筑的排水道。”遺址內散布溝紋磚、布紋瓦、篦點紋陶片等遼代遺物殘件。考察人員還對城址進行了無人機航拍,后期形成的三維影像圖使得遺址整體輪廓清晰明了。
西奈曼營子冶鐵遺址是奈曼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遼代礦冶遺址,遺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單位、奈曼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鎮西奈曼營子村東20米處的沙丘之中。遺址位于老哈河東岸的沖積平原地帶,由于沙化嚴重,現遺址四周多低緩沙丘。遺址處在沙丘帶上,北有大片林地,遺址區內還分布有成片的灌木叢。
該遺址西南方不遠處有一西奈曼遼代聚落址,東北方有一奈曼營遼墓遺址。遺址范圍較大,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100米,文化層厚度約0.4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鐵焦、黑土坎中暴露鐵煉焦、不成形鐵器、鐵煉渣等。此外,在遺址區還發現了遼代時期的泥質灰陶片、陶壺口沿殘片、白釉瓷片等文物殘骸。
自1975年起,奈曼地區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為研究遼代奈曼地區的發展積累了詳實的研究資料。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合作,新興技術目前正廣泛應用于遺址田野調查采集工作中,如無人機航拍、三維數字化建模、地理信息系統等。新興科技的使用與傳統田野考古調查相結合是文博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遼代自太祖阿保機建立至天祚帝敗逃滅亡共歷二百余年,長期雄踞在中國的北方地區。近兩個世紀的時間里契丹遼政權一直以強者的態勢而活躍在長城南北地區,甚至一度成為主導者,影響著多個政權之間的往來及發展。繁榮興盛的契丹遼朝不僅促進了祖國北部邊疆地區的開發,還加強了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互通。奈曼地區是遼代的重要活動區域,尤以遼代后族居多,旗境內眾多遼代遺址的發現即可證明。根據現有的資料可以發現這一地區的遼代遺址以聚落址為主,這些聚落址多集中分布在奈曼旗的南部和西部地區,北部地區聚落址較為分散,東部地區分布較為稀少。聚落址主要集中分布在義隆永鎮、沙日浩來鎮、黃花塔拉蘇木、新鎮、土城子鄉以及青龍山鎮。奈曼旗的西部和南部地區多山地丘陵,水網較為密集,教來河、牤牛河及杜貴河多流經此地。通過研究發現這一地區的遼代聚落址主要是是依靠這三條河流建造而成,還有一小部分聚落址沿著奈曼旗北部的老哈河流域和西遼河流域分布。河流沿岸地區的自然環境十分適宜人類居住,利于人們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奈曼地區遼墓發現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具有典型性,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與空間。墓葬主要分布在南部多山地區且臨近聚落址。遼代習俗因多承襲唐代,故多數遼代墓葬的選擇也多以山為陵寢安息之地,如陳國公主墓、吐爾基山遼墓、耶律羽之墓、關山遼墓等。城址目前僅發現的兩座,規模較小且不具有代表性。冶鐵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遼代的冶鐵業的制鐵技術、工藝提供了實物標本,對研究奈曼地區的經濟發展亦有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