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春/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
人類研究實踐表明,任何一門學說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民俗學的發展也是如此,“在長期的發展中,與許多人文學科產生了頻繁的交叉影響,特別是與人類學的關系,千絲萬縷。”正是在不斷的交融中,民俗學獲得了長足發展,并且以開放的態勢不斷散發出影響力。本文將基于人類學和民俗學的關系,從多個層面展開剖析,以更好地促進兩者的交融和可持續發展。
人類學和民俗學作為兩種不斷的學科,在研究內容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研究本學科的產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以及發展的客觀規律等,人類學和民俗學是不同的學科類別,這一點是研究人類學和民俗學關系的前提。然而,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不是在真空中的,而是需要與其他學科不同交互,這樣才能不斷吸取人類研究成果,獲得可持續發展。人類學和民俗學正是學科融合的結果,它們在研究內容上既保持相對獨立性,又存在交叉和重疊現象。
人類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類自身的起源問題、發展歷程和演變過程、發展規律等,“它既對人類的體質情況進行研究,也研究人類的文化生活,涵蓋人類物質文化發展、精神文化發展等。”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人類學又分為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大類型;民俗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生活和文化,不僅對物質生活進行研究,也對民間的精神生活進行廣泛的研究。從研究內容分析,人類學和民俗學在研究內容上存在交叉重疊關系。
由于人類學和民俗學在研究內容上存在交叉重疊關系,有些研究者將民俗學視為文化人類學的一個有機分支。在實際的發展中,民俗學和人類學之間的界限沒有出現消亡現象,反而越來越清晰。文化人類學研究內容包括人類的一切文化現象,研究側重點在于從整體的視角,對人類文化的發源、發展過程、演變進行研究,并剖析人類文化的基本類型,基本結構和基本機能等,體現出與民俗學研究內容的差異性;民俗學往往過于關注民眾的知識獲取,對民眾生活中的文化現象進行解剖,解構其意義與表達形式存在的差異性。
舉例來說,現在以同一個村落為研究對象,人類學研究往往要進行長期的調查研究,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從村落去透視社會文化類型,以及表現出來的特征,這是由人類學注重人類文化普同性、類型性與規律性所決定的,人類學擅長于從個案研究獲得經驗,從而從個案以小見大,從而概括出文化系統關聯性問題;民俗學則不然,它過于注重生活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研究側重點的差異性,使得民俗學重視了解村落的風俗,并對他們的差異性進行比較,在個案研究過程中,他們往往收集村落民眾生活中的知識、經驗,并不借助描述和推理。從這個案例分析來說,盡管人類學和民俗學的研究內容存在交叉重疊現象,但是受研究方式、研究側重點等不同,對同一個研究對象做出的解釋不同,關照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使得人類學和民俗學具有了互相借鑒的可能,他們能夠進行有效的取長補短,在交融中實現兩者的有機相長。
從研究方法層面分析,人類學和民俗學在研究方法上,它們具有一致相通性。這種一致相通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比較。理論層面看,要解決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認識事物、了解事物;從策略層面分析,要考慮選擇怎樣的方法;最后,從操作層面分析,如何選擇可行的技術。
研究方法從層次上劃分,具有宏觀和細微之別,結合人類學和民俗學研究實踐,兩者往往從細微入手,通過調查獲取信息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合。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以相應的理論和策略作為指導,“人類學最早發端于田野調查,它所實施的田野工作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研究方法,甚至高于一般的方法論。”縱觀國內著名人類學研究,以及國外人類學研究,一些有深遠意義的理論近乎都來自于田野調查工作,建立在對田野調查工作結果的提煉與高度概括基礎上,從個案進行假設,成為人類學解釋人類現象的重要特色;民俗學由于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強的借鑒,往往借助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理論和成果,從而在借他山之玉中達到攻學科之玉的目的,往往是借鑒相對先進、適切性較強的研究方法。人類學作為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學科,其研究方法自然也在借鑒范疇之中,而且成為研究方法收益最大的學科。
人類學和民俗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致相通性,使得很多的人類學家身兼民俗學家雙重身份,他們既對人類的起源與發展進行研究,又研究風俗習慣形態,以及風俗習慣對人類產生的多元影響。分類與分析、綜合與比較、統計與田野工作等,成為兩者常用的研究方法,而且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方法體系。
由于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的雙重身份,使得田野工作成為兩種學科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這是由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決定的,民俗現象極其豐富,采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很難將紛繁的現象了解透徹,深入實地進行調查就相對容易得多。田野調查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學科發展而不斷發展,主要表現為目的的多層次性,形式的多樣性。
人類學和民俗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致相通性,并不意味著兩者研究方法的通用性,而是根據學科研究對象和性質表現出個性化的特點。
由于不同學科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他們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的關聯性使得不同的學科在理論上存在很強的淵源關系,人類學和民俗學在理論上淵源頗深。民俗學由于發展較遲,起步晚,它在研究理論上對人類學存在很明顯的理論借鑒痕跡,是在借鑒與應用人類學理論成果上的創新,是對其他學科先進理論的為我所用,因此民俗學理論的發展與人類學的理論發展存在密切的關系,可以說人類學理論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對民俗學理論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進化論研究者代表泰勒、摩爾根等,根據自身研究的對象,相繼對人類的思維和文化進化情況進行研究,從而得出人類社會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從簡單形態向復雜形態進化的規律。這一研究理論很快被民俗學家所借鑒和應用,因此民俗學最初的研究對象聚焦生活的另類現象,集中在奇風異俗等邊緣化的現象,這與摩爾根從對印第安人親屬稱謂研究如出一轍。
此后,文化傳播學派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對民俗學產生積極的借鑒和應用意義。該學派認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傳播,文化圈的交互滋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性,使不同文化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交互越頻繁,這種相同性表現得越突出。這一理論成果很快被民俗學家所借鑒和應用。民俗學歷史地理學派提出,民間文藝作品都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其中傳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借助傳播得以實現,并得到廣泛的傳播。民俗學對人類學理論的借鑒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進行創造性的應用,使理論符合民俗學學科實際。
時代在不斷發展,新舊民俗事象不斷更替,在傳統民俗事象走向消亡的同時,一些新的民俗事象又不斷涌現出來。民俗生活與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促使民俗學不斷發展,不斷表現出動態化的演變趨勢。無論學科如何發展,跨學科的交流和互動將是常態,人類學和民俗學要獲得持續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需要從封閉式發展走向開放,與其他學科,特別是與人類學不斷交融,從而汲取有益的養分,不斷豐富學科體系,并隨著人文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化,努力調整研究方向、拓展研究領域、更新研究理論和方法,實現共進,從而推動學科不斷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