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山東科技大學
喜劇小品通常內容簡短,但其承載的內涵卻十分豐富,這種藝術形式大多都是來源于生活的題材,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反映了現代人生活的真諦。這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觀眾觀看,也受到了研究學者們的關注。喜劇小品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可以從不同的語言學角度進行研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喜劇小品,如語音韻律特征、地方音調、雙關語等修辭特征、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關聯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的視角等。而語用學這一角度,內容豐富,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以及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話語。每年的喜劇小品層出不窮,活躍在大眾舞臺,因此研究資料非常豐富,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研究也很有價值。《老伴兒》是2017年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喜劇小品。在不同語用學知識中,本文選取了語用預設這個角度對其進行探討,解釋這部小品中所體現的有趣的語用學知識,交際雙方所產生的會話含義,以及帶給觀眾的喜劇效果。
預設又稱為前提,該術語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弗雷格在他的著作《意義和指稱》中提出的。何自然(1997:58)指出,預設亦稱“前提、先設”,是“有關的前提關系”。在言語結構上,預設是根據邏輯,場景,交際的目的來對話語的意義進行推理。何兆雄(2000:281)認為,語用預設是說話人對語境所作的設想,并基于這些設想展開話語交際。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預設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語義領域,僅僅從邏輯的角度來研究預設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因此語用預設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它涉及到語境和說話人等眾多的因素,在解釋語言現象時也更靈活。語用預設與說話者的態度、所處的語境、共同背景信息和知識密切相關。而且,語用預設要基于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基于這些共有的知識,交際雙方才能實現成功的話語交際,即說話者發出一個主張,并相信這個主張會被聽話人接受并同意,但事先并不會就預設與聽話者進行溝通,而是要通過聽話者自身的知識背景進行推理。日常生活中,預設的使用隨處可見。對于喜劇小品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說話者為產生幽默效果,引發觀眾思考,做出恰當的語用預設是必要的。但如果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交際語境不同,所擁有的共同的知識背景不同,那么聽眾可能難以理解表演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因此很難達到幽默的效果。
在小品《老伴兒》中,有許多可以體現語用預設的例子,值得推敲。
① 潘斌龍:關鍵是這老頭啊,記得自己有老伴,但是忘了自己老伴長什么模樣了,找不著老伴他就不吃飯,三天了!喂他什么他都不吃。沒辦法,來找您來了嘛!
蔡明:吃我呀?
語用預設是單向的,它是由說話者本人做出的,這意味著說話者不會與聽話者就預設進行談判。預設是在將信息發送給聽者之前,只存在于說話者。在接受到信息之后,聽話者可以進行邏輯推理以理解說話者的預設,從而建立共知性。如果聽話者不能理解說話者,則預設失敗,說話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和實現的交際目的也隨之失敗。這個片段就是語用預設失敗的例子。潘告訴蔡,老頭在找到他的妻子之前不吃任何東西,三天了他仍然沒有吃東西,于是潘就來找蔡了。潘在這里做出的預設是,要想讓老頭吃東西,必須找到他的妻子,于是來找蔡,即蔡是老頭的妻子。因此,說話者建立了預設并相信聽話者可以理解。然而,語用預設是單向的。蔡沒有得到這些信息,也沒有與說話者建立共知,所以預設也就失敗,潘沒有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但這個片段因為蔡有趣的回答取得了幽默效果。
② 蔡明:唉!咱們敬老院那么些老太太,干嘛非得我去啊?
潘斌龍:因為這老頭記著他老伴有三個特點,你看,溫柔賢惠……
蔡明:張大媽去。
潘斌龍:身體健壯……
蔡明:李大媽去。
潘斌龍:關鍵是特別漂亮!
蔡明:扶我起來!
在這個片段中,出現了一個因果關系。蔡問潘原因時,潘強調,老頭的妻子有三個特點,所以他必須找到蔡。這里的因果關系所預設的是,蔡擁有這三個特征,就像老頭的妻子一樣。當潘說其中一個特征是溫柔賢惠時,蔡推薦張大媽。那么第二個預設就是張大媽也溫柔賢惠。接下來,潘繼續指出另一個特征是身體健壯,蔡立即推薦李大媽可以去幫忙,那么第三個預設就是李大媽身體健壯。緊接著,潘說最后一個特征是特別漂亮。此時,蔡立即請潘幫忙扶自己起來,即最后的預設是,蔡相信她很漂亮并且決定去,因此,語用預設是動態的,根據說話人的內容的變化,語境也隨之變化,因此產生不同的預設,這里也取得了相應的幽默效果。
③蔡明:我救了你? 潘長江:對。
蔡明:你娶了我? 潘長江:沒錯。
蔡明:你為什么要恩將仇報呢?
在第③個片段中,蔡明使用了“恩將仇報”這個詞,意思是用仇恨的方式回報所受到的恩惠。這里的前提就是有恩也有仇,自然恩就是“救”,仇就是“娶”。基于表演者與觀眾共同知識背景,“恩將仇報”這個詞通常作為一個貶義詞來使用,用在這樣的語境下,觀眾就能輕而易舉的意識到,蔡明認為被潘長江娶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也就產生了相應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④潘斌龍:蔡阿姨您在干嘛?
蔡明:說瞎話是要遭雷劈的!
在這個片段依舊是語用預設的例子,背景是蔡說潘長江長得很好看,同時手做了一個避雷針的姿勢。潘斌龍對蔡的行為感到困惑,所以問蔡在干嘛。蔡的回答是“說瞎話是要遭雷劈的!”蔡似乎說了一些與這個問題無關的內容,她并沒有直接提供給潘斌龍所需要的信息。“說瞎話”要“遭雷劈”,同時做了一個避雷針的姿勢,即避雷劈。那么預設了蔡說瞎話了,即夸獎潘長江好看是在說瞎話,這里說話人言語及行為一起產生的預設,帶來了這部小品另一個幽默之處。
總之,在喜劇小品這樣的表演類節目中,使用語用預設的策略是很重要的。如果雙方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么就沒有任何預設和推論,對于喜劇小品這種形式來說,幽默效果也就無法實現。其次,表演者之間沒有建立共同的知識背景,即共知性,或一方故意不接受另一方的預設,使預設失敗,是產生幽默效果的一種策略。但表演者與觀眾之間共知性的建立是產生幽默效果的關鍵,只有觀眾接收到了說話者的預設,并理解其中的含義,才能令人捧腹,達到喜劇的效果。因此,語用預設是喜劇小品中常見的策略。
喜劇小品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集中了說與演,是社會,藝術和文化的結合。但這種藝術形式不只是通過表演者的動作和姿勢就可以完成的。為產生幽默效果,語言本身的應用也很重要。喜劇小品的語言簡練清晰,語言特征明顯,每個表演者的話語都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詳細研究。語用學在相應的語境下,對不同的會話進行有趣生動地解釋。在不同的喜劇小品中,表演者總是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來實現幽默效果。本文從語用預設的角度分析了《老伴兒》中的個別片段,探究了其語用預設的應用所產生的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
《老伴兒》的幽默效果與表演者所使用的語用預設有很大關系。其中為達到預設效果,一些因素也很重要,例如語境、說話者、共同的背景信息和知識。上下文是動態的,因此預設也不穩定,根據不同的語境變化,這也是語用預設區別于語義預設的一個特征。其次,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建立共同的知識背景,預設才能成功實現,觀眾接收到了表演者預設的信息,后面對應的幽默效果也就實現了。此外,語用預設是單向的,在聽話者接受并理解語用預設之前,它只存在于說話者身上,如果聽話者沒有共同的知識背景,沒有接收到說話者預設的信息,交際也就失敗了。同時,對于喜劇小品這樣的藝術形式,如果觀眾理解表演者所表達的預設,就可以實現幽默效果。
語用學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語言學領域,喜劇小品也是一種豐富有趣、詼諧幽默的藝術形式,這兩者的結合會迸發出很多學術研究的火花。此外,喜劇小品十分活躍,每年都會更新,不斷更新的研究資料也為以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