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一/西南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一部分便是中醫藥文化,中華民族得以不斷壯大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藥的完善。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中醫藥與西藥相比具有副作用較小、對人體的影響較小的優勢,得到了眾多海外國家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在我國“做出去”戰略的不斷推進下,中藥在海外的發展迎來了廣闊的市場。那么,應當注重中藥說明書的翻譯工作準確進行。
中藥說明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藥品的主要功效、藥理、使用方式以及保管方式等。中藥說明書的基本形式是標題、正文、落款三個部分組成的。中藥說明書中能夠明確的解釋產品的功能、宣傳藥品優勢、引導消費者消費等等,并且良好的說明書能夠有效創建品牌的社會形象,也是具有法律效用的穩健之一,是消費者進行藥品選擇的重要指南性讀物。
中藥說明書的有效準確翻譯能夠提升海外相關行業對中藥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中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國際范圍內中藥的認知程度,提升中藥的出口數量,將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承和發展,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中藥產品出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要原因是我國中藥說明書翻譯工作的缺失,難以滿足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相關規定,導致一部分海外人民對中醫藥產品的誤解,使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疑問和困惑。由此可見,中藥產品要想實現世界范圍內的推廣,應當從說明書的翻譯著手。
我國的中藥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前提是將中文的說明書準確生動的翻譯成為外語,這一現象已經被眾多相關的語言學家認識,并且也投入相應的研究工作中。據筆者統計,從2008年至2017年,CNKI期刊網上相關學術論文有58篇,其中期刊論文35篇,碩士論文23篇,博士論文2篇。在這些論文中,有30%的論文寫作是基于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僅有7篇從目的論的角度來探討中藥說明書的翻譯策略及翻譯方法,因此,基于目的論下的中藥說明書的英譯研究具有一定的新意。而且中藥說明書的翻譯研究雖然在過去10幾年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還未能達到相關部門的要求和規定,中藥說明書的翻譯工作仍舊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這一問題沒有得到良好解決的情況下,我國中醫藥產品在世界市場中的發展會一直處于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
已經不斷深化發展的全球化經濟背景下,一部分中醫藥產品的說明書仍舊使用傳統的拼音翻譯形式,難以對中藥的性能和功效進行詳細的整合和介紹,也不能夠有效調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事翻譯的相關人員對中藥知識理解不足,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夠有效闡述相關內容,忽略了海外消費者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導致翻譯內容中存在大量的中醫元素,專業性較差,阻礙了中醫產品的發展進程。根據相關文獻和產品說明書的研究能夠發現,中藥說明書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結構詞的英譯不規范。中藥說明書有固定的結構詞:藥品名稱、成分、性狀、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儲藏、批準文號、生產企業等,因而應有一套規范的翻譯。然而,中藥說明書結構詞的翻譯不規范的現象的確存在。比如就結構詞中的“主要成分”為例,有的譯成“main ingredient”,而有的說明書則用的是“composition”;“功能主治”則有“Indications”、“Function and Effect” 和“Application”等不同的譯文;二是中藥名的翻譯。中藥品的英文失誤較多,缺乏統一規范,或者同一中藥名使用多種不同譯名等。中藥產品中一部分原材料具有“代茶”作用,翻譯者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會直接翻譯成“Tea”而在英語語境中應當將這一功效翻譯成“Drink”,能夠有效避免消費者在藥理方面的誤解。我國中藥產品中的“婦顏寶”實際上是一種保健藥品,能夠有效調節女性的內分泌情況,但是簡單從字面內容翻譯則是“Complexionnourishing Pills for Ladies”會導致消費者認為是一種美容產品,正確翻譯應當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藥品”即“Gynecure”。
20世紀70年代,德國功能派漢斯·弗米爾(HansVemeer)完全擺脫了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創立了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ry)。他認為,翻譯目的即翻譯原文的原因和譯文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意即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它是由目標語讀者或譯文信息接收者的期望、需求、已有知識和環境條件公共決定的。每一種翻譯都指向特定的讀者和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標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產生的語篇”。并且,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目的性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也就是說,譯文取決于翻譯目的。目的論從宏觀角度為傳統中醫藥學工作者確立了合理的翻譯理論架構,為譯者指明了工作方向,更可貴的是,目的論的創立者擺脫了盛行的“對等理論”的束縛,為增譯,增譯、刪譯、編譯或改譯等一系列違反傳統“等值”標準的翻譯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藥說明書的翻譯目的主要是向消費者明確中藥產品的性能、功效、使用規范以及相關禁忌等等。在消費者使用之后能夠發現自身的明顯變化,認識到中藥產品的良好作用,激發消費者二次購買的欲望,發展中藥產品的海外消費群體,進而提升我國中藥產品的出口效益。為了保障以上的目的能夠實現,在進行中醫藥產品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應當遵循中藥自身的性能,保證翻譯內容的準確和有效,結合海外民眾的語言文化和思想表達,幫助民眾更好的認識中藥,促進購買和使用流程的便捷化。由于中藥的發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因此在我國文化中對重要的介紹和表達都是“半文半白”的語言形式,翻譯者一旦過于局限在字詞上的翻譯,會影響整體的翻譯準確度和可行性,降低說明書的有效性,導致海外消費者難以準確的理解說明書中的內容,影響中藥產品的國際化發展進程。
根據上文論述可知,在中藥說明書的翻譯工作中,應當將準確生動傳遞中藥的性能、功效、使用規范等內容,在保證消費者能夠準確判斷中藥的使用情況和使用規范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因素的滲透。如此,便能夠給予消費者具有治療作用和文化體驗的重要文化交流契機,提升我國商品和文化在世界領域的發展前景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