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濤/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面臨深刻的變化,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轉變、從經濟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度轉變、從巨大人口紅利向老齡化社會轉變、從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轉變、從工業化引領向城市化引領轉變、從絕對貧困向相對貧困轉變、從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轉變、從農村改革、重中之重、統籌城鄉、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戰略。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18 年2 月11 日至12 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考察脫貧攻堅工作,并在成都市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聽取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匯報,集中研究打好今后3年脫貧攻堅戰之策。總書記強調: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清醒認識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任務的艱巨性,清醒認識把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提高脫貧質量,聚焦深貧地區,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相關理論的最新成果,為決戰決勝深度貧困提供了根本遵循。
消除貧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使命,是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底線要求,是科學發展、包容發展和共享發展的重要標志。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近20%的人口大國而言,消除貧困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和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3年底貧困人口是八千多萬,2014年底是七千多萬,這一數字是按照收入水平推算出來的。中央提出要精準扶貧,要把真正的窮人找出來,哪些是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如何、致貧原因是什么,必須搞清楚。
我國扶貧攻堅的挑戰,首先是貧困人口新特點帶來的挑戰:一是貧困人口的分布既集中又分散、貧困群體規模仍然較大、貧困程度依然較深。總體而言,是集中連片貧困人口與分散貧困人口并存。二是貧困的成因呈現多樣性特點。我國貧困人口的上述特點對十三五扶貧攻堅帶來了難度和挑戰:一是人口的流動性和部分貧困人口分布的分散性對精準性扶貧;二是從貧困成因的多樣性看,通過產業發展途徑,或者說通過初次分配途徑,對減貧的邊際貢獻率,與過去相比,將明顯降低。大量的貧困人口需要通過再次分配途徑,即通過轉移支付或“兜底”式的途徑來脫貧,這樣的脫貧人口還存在極高的返貧可能,這不僅對國家的公共財政是很大的壓力,而且對扶貧的效率和脫貧的長效性無疑是個嚴峻的挑戰。其次是扶貧體制與機制相對滯后帶來的挑戰:一是精準扶貧管理體制滯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
在黨中央的扶貧攻堅戰略的部署下,各級政府,尤其是貧困集中連片地區的政府,都在積極行動,我國扶貧攻堅戰呈現出良好的局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主要領導高度重視;二是精準扶貧獲得共識;三是規劃措施積極有力;四是社會各界紛紛響應。
追求“精準”是中國反貧困戰略的一個關鍵性的核心概念 ,精準化理念是精準扶貧思想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的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確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戰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確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并對“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和“有序退”的四個重點關鍵環節進行了具體部署。學習貫徹好習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就是在精準二字上下真功夫、下狠功夫、下實功夫。當前,扶貧攻堅基本思路:按照中央的有關精神,結合基層的實踐探索,將“改革推動、規劃引領、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多路并進、創新制勝”作為我國十三五扶貧攻堅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三個精準:一是牢牢把握精準識貧。二是牢牢把握精準扶貧。三是牢牢把握精準脫貧。這三個精準是有機關聯的邏輯體系,其中精準脫貧是目的,精準扶貧是手段,精準識貧則是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前提。
打贏脫貧攻堅戰,路徑是關鍵。一是初次分配路徑脫貧。這條路徑的核心是通過產業發展的途徑來解決貧困問題,關鍵是使扶貧產業的發展能精準惠及和直接帶動貧困人口,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具有各種就業的機會;二是再次分配路徑脫貧。這條路徑的核心是通過國家轉移支付或“兜底”的途徑來解決貧困人口中喪失就業的對象脫貧,關鍵是盡快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類型、可持續、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與救助體系以及“兜底”對象的識別體系;三是社會幫扶路徑脫貧。這條路徑的核心是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精準扶貧,關鍵是完善社會各方參與精準扶貧的機制,鼓勵社會團體自愿幫扶,增強發達地區以及企業和高校的對口支持、定點幫扶的力度,提高社會幫扶脫貧的效率;四是改革賦權路徑脫貧。這條路徑的核心是賦權脫貧,關鍵是通過資源環境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人口遷移制度的改革深化,賦予廣大農民更多的財產權益與經營權利,以充分調動貧困人口在脫貧過程中的自主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實現綠色生態脫貧、資產收益脫貧和自主創業脫貧。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戰略是至關重要的。我國應積極運用綠色產業發展促精準扶貧戰略、加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精準扶貧戰略、大力支持公共事業提升促精準扶貧戰略、鼓勵區域經濟轉型促精準扶貧戰略以及全力完善鄉村治理完善促精準扶貧戰略。
我國應加大對扶貧機制創新道路的探索:一是創新資源整合機制,形成扶貧攻堅合力;二是創新基層治理機制,激發扶貧攻堅動力;三是創新城鄉聯動機制,提升扶貧攻堅能力;四是創新教育培訓機制;五是創新產業發展機制,增強扶貧攻堅活力。通過產業發展脫貧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最有效的途徑。要從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出發,借鑒先進地區扶貧脫貧的經驗,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各類扶貧資源,創新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建立相應的產業發展體系、產業組織體系、產業經營體系和科技推廣體系。要發揮生態扶貧、科技扶貧、合作扶貧、電商扶貧、品牌扶貧的作用,增強產業扶貧的能力與活力,推進貧困地區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多功能發展和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