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瑤/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和中國甲骨文一樣具有重要意義的自源文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古文字、埃及地區的古埃及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都已經在歲月的侵蝕下化為一抔黃土,只有漢字在時間的洗禮下屹立不倒,唯有漢字是迄今為止仍在使用并且從未中斷的文字。文字的獨立是文明的輝煌開端,而文字的消逝則也意味著文明的終結。與中國同享盛名的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的文明都已經隨風消逝,只有有中國的文明始終生生不息地綿延著。中國的文明延續和漢字的傳承有緊密聯系,漢字在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之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內在生命力。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銳意進取的民族;漢字,從來不是停滯不前的文字。從圖畫到甲骨文,再從甲骨文到篆書,筆畫開始轉變為線條,象形程度大大降低;從篆書到隸書的字形符號化,“隸變”進入“隸楷時代”,從根本上打破了古文字系統,漢字徹底符號化;從手抄字體的大小不一到印刷時代的結構規范化,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家漢字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都使得規范漢字廣泛傳播;從印刷的單一字體再到計算機系統內的仿宋體、黑體,漢字一點一點地適應著中華民族的發展。
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這就形成了漢字音、形、義統一的特點,它廣泛使用意符、音符和記號,這與西方主要使用音符的表音文字不同。
通常而言純粹的拼音文字隨著語音的變化,其拼寫也會跟著變。但是漢字卻不同,漢字的字形不局限于一個讀音,隨著朝代地域的變化更替,語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字形卻沒有變。所以,《詩經》《論語》等經典著作流傳千年,語音經過了反復變化,我們今人卻仍舊能夠熟讀成頌。同樣,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同一個漢字,讀音隨著地域變化而改變,形成獨具特色的方言系統。但是不同的方言讀音,漢字的字形和表達含義仍舊沒有改變,這也是廣州人、東北人、重慶人能夠在同一時間觀看新聞聯播的原因。
漢字大量使用意符、音符和記號,這個特質也使得它具有廣泛的開放性。其最明顯的表現為外語的翻譯。通常,外國的人名采用音譯的形式,例如“Robinson Crusoe”音譯為《魯濱遜漂流記》,“The Great Gatsby”音譯為《了不起的蓋茨比》;而中國此前未出現的事物也大多采用音譯,例如,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音譯為“路易威登”,食物“Sandwich”音譯為“三明治”,“Romantic”音譯為“羅曼蒂克”。
而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流行用語也成為了漢字的文化符號,漢字的使用范圍不斷在拓展,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886”意為“再見”,“3Q”意為“Thank you”。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每年都會發布當年的十大網絡用語。錦鯉、藍廋香菇、彩虹屁、佛系、種草、確認過眼神、土味情話、官宣……活潑俏皮的網絡流行語一掃漢字的正經嚴肅,成為了人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大大拓寬了漢字的使用范圍,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網絡用語雖然存在著使用不規范等問題,但是它是漢字漢語體系的一部分,服從服務于漢字文化體系。
1、漢字拉丁化
中國近代社會,封閉落后、國力衰微,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了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領土、主權的完整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
中國的仁人志士開始尋找落后挨打的原因。但是,不幸的是,一些學者走向了極端,他們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將中國的落后歸結為舊文化的腐朽。他們認為漢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漢字承載著中華文明,“漢字拉丁化”運動是對中國文明的詆毀,是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情緒化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恢復對漢字的文化自信,從各個方面都認識到了“漢字拉丁化”的不可能。
2、漢字拼音化
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時代到來,本應該是全中國的福音,可是漢字卻再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無法輸入計算機。消極的人將這時期的方塊漢字比喻為行將就木的衰老病人。
西方文字多為表音文字,由拼音字母組成,況且西方使用打字機已有較久歷史,西方字母輸入技術嫻熟。字符輸入技術由國外引入,并不適用于方塊字。漢字的生死存亡,又一次擺在了中國人民面前。于是,“漢字拼音化”再次抬頭。
幸運的是,王永民發明“五筆”輸入法,使得漢字輸入技術真正普及大眾,化解了漢字危機。
1、信息化是喜,更是憂
信息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網絡與絕大部分的人民休戚相關,尤其體現在青少年之中。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雖然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與之相伴的是書寫漢字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已經習慣鍵盤輸入漢字,甚至是語音輸入漢字,“提筆忘字”這種普遍現象的背后是對中國漢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深深憂慮。《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份調查:受訪者一共2072名,但是其中竟然有百分之八十三的青年承認寫字存在較大難度。青年人皆是如此,漢字書寫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再加之,網絡的虛擬空間化使得網民交流和溝通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不同,間接導致了網絡流行語用法極不規范,甚至表現為粗俗化、惡劣化。部分網絡用語在極大地挑戰著人民的習慣用法和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互聯網時代控制了我們傳統文化傳承的脈絡與方式,這將是我們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文化挑戰。
在信息化時代,外語教育已經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甚至衍生出“外語可以改變命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受這種價值觀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重視外語的教育學習而忽視漢字的學習,這更是對漢字造成了直接而又猛烈的沖擊。
總之,在全球化和互聯網信息時代,漢字所面臨的“現實挑戰”來勢洶洶,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危機都要來得快來得猛。在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挽救漢字行動迫在眉睫,樹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刻不容緩!重新恢復對漢字的文化自信是當前的第一要事。乘著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航船,我們要把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根植在一代代青少年的心中,繼續將漢字文化發揚光,繼續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繁榮,為振興漢字,為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為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注釋:
①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