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娟/湖北文理學院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高校的招生人數和錄取比例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步入了大學的知識殿堂,但是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也出現了就業難的情況。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剛步入社會的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經驗積累不夠等原因,并且社會的人才需求和崗位設置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導致大量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滿意工作,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逐年提高。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影響下,更專業、更有效的高校就業指導隨之出現了。就當前而言,高校就業指導逐漸向著流程化、專業化和更具針對性的個性化方向發展,指導的形式也從早期的就面試和就業知識技能的單一培訓形式,轉變為多方面、立體式、流程化的大學四年全程式指導形式。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全程化的就業指導逐漸成為學生們的必要教育指導方式之一。這種就業指導更具有針對性,對于不同的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和自身特點,給予不同的方式指導,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心理素質和就業能力,讓學生們能夠在更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脫穎而出,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
在2019年,我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達到834萬,達到有史以來的新高。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卻逐漸放緩,許多公司對于用人需求也逐年有所下降,因此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環境異常嚴峻。那么,在如此惡劣就業環境下,大學生的求職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呢?據調查顯示,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大學生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狀況產生。
在如今,就業的環境是復雜的,是多元化的,大學生選擇也更多樣化。但是這些選擇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機會,更多的是壓力。激烈的競爭,嚴格的審核過程,一次次出現這種情況讓大學生們難免產生灰心喪氣的情況,以及情緒化嚴重、精神不振的狀況,嚴重的甚至可以導致抑郁。在下一次的就業面試過程中,這些不良的情緒會讓學生們表現得更加不好,形成惡性循環,更難讓學生們成功就業。
大學生們在就業時產生的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原因有兩種。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嚴峻的就業環境和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就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在心理學界名詞稱之為情緒智力。這是指人在面對多方面挫折表現出來的品質,情緒智力較高的人一般比較外向,社交能力強,在經受挫折和打擊的時候不容易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具有更強的自信心和自制力,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抗壓能力較強。
綜上所述,高校畢業生由于就業壓力而產生的不良情緒不僅僅是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所造成的,更主要的內部原因使學生們的心理素質、抗壓能力不強所導致的。所以們在進行全程化的就業教育當中,應當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以此來提高畢業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從而讓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更加具有自信心。
較強的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不斷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階級的學生的情況來展開相應的教育工作。
對于大學新生來說,他們適應了高中的學習和生活,但是大學校園里面很多情況和高中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上課方式、老師的教學方式和高中相比都是不同的,高中是“填鴨式”教學,大學更偏向老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除了學習方面,快速的熟悉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周邊軟環境也很重要,而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針對大一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該是注重如何促進新生快速適應大學環境,擴大自己的交友圈等方面的指導。大學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所以說在大學里對學生進行環境適應能力方面的培訓,對大學生畢業以后快速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的社會會有很大幫助。
對于大二的學生,由于已經在學校生活了一年的時間,對大學里面的學習和生活都已經有所了解并且適應了。這個時候就到了對學生未來的工作規劃給予一定的啟示,讓他們能夠充分認識自己,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未來的工作做出合理的規劃,要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一定的目標,并且能夠根據計劃如何實現目標。在對學生進行工作規劃指導的時候,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自身的情況認識清楚,通過一定的指導,使他們認清自身的特點以及自己所擅長的東西,利用一定的測試方法來檢測學生自身的能力,以及他們未來所適合的工作。其次,要使他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進行充分的了解,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所學的專業未來對他們的工作所產生的影響以及這方面的知識在未來的應用情況,然后通過與學生自身進行結合讓他們選出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第三是指導學生能夠對自己未來的工作作出明確的計劃,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做到能夠對自身以及自己所學的知識有明確的了解,然后要能夠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對自己未來的工作確定明確的目標,規劃好未來,同時也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對自己的規劃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改動。
目前,很多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格外注重大學生所具備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各方面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大學生自身能力的表達,對于大三的學生來說,不僅僅要能夠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方向作出明確的規劃,并且還要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這就需要指導人員在對大學生進行指導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僅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也要掌握可遷移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適應性技能),例如:組織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這些技能的獲得都要通過進行一定的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專題訓練和實習培訓來提高,逐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一方面做好求職教育指導,在學生進入畢業季后顯得格外重要,對于學生的就業指導應當主動引導學生摒棄“靠、等、要”的就業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先就業再擇業,并且要密切關注學生們的心理狀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們樂觀對待遇到的困難和就業壓力,提高學生們的抗挫折和抗壓能力,讓學生以平常心態去面對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自我心理認知,克服不良心理狀態。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應對就業中所求職的工作,需要對不良的心理狀態進行轉變,比如:一是驕傲自滿心理。一些學習能力強,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就很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對職位要求高,不愿意下基層,更不甘心做簡單重復的日常工作,對于符合心理預期的工作依舊挑三揀四。二是自卑的心理,與上述的學生相反,學習比較一般,無過人的技巧和能力的學生,在面對應聘職位的時候過于謙虛或自卑,從而錯過了較好的職位。三是從眾心理。一部分求職者跟隨大眾,別人怎樣就怎樣,缺乏主見,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只是隨波逐流,錯過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對于以上狀況,老師要引導學生清晰自我認知,分析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根據自己的優缺點和大環境形勢下就業狀況,認真的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在這些的基礎上,以增強自己的能力為主要目標,尋求適合自己的工作。
對于大學生面對這些情況,學校還應該舉辦多種形式的相關活動,比如,開設心理咨詢室或者請來就業或心理專家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講座等方式,提高學生應對能力,來減輕應屆生的就業壓力,使學生在無助迷茫的時候,得到有效的幫助,及時減輕負面壓力造成的影響。并且,對于一些就就業壓力特別大的專業或者是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比如對他們進行心理咨詢,及時開導,鼓勵他們積極與朋友、家人或者是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合理的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直面就業時遇到的壓力和困難,從而更容易找到滿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