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這一音樂器材誕生至今已經有了兩百多年以上的歷史了,其受到了人們普通的歡迎和喜愛。在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也涌現了許多著名的鋼琴家和廣為流傳的鋼琴曲,讓人印象深刻,阿根廷舞曲就是其中之一,阿根廷舞曲流傳廣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本文所探究的阿根廷舞曲誕生于1937年,其主要由三首曲目組成,即《老牧羊人之舞》、《可愛的少女之舞》、《熱情的牧人舞》。三首曲子在表達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屬于自身的特色。結合曲目誕生的時期來看,其民族風格鮮明,在表達技巧和方式上充滿了現代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引起了極為巨大的社會反響,受到了眾多喜愛阿根廷舞曲的受眾的喜愛。該組曲有著蓬勃而充滿張力的生命表現力,使得受眾在音樂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勃發。如《老牧羊人之舞》的節奏感強,人物形象生動;而《可愛的少女之舞》則充分的展現了少女的活潑可愛,充滿著青春的誘惑力;而《熱情的牧人舞》則熱情火辣,其富有感染力。在這幾首曲子中,人物形象可謂是各不相同,既有老人也有少女,更有青壯年,但是不論是哪一個人物形象,其給人的感覺都是充滿朝氣且鮮活的。
《老牧羊人之舞》的音樂結構屬于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其節奏感十分的強烈,曲子的中段創新式的采用了雙重平行的復樂段,其與兩個結束時間不同的樂段一起構成特色鮮明的復樂段,使得舞曲的動感和節奏感得以進一步加強。在舞曲的后半部分則進入再現部,樂曲的變化顯得更加明顯,而且在曲子的尾聲部分還采用了重復且具有變化的樂曲主體組成,戛然而止恰到好處,既不顯突兀又令人回味無窮。在創作技法上《老牧羊人之舞》采用了雙調性的黑白鍵創作技法,其則融入了兩個不同的聲部,這些聲部的聲調不同,觀眾在欣賞舞曲時好似聽到了兩個人在演奏,音樂給自身聽覺帶來的刺激進一步加大,作品的結構和特色更加突出,實現多重聽覺的雙調性效果。
相較于其他兩首曲子來說,這首曲子的音樂結構比較傳統,其與《老牧羊人之舞》相同,都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但是該曲子采用的調子比較鮮明,具有少女歡快的風格。在演奏時,其從a小調和弦三音轉到C大調和D大調,風格轉換速度快,特色鮮明,營造出了一種不完滿的收音效果,深深的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給人以期待和想象的空間。此外,在該曲子中還運用有風格鮮明、風情濃郁的阿根廷民謠,在創作技法上雖然偏向于傳統,但是民族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高聲部則將兩個聲部加厚轉變為四個聲部,感染力不斷增強。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是再現四部曲式,其與我們常見的再現四部曲式存在有明顯的差異,其是B段與C段貫聯發展,在表達上一氣呵成。但是如果將這兩者算作一個段落的話,其又可能會造成結構失衡,影響作品的整體表達效果,所以說要將這首曲子劃為再現四部曲式。
《熱情的牧人舞》的音樂結構特色明顯,其表現形式相對來說也比較突出,該曲子的旋律感雖然不是十分的強烈,但其整體表達卻絲毫不受影響,該曲子的節奏感鮮明令人印象深刻。在創作上該曲子采用了大量的和弦進行表達,同時由于使用了大部分的重音,因此其會給人一種好似在鼓上敲打的強烈的打擊感,其使得整體的氛圍和效果十分強烈。同時,演奏者需要運用非常快的節奏擊打琴鍵,演奏時的神情相對來說也比較緊繃,其始終處于一種比較緊張和興奮的狀態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將整首曲子的情感完美的展現出來。這首作品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其將傳統與現代性元素高度的融合在一起了,該曲子的旋律性雖然不是很強,如果在表演時高音聲部尋找一條“旋律”的話,其可能難以得到相應的演奏效果和目標,最終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個多數時間都是半音蜿蜒進行的“旋律”。這種高度半音化和不甚明顯的調性使得這一作品聽上去充滿了現代感,但實際上作品還潛藏有傳統的調性,二者高度融合統一,深刻展現了音樂作品的魅力。
三首曲子在風格表現和藝術魅力上既有共同點也存在有明顯的差異。《老牧羊人之舞》的風格活潑生動,其帶有一絲絲的俏皮感,在音樂表現上將傳統與新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以十分深刻和形象的畫面感和沖擊力。由于其傳統的藝術魅力帶有特殊的民族情懷,但同時該首曲子也充滿了現代化的元素,其節奏感比較強,適用于男性舞蹈,其能夠更好的展現男性舞者的陽剛之美,舞曲從始至終都洋溢著熱情。
而相較于其他兩首曲子來說《可愛的少女之舞》的的流傳相對來說更加的廣泛,在欣賞這首曲子時,聽眾仿佛看見了一個站在陽光下的少女,嘴角帶著迷人的微笑,其正在一步步的走到舞臺中央,想要將自己全身的魅力都揮灑出來。在表現上這首曲子運用了比較受人歡迎的桑巴舞曲,其主要是以中板和慢板的形式表現,優雅而緩慢,溫情脈脈,完整的表達出了少女纏綿而起伏的思緒,使人沉醉其中。
而《熱情的牧人舞》則是三首曲子中篇幅最長的曲子,其表現魅力和感染力獨特而強烈。在這首曲子所展現的是一個年輕的牧人,其所從事的工作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在簡單中其也體會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曲子中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展現了創作者對世界的熱愛和對生命的釋放,觀眾在欣賞著一支舞蹈時,仿佛是在不受約束的地方自由而狂放的舞蹈,其能夠帶著自己的情緒盡情的表達和發泄自我,其節奏十分的強烈,使人感受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感染了受眾的心。
結合上面的分析和分析可以發現《阿根廷舞曲》之所以能夠傳承多年,經久不衰,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該作品足夠獨特。將該舞曲中的三首曲子拆開來分析,可以發現作品中既有傳統技法寫成的風格相對來說比較保守的作品,但是也有現代創作技法寫成的作品。對于許多音樂人來說,由于受到了學院派思維的影響,其普遍認為如果創作的是一個套曲,那么套曲內的多首曲子在基調上應當保持一致,其更應當注重寫法上的統一或者是相似,而《阿根廷舞曲》顯然是不符合這一要求的,幾首曲子可以說是各自為政,在某種程度上是不適合用“組曲”來稱呼的,其不能稱之為組曲的成功范例。
但是,不可否認吉納斯特拉所創作的這一組曲子是成功的,從其在阿根廷舞曲領域中的音樂地位就能夠窺見一二,結合該作品也能夠看出二十世紀音樂的一大特點,即傳統與現代創作技法之間的并用不悖與觀念上的平等對待。首先結合總體特征部分提到過這組套曲表現的是高卓人的生活片斷。這三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謂是差異巨大,既有略帶詼諧的老人,也有稚氣未脫的可愛少女,同時還有年輕力壯的牧人。從音樂主題的角度來看,將三首作品統一到一起,在創作技法方面雖然有新元素也有舊元素,但是傳統也罷,現代也好,技法的不同并沒有阻礙作品主題內容的展現,即在內容表現方面,技法不存在優劣之分,關鍵在于作品的價值和主題等是否能夠引起聽眾情感和心靈上的共鳴。
其次從音樂形態的角度來看,三首曲子雖然是獨立的,但是其也有一定的統一性,作品創作期間不論是在調性還是在節奏上出新,或者是遵循傳統也罷,三首曲子在共同的“舞曲”標題下所采用的節拍是一致的,都為6/8拍,同時三首作品的律動感都十分的強,這一特點也保證了作品不會在主題統一之外有其他的共同之處。
總之,阿根廷舞曲的三首曲子既有相似的地方,但其又處處展現了他們與眾不同的魅力,其無論是在節奏還是意識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屬于自己的特點。三首曲子本身風格特異,其使得整首曲子充滿了令人向往的魅力,使聽眾在不知不覺間沉醉其中,其給人以豐富而深刻的印象,使人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