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 孫銘澤 杜申婧/.廊坊市廣播電視大學;.廊坊市文安縣職教中心
文化產業亟需加快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實現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目前,互聯網日益呈現出媒體化、大眾化的趨勢,為新興的文化業態、表現形式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促使“互聯網+文化” 迅猛發展。僅2017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就達到了7990億元,增長34.6%。
雄安新區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進行謀劃打造,是其戰略定位和總體布局。新機場建設將有助于廊坊全面對接北京,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為廊坊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促進去拿時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文化產業統籌謀劃力度不夠,尚未構建起結構合理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企業的發展仍處于自發性狀態,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聯動發展不足,文化與科技、金融、制造業和旅游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人才基礎薄弱,人才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體系尚未建立。服務于文化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發展滯后,政策咨詢、知識產權保護、公共技術、金融服務、產業孵化、中介服務、信息服務等平臺的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
一方面,居民文化消費意愿不強。影響居民文化消費的原因中主要有兩點,一是工作繁忙導致的沒有時間,二是城市文化氣息稀薄從而缺乏進行文化消費的整體氣氛。另一方面,對歷史底蘊、文化資源挖掘深度不夠,傳統文化品牌附加價值不高。
(1)數字文化產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數字文化領軍企業以及各具特色的創新型中小微數字文化企業。動漫、游戲、數字文化裝備、數字藝術展示等重點領域實力明顯提升。
(2)創意設計。聚焦廊坊在設計優勢產業領域,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推出一批示范項目,培育一批優勢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優勢,提升服務培育能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鼓勵行業促進機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行業協會等單位搭建創意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有條件的龍頭骨干企業建立設計創新中心,促進科技成果通過設計實現轉化和產業化。
(3)工業文化產業。高效利用全市工業文化存量資源和空間,大力發展工業文化產業,打造廊坊文化產業增長新動能。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文化資源。 大力發展工業旅游促進工藝美術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新業態。
(4)創意農業。憑借廊坊市特色的農業資源,提升在農業領域的創意以及設計水平,促進農業和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生產、生態效益顯著提升。一是,著力培育農業休閑新業態;第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第三,提高農村創新創意能力。
1、實施“文化航母”計劃,大力培育龍頭文化企業
(1)推進以資本為紐帶進行聯合、重組。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推動出版、發行、影視、演藝集團交叉持股或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突出內容建設,強化技術支撐。
(2)加強國有文化企業分類改革和分類監管。支持公益文化企業在社會承擔更多的職責;鼓勵競爭類文化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推動骨干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著力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2、促進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繁榮
(1)納入全市文化產業總體工作安排。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以合資、合作、參股、持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到國有文化企業改革中來,活躍整體文化市場。
(2)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優化競爭環境。加快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繼續落實“非禁即入”原則,特別是在項目審批、資質認定、融資等方面,享受同等的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和金融環境。
(3)重視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 政府層面,將非公有制文化企業人才發展納入廊坊市文化人才管理體系和數據庫;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層面,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與發展環境,完善相關待遇,在政府引導下,制定完善文化高端人才培養計劃和引進計劃,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高質量的人才支撐。
3、實施“千帆計劃”,激發中小微文化企業創新活力
(1)營造創新創業氛圍。舉辦“市文化創意創新創業大賽”,圍繞“創意、創新、創業”主題,突出文化創新,聚焦小而優的文化企業,促進文化創意企業、人才、資本、媒體、服務機構等創業要素交互融合,進一步活躍全市文創領域創業氣氛。
(2)促使民間資本積極進入。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簡化行政審批流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大力興辦小微文化企業,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文化項目、設施的建設。
(3)有序推進文化產業眾創空間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各類企業、投資機構和社會組織利用主要舊廠房等騰退空間重點在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數字出版、新聞媒體、文化信息服務等領域建設和運營文創空間。
(4)補齊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政策短板。加快推進現有中小微文化企業相關政策措施的立、改、廢、釋工作。
1、推動文化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增加文化精品供給。繁榮精品藝術創作生產;積極引進國內外文化藝術精品;鼓勵和支持全市文博單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支持行業協會舉辦創新設計大賽和群眾性賽事活動。
(2)實施教育文化信息消費創新行動。支持社區影院建設;推進智慧家庭等新興信息消費應用推廣,開展電子競技游戲游藝賽事活動;推動文化消費和信息消費融合,推進文化產品生產、傳播、消費的網絡數字化進程。
(3)打造文化消費精品活動品牌。以創建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為契機,在開展全市文化消費制度設計基礎上,繼續舉辦文化惠民消費季,同時,探索謀劃舉辦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特色文化創意活動。
(4)建立健全文化消費需求反饋機制。引進第三方權威機構開展全市年度文化消費評價和反饋機制,以此編制廊坊市文化消費指南,有針對性增加優質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
2、實施“文化消費”激勵計劃
(1)創新文化惠民卡加盟商戶支持方式。鼓勵文化企業和商戶加盟文化惠民卡,加盟商戶免費享受設備配送和維護并被授予“文化惠民卡特約合作商戶”標牌。
(2)加快制定政府購買文創產品和服務指導性目錄。依據全市居民文化需求狀況和財政預算安排情況,加快制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或具體購買目錄,并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3)調動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積極性。通過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政策,支持和鼓勵出版、影視、動漫、演藝等企業開展文化消費進社區、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活動;支持文化企事業單位聯合社會組織開展繪畫書法等一系列文化活動。
強化質量強市戰略與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的協調推進作用,切實增強經濟綜合主管部門及文化主管部門能動性,健全聯席會議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市、縣(市、區)二級聯動,提高區縣文化產業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1)加大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需進一步放大財政資金杠桿效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項目。積極探索成立文化支行或文化創意特色支行等金融機構作用,加大對中小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創新“文化+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爭取先行先試文化+互聯網金融合作政策。
(2)完善土地政策。積極鼓勵盤活存量房地資源用于發展文化產業,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范圍內,優先安排國家級和市級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用地。優先保障市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新增建設用地需求。
(3)完善人才體系。結合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實現產學研深度對接,探索建設市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市文化雙高人才發展中心,完善創業扶持、戶籍管理、出入境管理、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1)完善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借鑒北京市區域發展經驗,加強廊坊文化產業領域信用評級社會組織建設。建設全市文化市場信息數據庫,加強信息公開,建立文化市場違法違規主體和文化產品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以協會為主體對文化市場經營主體開展信用評價和分類評定,完善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和協同監管機制。
(2)提升服務水平。要繼續創新優化文化產業項目的立項審批、內容審查等審批管理程序,完善綠色通道機制,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便利、精準、透明、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協會的溝通、協調作用;積極培育法律咨詢、財務咨詢、人才培訓、風險投資、代理服務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
(3)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能力建設。提高綜合執法隊伍專業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建立文化市場信息報送和反饋系統,打造高效的文化市場執法指揮平臺。制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規范化標準,完善綜合執法協作機制。針對文化市場領域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加強重大案件督查督辦。
依照國家統計局關于《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及《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完善全市文化旅游統計核算制度和指標體系。建立健全市、縣(市、區)二級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動態跟蹤并及時更新。加強重點園區、文創空間、文化消費等重點領域數據的統計、監測、分析,為領導決策和服務企業提供重要依據。探索建立廊坊文化產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有效更新政策、數據、動態等信息。
京津冀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使廊坊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要大力發展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文化產業,各級政府一定要大膽解放思想,運用市場的各種理論和方法,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運作,積極打造廊坊文化環境和文化資源。在政府主導下,各型企業直至每個文化產業工作者解放思想、共同發展,在充分利用優勢的基礎上,改進自身的不足,抓住當前的機遇加快發展,廊坊市的文化產業必將實現一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