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榮/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近年來,中國入境旅游、國內旅游等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旅游產業的規模日趨強大,目前,中國已經位居全球的五大旅游國之列,因此,中國的旅游紡織品的需求越來越大。
但是,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的發展現狀是:旅游紡織品的產品價格比較低廉、成本比較低,設計缺乏個性和特點。低檔的旅游紡織品的品種比較多,高檔的旅游紡織品的品種很少。因此,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在高檔的旅游紡織品市場中,處于劣勢,缺乏競爭力,缺乏獨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侗錦織造技藝等此類純手工的傳統民族非遺技藝,以花、草、蟲、鳥、魚等為題材,構圖飽滿、用色大膽、造型夸張,針法巧妙、用線講究,制作出的藝術作品充滿濃郁鄉土氣息,表達出對生活和情感的認知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體現了民間老百姓的聰明智慧和偉大創造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侗錦織造技藝等此類純手工的傳統民族非遺技藝,要想延續它的生命力,不僅要傳承獨特的傳統手工藝,更重要的是要將非遺文化的美學價值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古為今用,才能致用至美。只要融入現當代的審美的元素,就可以設計成為個性化的高端定制產品,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侗錦相關的產品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和開發空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通過將現代科技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開發高檔的旅游紡織品,樹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旅游紡織品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同時,還可以針對年輕的消費群體以及中端、低端市場,開發具有時尚風格的侗錦元素的旅游紡織品的系列化產品,如床上用品、壁掛等裝飾產品。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飛速發展,互聯網步入了移動、智能、物物互聯等全新的發展階段,現代的先進的智能控制技術與其他領域的相互滲透、融合,正在重新塑造、構建旅游紡織品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的進程。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產業的深度融合,衍生出一系列、附加值更高的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新模式和智能新業態,極大地加速了傳統制造業的發展進程。因此,如何推動智能化技術向旅游紡織產品的設計、定制領域進行滲透和融合,如何促進非遺旅游產品的設計定制向智能化發展,通過智能化技術,重新構建智能、高效、綠色的現代旅游紡織品的產業體系,成為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新型的互聯網技術與先進的云計算技術、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現代旅游紡織品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自動化,旅游紡織品企業可以建立客戶需求的大數據平臺,柔性化生產旅游紡織產品,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的旅游紡織產品的定制生產。如推出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平臺,開展非遺旅游紡織產品定制服務。又如智能化改造旅游紡織產品的生產流程,打造旅游紡織產品的智能車間、數字化工廠等智能生產模式,全面提升現代旅游紡織品制造業的勞動生產效率。再如發展以智能機器人、智能化3D成型技術等為主體的智能制造裝備,加快推動旅游紡織品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將旅游紡織產品的消費者的信息和需求,直接傳達給旅游紡織產品的生產者,旅游紡織產品生產者可以根據旅游紡織產品的市場需求,組織進行旅游紡織產品的原料采購、生產制造和物流配送,推行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化生產,具有節約成本、提升效率、拓展附加值等特點,成為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企業實現價值增值、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新型的互聯網平臺具有分布式、開放性、共享性等特點。新型互聯網的這些特點,將在促進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的協同創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互聯網平臺,使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研發者、生產者和使用者能夠同時聚集到一起,形成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全球性協同共享系統,構建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橫向規模經濟,從而形成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互聯網+”的協同共享效應。
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匯集、整合中國旅游紡織品領域內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數據資源和創新資源,依托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的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整合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研發、設計、創新和服務資源,結合旅游紡織品行業和侗錦等非遺文化特色,建立集研發、設計、技術咨詢、知識產權、技術轉移、標準化等服務內容于一體的非遺旅游紡織產品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發展眾包、眾創、眾設等新型的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研發組織模式,發展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創新工場、創客空間等,加強對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研發的科技成果的轉化。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提高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新產品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升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互聯網促進創新資源集聚、協同和共享的功能,發展非遺旅游紡織產品的新型開放式研發組織模式,完善和豐富中國旅游紡織品行業的創新體系。
繼承侗錦織造技藝等優秀文化遺產,存在一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時俱進的問題。首先,為了創新必須懂得繼承,為了繼承必須認真地研究與探索,為了提高就應該深入傳統與民族文化去學習,其目的在于弘揚民族文化,發展現代旅游紡織品。深入研究并發揚侗錦織造技藝等非遺文化的精髓,把旅游紡織品藝術設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贏得更廣闊的設計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古為今用不復古”的非遺創新旅游紡織品。第二,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現代裝飾工藝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和種類繁多。新的裝飾工藝在非遺創新上的巧妙運用,使其有更多變和豐富的表現力,更具有時尚現代氣息。世界文化的交流發展,使古今中外各民族的多元化并存現象更加突出,各種沖突也日趨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對不同的問題、理念、工藝技術及多方面的資源進行吸收整合,就成了我們出奇制勝的法寶。在全球“中國風”時尚風潮愈演愈烈的今天,旅游紡織品設計師應更多地挖掘民族的藝術寶藏,學會融會貫通,關注并結合國內外先進現代工藝,現代設計手法和時尚特色加以提煉加工,就能夠創作出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旅游紡織品設計作品。
最后,解構傳統,注釋現代,傳播文化,這是當今旅游紡織品設計的主題,對非遺文化進行現代手段的再設計運用,能夠使其于旅游紡織品中,在形、意和神三個方面都能夠得到全新的認識和發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需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再認識、再發掘,創造出更多充滿靈性與深層內涵,融合傳統精髓又具有時代精神,達到人與旅游紡織品之間內在的精神的統一作品。因此,我們要把握好它的精神實質,理性地加以分析和應用,使侗錦織造技藝等非遺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