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玉/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公民教育觀在社群主義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前,學界對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的研究多局限于內容梳理層面,對其它方面研究尚顯不足。基于此,本文嘗試挖掘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的主旨、特點及其中國意義,以此求教于學界。
在對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批駁中,社群主義論述了其公民教育觀的基本思想。社群主義者倡導以社群為背景開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的“共同善”,其公民教育觀的核心主旨如下。
社群主義者認為,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將個體自我先驗的存在于社群價值和目的之前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任何個體自我都會受到來自周邊社群環境和歷史傳統的制約,對公民個體的教育需要基于社群進行開展。由此公民所應追求的不應是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個人權利,而是社群中的公共利益,并且需要通過教育具備社群中所倡導的美德。
在社群主義者看來,“共同善”優先于權利和正義原則,應作為公民教育的落實目標。社群主義的代表人物桑德爾深入闡釋了這一觀點,他認為新自由主義追尋的正義原則,在邏輯上是不可能先于我們對善的感知的。假設正義原則優先,那么就意味著我們在感知善之前就已經認同正義,可是由于認同是在感知善的過程中形成,所以新自由主義的主張本身具有矛盾,共同善才應是社群公民的發展方向。社群主義者進而將共同善具體闡發為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為在現實社會物化的公共利益;一為可帶來內在利益的社群美德。
麥金太爾作為社群主義在道德哲學領域的代表人物,明確指出社群中公民美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美德可看作一種獲得性的人類品質,對它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內在于實踐的利益。”新自由主義所推崇的個人利益至上、強調公民平等自由權利而忽視公民對于社群整體發展的奉獻義務極易促使公民盲目追逐外在私利,忽視公共利益和內在利益,引發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不良社會風氣。因而社群主義者主張加強公民的美德教育,提升公民社群美德的具備和踐行能力。并且積極將公民美德教育落實應用到社群發展中,促使公民在參與公共事業中獲得美德、增進美德、實踐美德,從而保障公共利益,服務于社群“共同善”。
社群主義者指出“社群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地位,社群賦予公民成長的環境,塑造公民的自我屬性。”因此社群主義者提倡公民教育的開展需要根植于社群,在內容和形式上凸顯社群的作用,通過社群完成公民教育,并且進一步服務于社群發展。
在公民教育內容層面,社群主義者主張發揮社群歷史文化的作用,圍繞社群故事,培養公民的社群公共意識,營造共同的社群情感與美德共識。蘊含社群歷史文化傳統的社群故事對于社群公民獲得歸屬感、認同感有著重要意義。它一方面促使公民在了解個人和社群的關系中認清自我,獲得價值,樹立為社群貢獻的責任擔當,另一方面公民在對于社群文化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完善,又將進一步促進整個社群的進步發展,為社群文化注入新元素。
在公民教育形式層面,社群主義者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主張實踐是實現美德和獲得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徑。“美德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是可以獲得內在利益的人類活動方式。”社群主義者倡導公民通過參加公共協作活動來加深與社群的聯系,加強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投入,并且在此過程中踐行和深化社群美德,為社群發展貢獻個體力量。在公民教育的開展中,公共生活實踐不僅是公民社群美德獲取的必要形式更是公民德性實踐能力提升的關鍵環節。社群主義者在公民教育中強調圍繞社群公共生活進行實踐的作用,對于個人和社群的和諧長足發展都有切實意義。
公民教育需要教育主體在一定原則指導下進行開展,社群主義者在反對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中立化”基礎上,提出了公民教育應遵守“去中立化”下的社群多主體發揮教育責任的原則,主張公民教育應由政府、社群、學校、家庭等多主體形成公民教育體系。
新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中立化”主要表現為針對個人和教育主體兩個層面。在個人層面,新自由主義者主張個人價值選擇的自由化和自主化,個體是否參政、何種行為(在不侵犯他人自由范圍內)都屬于私人領域,政府無權干涉,應保持中立、充分尊重;在教育主體層面,“中立化”意味著對政府、學校、家庭等教育主體作用的限制和弱化。在面對個體多元的價值取向時,新自由主義者認為教育主體應該保持中立,不偏袒和灌輸某種特定的善,充分保障個體自由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權利,通過教育提升個體的認知判斷能力,為其進行價值選擇做好準備工作。
社群主義者針對“中立化”原則提出反駁,桑德爾認為“中立性的價值觀沒有顧及公共善對于公民生活的重要性”價值的私人化極易導致社會中價值趨向多元復雜,形成混淆善惡觀念、社會認同危機等問題,不利于個人和社群的整體發展。因此,在進行公民教育時,各教育主體要充分發揮作用,共同協作培育公民的社群美德和公共意識。政府需在保護和發展公共利益等領域加強作為,保障公民教育的范圍和質量,引導公民在公共生活參與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社群美德。學校、家庭等教育主體也要秉承“去中立化”原則,與其他教育主體一道依托社群主義理念開展公民教育。
以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的核心主旨為基礎,可概括出其公民教育觀所具有的三個主要特點:公共性、實踐性和協作性。
第一,公共性。社群主義者強調公民教育需依托社群價值和公共生活,培養追求“共同善”的公共責任公民。為糾正新自由主義個人本位造成的公共性危機,社群主義者主張公民在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中要注重權利和責任的統一,踐行美德增加公共利益,促進社群整體發展。除此之外,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的公共性還表現在對社群與個人關系的處理上。社群主義者認為公民教育的實施需緊密圍繞社群服務,在保障個體權利同時要充分堅持社群價值優先原則。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的公共性不僅有效修正了新自由主義的個人權利至上的理論偏頗,同時為公民責任的養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第二,實踐性。社群主義者主張公民教育應該注重發揮實踐的作用促進公民在公共生活參與中提升并且踐行社群美德,增強公民對社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實踐具備美德和踐行美德兩個方面。在社群主義者看來實踐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關鍵紐帶,為解決現代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德性引發的問題,社群主義者提出要以實踐恢復其推崇的亞里士多德所處的自然經濟時代下的傳統德性,并且作為社群美德加以教育。社群主義對于實踐的認知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馬克思主張的實踐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實踐,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下的實踐活動具有特殊性。
第三,協作性。在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中,對公民教育的協作組織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闡發。個人是身處社群、受社群影響塑造的個人,社群歷史文化為公民了解社群、獲得自我認同提供了教育內容,在社群中的公共參與為公民具備和踐行美德搭建了教育平臺。社群主義者對于社群地位的凸顯決定了其公民教育觀中協作性的體現。社群主義者對于公民教育協作性的強調有效緩解了當時新自由主義觀念產生的一些公民教育問題,為公民教育實施提供新思路,但也同時具有一定的理論局限,比如教育主體間、社群間如何針對現實開展協作、社群的影響范圍等問題都沒有進一步的闡述明確,造成了現實應用可行性困難。
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雖生于西方世界,但其作用卻不止于此。當前,中國的公民教育理念正處于建構和完善的過程中。放開視野,辯證提取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中的合理成分,使其有機融入中國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過程中,對中國的公民教育發展大有裨益。
有利于中國公民教育目標的構建。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對于培養公民的社群美德和公益精神的雙方面教育目標強調,輔助厘清了公民教育的范圍,使公民教育的落實目標和方向更加清晰準確。社群主義的公益精神表現為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基礎上加強對個人權利和義務的規范。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對公益精神和公民責任的強調,為提升國人的公民素養和公民身份認同提供理論依據,在落實公民教育的同時助力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
有助于中國公民教育體系的整合。當今中國公民教育的開展缺乏一定的體系規范,在教材編寫和公共實踐的方面需要更嚴謹細化的規劃。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為教材編寫提供了內容理念上的補充借鑒。為切實保障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社群主義者提出“去中立化”的教育原則,主張構建社群、政府、學校、家庭等多教育主體的培育體系共同為公民教育的落實承擔責任,提供系統的平臺機會。這樣一來,不僅令公民教育的落實途徑更加多元有效,也為公民教育體系的整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有助于中國公民教育路徑的拓展。中國公民教育的落實途徑相對單一,多局限在應試教育下的課堂理論講授和校內活動組織上,缺乏公民對于公共生活的切實廣泛參與,造成了形式化和說教式的實施困境。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中對公民教育實踐的注重,有效促進了公民教育途徑,利于教育合力形成,培育有責任感、歸屬感的美德公民。
社群主義者主張公民教育的落實需要基于社群背景進行展開,在教育形式上凸顯社群的作用,促使公民在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和主動投身社群建設中承擔公共責任、踐行公共美德、追求公共利益,從而以實踐為紐帶實現公共教育同社群發展的有機結合。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所提倡的實踐性導向對于當下改進側重理論說教的中國公民教育有深刻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