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夫 趙 野/.沈陽農業大學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指導處;.沈陽農業大學理學院
習近平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黨中央令旗所指,即是高等院校辦學治校目標所在。對于高等農業院校而言,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屬性使然,也是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布局的必然。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所作為,是時代賦予高等農業院校的歷史使命,職責所在,是高等農業院校的職責所在,也是高等農業院校推動自身內涵式發展的大好時機。高等農業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自覺擔負起歷史使命與責任。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當前我國農業安全、糧食安全仍面臨較大挑戰。作為高等農業院校,更能時刻認識到農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的不可撼動的基礎地位,居安思危,用現代生物技術提升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
一個“愛”字真義全出,沒有對農村深沉的愛,就會脫離“三農”工作的本質。作為高等農業院校,深入農村、深入一線,廣泛開展社會調研、政策咨詢、科技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已是教育培養學生的工作常態,近期由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聯盟(中國農業大學于2017年12月8日發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等多所農業院校積極響應)開展的“學習十九大,百萬農大學子鄉村行”主題實踐活動,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畢業后鼓勵學生立志到農村就業創業,利用所學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人生理想。
農民身上蘊藏著無比豐厚的首創精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基層組織建設等都是農民創造的,農民的智慧結晶推動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高等農業院校,時刻保持著與農民的血肉聯系,對農民有真愛、付真情,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向農民尋良方、取真經,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培養“三農”人才方面,高等農業院校具有天然的師資優勢、學科優勢和教學資源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高等農業院校要在破解人才瓶頸制約上下功夫。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等農業院校教師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強化教師思想政治建設,使其增強振興鄉村、培育高素質農業專門人才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優化高等農業院校教師隊伍結構,完善掛職鍛煉、基層實踐等制度,為其投身鄉村振興實踐提供條件、創造環境。二是加強青年大學生培養。進一步鞏固青年大學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思想基礎,加強理論基礎教育和實踐能力鍛煉,激勵學生腳踏實地,真正做到懂農業、愛農業,想干事、會干事。三是加強基層培訓服務。努力將高等農業院校打造成為現代農業科技人才教育培訓基地,以農業技術、農業企業管理和鄉村治理能力提升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現代青年農場主、基層農技人員和鄉村黨員干部培訓,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現代科學技術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對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作用。一是堅持面向重大戰略需求和立足區域特色并重。深化科技創新體系改革,以國家糧食核心區、河南農業強省等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產出一批理論上有重大突破、技術上有重大創新、生產上有重大推廣價值、應用上有較強針對性的科研成果。二是堅持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并重。既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為主線,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新能源開發、減災防災、智慧農業、環境污染防控、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又要以理論與政策研究闡釋為重點,加強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農村公共文化體系、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村民自治機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研究。三是堅持基礎前沿研究與應用交叉研究并重。一方面要加強前沿技術、基礎理論的研究,保持農業科研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問題導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增強科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關鍵問題。
高等農業院校人才智力優勢、科學技術優勢、理論研究優勢的發揮和應用,最終要通過社會服務這個“橋梁”走進鄉村振興的實踐。這個“橋梁”的設計理念、通行能力、工程質量決定著高等農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水平的高低。為此,要拉高工作標準,強化質量管理,真正發揮好社會服務的作用。一是發揮好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爭取政策、先行先試,通過建設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扶持農業產業化企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農業產業升級換代等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發揮好決策咨詢智庫作用。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人才智力優勢,在政策調研、質量評價、決策咨詢、發展規劃等方面有所作為,為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實施、重大工作部署當好參謀助手。三是發揮好高新技術推廣轉化作用。積極整合地方政府、農技推廣部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糧大戶等各方資源,依托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科技特派員行動、政學產研用聯合攻關等平臺,探索構建以高校為依托的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成果轉化新模式,把高校的人才、智力、科研優勢轉化為生產實踐、市場競爭優勢。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思想轉變和文化傳承是前提和基礎,也是不竭的內生動力。為此,高等農業院校要擔負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一是集中力量開展理論闡釋。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理論下基層活動、基層巡演活動等方式,把抽象的理論轉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引導農民群眾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集中力量開展文化創新。挖掘和保護農耕文化遺產,加強對民俗文化和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研究,加強扶貧與扶志、扶智相互結合機制的研究,以文化人,教化群眾,凝聚力量。三是集中力量開展政策研究。大力推進制度文化、鄉規鄉約文化研究,切實發揮政策引導思想、規范行為的作用。